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之锚: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知识论
在《知识之锚》中,作者做了三件事:其一,沿着从弗雷格到前、后期维根斯坦的顺序,在刻画他们关于知识与逻辑的哲学思想之主要方面的同时,勾勒出一条通向一种维根斯坦式先验哲学的思想脉络;其二,分析康德式先验哲学处理怀疑论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论证维根斯坦式先验哲学在避免康德策略的困难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后者应对怀疑论的潜力;其三,在维根斯坦式先验哲学的基础上,给出一种比德罗斯版本的语境主义知识论更好的语境主义知识论。不同于专门的哲学史研究,本书尝试带着哲学的问题取向审视哲学史,从而公正地对待先哲的思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知识之锚: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知识论
- 外文名:Anchor of Knowledger:From the Context Principle to Contextualist Epistemology
- 作者:黄敏
- 出版社: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
- 页数:475页
- 开本:32
- 品牌: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751540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维根斯坦在康德先验哲学的基础上,吸取弗雷格反心理主义的逻辑主义理念,形成自己的先验哲学。《知识之锚》是黄敏对这种先验哲学进行历史阐释的最新力作。
作者简介
黄敏,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论、早期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已出版教材《分析哲学导论》,专着《维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发表论文《为分析性辩护》、《维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入口》、《指称与语境》、《经典力学革命中的概念图式变化》、《重审Knowing-how》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符号说明
第一章知识与语境
1.应对怀疑论的一般策略
2.语境主义知识论的基本特徵
3.语境主义知识论的基础难题
第二章弗雷格与语境原则
1.什幺是语境原则?
2.真这个概念
3.函项结构
4.从涵义到指称
5.柏拉图主义
6.语境定义
7.範畴
8.弗雷格式实在论的融贯性
9.句法
10.逻辑分析
11.从逻辑到知识
第三章维根斯坦:真、思想与实在
1.弗雷格论真与思想
2.否定与真
3.真、判断与实在
第四章整体论原则
1.历史回顾:布莱德雷、罗素与维根斯坦论关係
2.整体论原则
3.概念与可能性
4.表征与使用
5.思想结构
第五章先验哲学
1.休谟论观念与因果关係
2.康德的反怀疑论策略
3.先验论证与表征
4.表征与先验唯心论
5.先验性与规範性
6.抛弃经验
第六章概念分析
1.分析性
2.显示
3.阐明
4.逻辑句法与用法描述
5.附言: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
6.家族相似
第七章信念与知识归属
1.克里普克怀疑论
2.怀疑论的“解决”
3.维根斯坦论规範性
4.“私人语言论证”与语义内容
5.实践知识
6.盖希尔问题:Knowing—how与命题知识
第八章语境主义知识论
1.先验论证: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原则
2.常识观点
3.语境敏感性
4.知识与实在
参考文献
索引
符号说明
第一章知识与语境
1.应对怀疑论的一般策略
2.语境主义知识论的基本特徵
3.语境主义知识论的基础难题
第二章弗雷格与语境原则
1.什幺是语境原则?
