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生的艺术

人生的艺术

人生的艺术

《人生的艺术》是2010年6月1日陕西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濑溟。

基本介绍

  • 书名:人生的艺术
  • 作者:梁濑溟
  • ISBN:9787561338278
  • 定价:35.00元
  • 出版社:陕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6-1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梁先生生前着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着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梁漱溟先生自谓问题中人,并且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会和学术的问题之中,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人生的艺术》是从梁漱溟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着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着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该同盟秘书长。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着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
梁漱溟先生一生着述极丰,主要着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
梁先生生前着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着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

图书目录

上编 我生有涯意无尽
人生的意义
三种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生活
人生在创造
我之人生观如是
生命的歧途
我自己的长短
我的信念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道德为人生艺术
一个人的生活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
如何可以使人的行为合理
日常生活的态度
吾人的自觉力
吾侪当何为
在吾人一生中的青年期
欲望与志气
发心与立志
言志
谈习气
忏悔——自新
心理的关係
心理的调整
谈儿童心理
青年与时代
青年修养问题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朋友与社会信用
朋友与信
择业
秋意
新年的感触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我的生活实情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下编 心期填海力移山
东方学术之根本
谈戏
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徵
中国文化问题略谈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如何创造中国的新学术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中国社会构造问题
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
中国民族的力量
中国士人的心理
中西学术之不同
中西医学比较观
宗教问题讲演
理性与宗教之相差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
谈学问
儒术
在孔子哲学第一次研究会上的演讲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
孔子学说之重光
谈佛
佛理
求学与不老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精神陶炼要旨
没有勇气不行
真理与错误
成功与失败
对异己者的态度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开诚布公以立信
后记

图书资料

作 者: 梁漱溟 着
人生的艺术
出 版 社: 陕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字 数: 238000
页 数: 250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1338278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学贯中西的智者 “中国最后一位儒者”
·敢与毛主席“唱反调”的“非右派分子”
·国学大师梁漱溟 谈人生、论治学
一个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一位敢于直言的智者;一辈子、一生笔耕不辍勤着述、一生秉笔直书悟人生;他是一座文化的高峰,他是一个倔强的坐标。
梁漱溟是一个什幺样的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诸多名号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梁漱溟?梁漱溟先生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只有上世纪50年代他曾在某次会议上当众顶撞毛泽东,和他那张摄影于上世纪80年代嘴角坚毅目光炯然的晚年照片。人们敬佩他不屈于权势的性格,却并不知道他的学问文章。这些文章收在《人生的艺术》中,是为其长子梁培宽先生所审定之新书,目的旨在总结梁漱溟对人生对世道的论述,藉以管窥其思想精华所在。
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
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
——梁漱溟

书评

“争谏”背后的儒者风骨
——评梁漱溟新书《人生的艺术》
1953年9月的一个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27次会议正在北京怀仁堂内举行。在身着旧式长衫的梁漱溟一段发言过后,毛泽东的脸立刻沉下来,并不断地喃喃自语,显得非常生气。梁漱溟显然也发现自己已经激怒了毛泽东,于是马上要求再次发言。但是他刚一开口,毛泽东就打断了他的第二次发言,几百名与会者一瞬间都惊恐地盯着发言者的讲台,几乎没有一个人见过毛泽东这样发过脾气,空气都凝固了。
在先前的发言中,梁漱溟大胆批评了政府关于採纳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定,这一幕多少让我们看到一点“争谏”的意味,成了儒家传统最后一次有意识的公开展现。这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固执的儒者,在这场冲突中显得弱势而孤独,然而他长期以来在道德上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却被当时称作是中国“最后一名儒家大师”、“最有骨气的人”。
梁漱溟的第二次发言究竟要说些什幺,我们已不得而知,因为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学传统已经在这最后一句争辩中落下了帷幕,从此被请进了博物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只能到梁漱溟先生的思想遗产中去寻找答案。
陕西师範大学出版社最近将梁漱溟一生的着作中最为重要的、经典的杂文和学术讲稿及部分从未示人的遗稿集结成册,并由梁漱溟的长公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订出版了《人生的艺术》一书,为我们了解这位一代大儒的文人风骨和思想精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向我们展示了梁漱溟一生对两个问题的苦苦探求和思索——人生问题和中国社会问题。上篇探讨人生问题,多为精闢简练的小短文。读这一部分,我们如同和一位儒雅严肃的老先生对坐,听他谈人生,谈道德,谈志向,谈修养。他言语精炼而字字珠玑,恳切却又严厉。在人生问题上,他眼见当时的社会在波澜起伏的转型期所遭遇的道德和价值上冲击和摇摆,深感传统道德观念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性,迫切地想要回复和稳固世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的志向追求。
在下编中梁漱溟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种大气而深刻的学者风範。在这一部分,他往往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睿智的感染力。他深入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徵,中肯地提出批评和褒扬,为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恳切的建议。他论述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细緻地分析二者的差别和优劣,言谈间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褒扬和热爱展露无遗。他解读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这本书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优雅而又带着些须执拗的大儒的形象。说他保守也许并不为过,但此时保守不再是一个简单贬义的词语。他并不固守传统中国的一切,而是有所扬弃,而对于其中的精华,他固执地坚守着不愿意放弃。他对于这个国家有着一种超乎个人的温情和敬意,而对于千百年来作为国家根基的农民更是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终其一生献身于乡村工作。
此时,我们不难再理解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那一场冲突,两人虽然立场不同,却同为坚定而诚挚的爱国者。梁漱溟骨子里对于这个国家的情感以及他对于儒家道德那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使得他不惮于冒犯这位高高在上的毛泽东。“最有骨气的人”这一头衔,加在梁漱溟的头上,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人生的艺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