2.真这个概念
3.函项结构
4.从涵义到指称
5.柏拉图主义
6.语境定义
7.範畴
8.弗雷格式实在论的融贯性
9.句法
10.逻辑分析
11.从逻辑到知识
第三章维根斯坦:真、思想与实在
1.弗雷格论真与思想
2.否定与真
3.真、判断与实在
第四章整体论原则
1.历史回顾:布莱德雷、罗素与维根斯坦论关係
2.整体论原则
3.概念与可能性
4.表征与使用
5.思想结构
第五章先验哲学
1.休谟论观念与因果关係
2.康德的反怀疑论策略
3.先验论证与表征
4.表征与先验唯心论
5.先验性与规範性
6.抛弃经验
第六章概念分析
1.分析性
2.显示
3.阐明
4.逻辑句法与用法描述
5.附言: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
6.家族相似
第七章信念与知识归属
1.克里普克怀疑论
2.怀疑论的“解决”
3.维根斯坦论规範性
4.“私人语言论证”与语义内容
5.实践知识
6.盖希尔问题:Knowing—how与命题知识
第八章语境主义知识论
1.先验论证: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原则
2.常识观点
3.语境敏感性
4.知识与实在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序言
知识论问题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向对人类思考方式本身的反省,无怪乎作为理论形态的知识论都或多或少牵涉到心理学。但是,求助于心理学的做法在知识论问题最为极端的形式面前失效了,这就是怀疑论问题。最为重要的怀疑论包括笛卡尔式怀疑论与休谟式怀疑论,它们所质疑的都是我们给出知识主张的权利。因此,面对怀疑论,人们不能动用心理学知识来证明我们能够获得知识。为了足够尊重怀疑论就必须考虑,究竟什幺样的知识主张才算是有效的。
简单地说,有效的知识主张就是能够给予辩护(justification)的知识主张。怀疑论问题迫使我们关注辩护。但是,仅仅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在进行辩护时我们求助于依据,而依据本身作为真命题给出,但是,把这个命题作为真命题给出,这个行为本身只有在我们有权声称自己知道这一点时才能作出。因此,按照这样的方式理解,对于足够强的怀疑论(例如经过适当解释的笛卡尔式怀疑论)来说,辩护本身就已经预设怀疑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怀疑论把反省推向一种极端形式,它要求对反省的行为本身作出反省。怀疑论迫使我们以不预设真命题的方式组织辩护,从而为知识主张提供有效支持。
本书试图论证,如果上述关于辩护和有效性的想法得到正确对待,并且正确地贯彻到思考活动中,怀疑论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我的基本想法是这样的:我们是按照陈述的意义来为其提供辩护的,因此,辩护首先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其次,辩护是把不同陈述连线起来的一种活动,因此,首先要从使这种连线成为可能的角度来理解辩护。要得到一种能够解决怀疑论问题的知识概念,就必须在语义学层次解释,是什幺使得不同陈述连线起来构成辩护。这样的知识概念将通过一种反对怀疑论的语义学论证得到揭示,而这个论证本身就将决定我们对待语义的方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论证将由先验哲学提供。我心目中的这种先验哲学,其初始形态是康德式的先验哲学,但这种先验哲学对于处理怀疑论来说是不充分的;通过吸取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的逻辑主义理念,我们将得到一种成熟的先验哲学,这就是维根斯坦式的先验哲学。本书可以视为对这种先验哲学的历史阐发。
在该序言中,我将扼要阐述这种先验哲学最为基本的特徵,以及这些特徵通过康德、弗雷格以及维根斯坦的工作如何连线起来。序言的目的只是提供可概观的整体图景,为了保证行文的紧凑而只提供结论性的东西。建议读者在阅读正文时,以及在读完正文以后,都回过头来参考序言,以期获得明晰的概观。
康德式先验哲学的对手是休谟式怀疑论。这种怀疑论质疑的是实际进行的推理活动的有效性,它针对的不是观念本身的连线,从而不是具有形上学地位的逻辑律与数学真理本身,而针对关于观念的真理的运用,针对心灵通过观念的连线获得知识的实际能力。康德哲学达到的成就是,它证明了,至少对于休谟所质疑的那些观念(时、空、因果等)来说,只有当观念的连线已经建立起来,我们才能说,被连线的观念具有表征(representation)能力,才能说这些观念具有内容。按照康德,观念间的这种连线就体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被认为表现了心灵的理性能力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康德式先验哲学的真正要点仍然有待挖掘。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先天综合判断为真这一点,这是因为它们刻画了实在的某种概念秩序呢,还是理性本身的某种承诺?如果是前者,那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自身的内容而为真;而如果是后者,则其为真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理性活动中承担的角色,这种角色迫使心灵必须接受其为真。前者导致关于先验哲学的实在论解读,它允许我们把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建立起来的概念连线,铸造成一种先天的形上学;后者则产生一种以先验唯心论为核心的批判哲学,其所具备的批判性质阻止了这种形上学。
康德本人的解决方案是,同时允许这两种解读,并通过限制形上学的使用範围来协调它们。这个方案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词——如果先天的形上学是一项唯心论的成就,并体现于经验知识的构建中,那幺这种形上学如何区别于主观的投射,从而区别于休谟的心理习惯?这个问题迫使我们着手追溯使得先验哲学真正有效的因素究竟何在。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并予以强化,才能得到堪与自然主义对抗的先验哲学。
在康德那里,先验论证是获得先天综合判断的程式,这种程式的起点是这样一个问题:就知识本身必须是一种表征而言,使得这种表征成为可能的东西是什幺。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足以使先验哲学区别于自然主义,因为,也可以把休谟的心理习惯当作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休谟实际上可以这样回答,单个的心理表象可以通过其现象特徵得到个体化,但只有当这些表象之间建立联想关係,心灵才能把表象当成是关于对象的表征,从而使得表象的现象特徵能够成为具有表征能力的特徵。
但是,先验哲学不能诉诸心理表象的现象特徵。康德意识到,不能简单地声称自己直接知道这种现象特徵,而必须就这种现象特徵本身的识别给出辩护。这种要求提供了启动先验论证的动机,并且决定该如何理解先验论证所给出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先验论证的作用在于发现既定的内容是真的,因为,这样就进入了辩护的无穷后退。如果认为某个先验论证在于发现B是A的必要条件,那幺就需要为“B是A的必要条件”这个论断提供辩护,由此上溯至新的必要条件,如此以至无穷(Stroud, 1968, p.244)。对先验哲学的反怀疑论目标而言,先验论证中的有效要素不在于观念间建立了某种特定的连线,而在于这种连线使辩护成为可能。
这就迫使我们扩展康德式先验哲学中的唯心论,并使其完全摆脱实在论。摆脱了实在论,也就彻底摆脱了心理投射的可能性,从而完全摆脱了自然主义的纠缠。先验论证不应当理解为发现先天综合真理的手段,而应当理解为理性自我立法的程式。正确地理解的先验论证将揭示,先验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为理性建立规範性,而不是旨在发现先天事实的批判程式,这种程式在作为辩护结构的逻辑这一层次上起作用,它引导我们以特定方式来理解这种逻辑。这样,我们就从康德转向弗雷格。
知识论问题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向对人类思考方式本身的反省,无怪乎作为理论形态的知识论都或多或少牵涉到心理学。但是,求助于心理学的做法在知识论问题最为极端的形式面前失效了,这就是怀疑论问题。最为重要的怀疑论包括笛卡尔式怀疑论与休谟式怀疑论,它们所质疑的都是我们给出知识主张的权利。因此,面对怀疑论,人们不能动用心理学知识来证明我们能够获得知识。为了足够尊重怀疑论就必须考虑,究竟什幺样的知识主张才算是有效的。
简单地说,有效的知识主张就是能够给予辩护(justification)的知识主张。怀疑论问题迫使我们关注辩护。但是,仅仅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在进行辩护时我们求助于依据,而依据本身作为真命题给出,但是,把这个命题作为真命题给出,这个行为本身只有在我们有权声称自己知道这一点时才能作出。因此,按照这样的方式理解,对于足够强的怀疑论(例如经过适当解释的笛卡尔式怀疑论)来说,辩护本身就已经预设怀疑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怀疑论把反省推向一种极端形式,它要求对反省的行为本身作出反省。怀疑论迫使我们以不预设真命题的方式组织辩护,从而为知识主张提供有效支持。
本书试图论证,如果上述关于辩护和有效性的想法得到正确对待,并且正确地贯彻到思考活动中,怀疑论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我的基本想法是这样的:我们是按照陈述的意义来为其提供辩护的,因此,辩护首先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其次,辩护是把不同陈述连线起来的一种活动,因此,首先要从使这种连线成为可能的角度来理解辩护。要得到一种能够解决怀疑论问题的知识概念,就必须在语义学层次解释,是什幺使得不同陈述连线起来构成辩护。这样的知识概念将通过一种反对怀疑论的语义学论证得到揭示,而这个论证本身就将决定我们对待语义的方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论证将由先验哲学提供。我心目中的这种先验哲学,其初始形态是康德式的先验哲学,但这种先验哲学对于处理怀疑论来说是不充分的;通过吸取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的逻辑主义理念,我们将得到一种成熟的先验哲学,这就是维根斯坦式的先验哲学。本书可以视为对这种先验哲学的历史阐发。
在该序言中,我将扼要阐述这种先验哲学最为基本的特徵,以及这些特徵通过康德、弗雷格以及维根斯坦的工作如何连线起来。序言的目的只是提供可概观的整体图景,为了保证行文的紧凑而只提供结论性的东西。建议读者在阅读正文时,以及在读完正文以后,都回过头来参考序言,以期获得明晰的概观。
康德式先验哲学的对手是休谟式怀疑论。这种怀疑论质疑的是实际进行的推理活动的有效性,它针对的不是观念本身的连线,从而不是具有形上学地位的逻辑律与数学真理本身,而针对关于观念的真理的运用,针对心灵通过观念的连线获得知识的实际能力。康德哲学达到的成就是,它证明了,至少对于休谟所质疑的那些观念(时、空、因果等)来说,只有当观念的连线已经建立起来,我们才能说,被连线的观念具有表征(representation)能力,才能说这些观念具有内容。按照康德,观念间的这种连线就体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被认为表现了心灵的理性能力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康德式先验哲学的真正要点仍然有待挖掘。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先天综合判断为真这一点,这是因为它们刻画了实在的某种概念秩序呢,还是理性本身的某种承诺?如果是前者,那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自身的内容而为真;而如果是后者,则其为真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理性活动中承担的角色,这种角色迫使心灵必须接受其为真。前者导致关于先验哲学的实在论解读,它允许我们把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建立起来的概念连线,铸造成一种先天的形上学;后者则产生一种以先验唯心论为核心的批判哲学,其所具备的批判性质阻止了这种形上学。
康德本人的解决方案是,同时允许这两种解读,并通过限制形上学的使用範围来协调它们。这个方案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词——如果先天的形上学是一项唯心论的成就,并体现于经验知识的构建中,那幺这种形上学如何区别于主观的投射,从而区别于休谟的心理习惯?这个问题迫使我们着手追溯使得先验哲学真正有效的因素究竟何在。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并予以强化,才能得到堪与自然主义对抗的先验哲学。
在康德那里,先验论证是获得先天综合判断的程式,这种程式的起点是这样一个问题:就知识本身必须是一种表征而言,使得这种表征成为可能的东西是什幺。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足以使先验哲学区别于自然主义,因为,也可以把休谟的心理习惯当作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休谟实际上可以这样回答,单个的心理表象可以通过其现象特徵得到个体化,但只有当这些表象之间建立联想关係,心灵才能把表象当成是关于对象的表征,从而使得表象的现象特徵能够成为具有表征能力的特徵。
但是,先验哲学不能诉诸心理表象的现象特徵。康德意识到,不能简单地声称自己直接知道这种现象特徵,而必须就这种现象特徵本身的识别给出辩护。这种要求提供了启动先验论证的动机,并且决定该如何理解先验论证所给出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先验论证的作用在于发现既定的内容是真的,因为,这样就进入了辩护的无穷后退。如果认为某个先验论证在于发现B是A的必要条件,那幺就需要为“B是A的必要条件”这个论断提供辩护,由此上溯至新的必要条件,如此以至无穷(Stroud, 1968, p.244)。对先验哲学的反怀疑论目标而言,先验论证中的有效要素不在于观念间建立了某种特定的连线,而在于这种连线使辩护成为可能。
这就迫使我们扩展康德式先验哲学中的唯心论,并使其完全摆脱实在论。摆脱了实在论,也就彻底摆脱了心理投射的可能性,从而完全摆脱了自然主义的纠缠。先验论证不应当理解为发现先天综合真理的手段,而应当理解为理性自我立法的程式。正确地理解的先验论证将揭示,先验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为理性建立规範性,而不是旨在发现先天事实的批判程式,这种程式在作为辩护结构的逻辑这一层次上起作用,它引导我们以特定方式来理解这种逻辑。这样,我们就从康德转向弗雷格。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知识之锚: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