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主要内容简介:21世纪是新闻传播兴盛和日常化套用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正朝着培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複合、操作技能综合、职业思维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面对时代的要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正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突出问题,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新世纪新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基本介绍
- 书名: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
-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 页数:264页
- 开本:32
- 品牌: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曾娅妮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1449912, 7561449917
内容简介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新闻学国家特色专业系列教材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媒介批评概述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
一、新闻批评与媒介批评
二、“批评”释义
三、媒介批评的定义
四、媒介批评的本质:价值判断和理性审视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任务
一、媒介批评的主要功能
二、媒介批评的具体任务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类型
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
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
三、基于观察分析层面的批评
第四节 媒介批评的主体
一、媒介管理者
二、专家
三、媒介从业人员
四、客群
连结阅读——风险放大与媒体责任
第五节 媒介批评的对象
一、各种新闻传播媒介
二、媒介行为
三、媒介现象
四、媒介从业者
五、媒介产品
课堂案例分析之一
媒介缺席:都市报节假日停减刊现象分析
第二章 媒介批评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媒介批评起源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批评
一、美国的媒介批评
二、日本的媒介批评
三、英国的媒介批评
四、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批评的特徵与评析
第三节 当代新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媒介批评(1942-1978年)
二、新时期的中国媒介批评
第三章 媒介批评的特性与规範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特性
一、批评指向的差异
二、批评逻辑的差异
课堂案例分析之二
“解说门”事件当中的媒介人角色审视
课堂案例分析之三
部落情感对接:媒介人主观情感与新闻客观规则的调和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规範
一、时空通观
二、整体照应
三、效果求证
第四章 媒介批评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二、内容分析法在媒介批评中的适用範围
三、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劣势
四、内容分析法的分类
五、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法的具体内涵
二、参与观察法的优势
三、参与观察法的局限
四、参与观察法的分类
五、参与观察法的具体步骤
第三节 比较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的内涵,
二、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形式
课堂案例分析之四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看中国媒体的成长
三、比较分析法的原则
第五章 媒介批评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一)——符号学分析
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二、巴特、费斯克等人的传媒文本批判理论
三、符号学理论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二)——叙事学分析
一、叙事的日常化存在
二、叙事分析
三、叙事学分析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三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三)——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及其媒介批评理论的形成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及其批评实践
三、女性主义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四节 传媒作为文化世界——文化工业与流行文化研究
一、文化工业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
二、英国文化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
第五节 传媒作为权力世界——意识形态分析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
二、传媒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六章 新闻传播媒介的解读
第一节 新闻传播过程及异化
一、新闻传播过程解析
二、事实向新闻的转化过程及其异化
三、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异化分析
连结阅读——媒体炒作弊端多
课堂案例分析之六——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第二节 新闻传播功能及异化
一、新闻传播的功能
二、新闻传播功能的异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
一、新闻批评与媒介批评
二、“批评”释义
三、媒介批评的定义
四、媒介批评的本质:价值判断和理性审视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任务
一、媒介批评的主要功能
二、媒介批评的具体任务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类型
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
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
三、基于观察分析层面的批评
第四节 媒介批评的主体
一、媒介管理者
二、专家
三、媒介从业人员
四、客群
连结阅读——风险放大与媒体责任
第五节 媒介批评的对象
一、各种新闻传播媒介
二、媒介行为
三、媒介现象
四、媒介从业者
五、媒介产品
课堂案例分析之一
媒介缺席:都市报节假日停减刊现象分析
第二章 媒介批评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媒介批评起源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批评
一、美国的媒介批评
二、日本的媒介批评
三、英国的媒介批评
四、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批评的特徵与评析
第三节 当代新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媒介批评(1942-1978年)
二、新时期的中国媒介批评
第三章 媒介批评的特性与规範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特性
一、批评指向的差异
二、批评逻辑的差异
课堂案例分析之二
“解说门”事件当中的媒介人角色审视
课堂案例分析之三
部落情感对接:媒介人主观情感与新闻客观规则的调和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规範
一、时空通观
二、整体照应
三、效果求证
第四章 媒介批评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二、内容分析法在媒介批评中的适用範围
三、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劣势
四、内容分析法的分类
五、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法的具体内涵
二、参与观察法的优势
三、参与观察法的局限
四、参与观察法的分类
五、参与观察法的具体步骤
第三节 比较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的内涵,
二、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形式
课堂案例分析之四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看中国媒体的成长
三、比较分析法的原则
第五章 媒介批评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一)——符号学分析
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二、巴特、费斯克等人的传媒文本批判理论
三、符号学理论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二)——叙事学分析
一、叙事的日常化存在
二、叙事分析
三、叙事学分析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三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三)——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及其媒介批评理论的形成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及其批评实践
三、女性主义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
第四节 传媒作为文化世界——文化工业与流行文化研究
一、文化工业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
二、英国文化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
第五节 传媒作为权力世界——意识形态分析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
二、传媒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六章 新闻传播媒介的解读
第一节 新闻传播过程及异化
一、新闻传播过程解析
二、事实向新闻的转化过程及其异化
三、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异化分析
连结阅读——媒体炒作弊端多
课堂案例分析之六——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第二节 新闻传播功能及异化
一、新闻传播的功能
二、新闻传播功能的异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原以为,书稿完稿之时无论如何都应当是一个令自己感到骄傲和兴奋的时刻。
事实上,我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轻鬆;相反,内心忐忑,惶恐不安。随着写作的进行,当初拟定的大纲一改再改,一减再减,这是因为“媒介批评”实在是一门难度极大的课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融会贯通的宽广视野,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而以我自己的学识和精力在短时间之内实在难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儘管书稿动笔之初,我也曾踌躇满志;写作进程中,我也力求客观严谨,但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份书稿还是让我感到了太多的欠缺和遗憾,惟愿将来能够有机会予以弥补。
事实上,我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轻鬆;相反,内心忐忑,惶恐不安。随着写作的进行,当初拟定的大纲一改再改,一减再减,这是因为“媒介批评”实在是一门难度极大的课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融会贯通的宽广视野,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而以我自己的学识和精力在短时间之内实在难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儘管书稿动笔之初,我也曾踌躇满志;写作进程中,我也力求客观严谨,但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份书稿还是让我感到了太多的欠缺和遗憾,惟愿将来能够有机会予以弥补。
序言
21世纪是新闻传播兴盛和日常化套用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正朝着培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複合、操作技能综合、职业思维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面对时代的要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正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突出问题,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新世纪新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诸多人才培养的途径中,新闻传播教材的撰写与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教材编写、出版的日臻丰富正是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得以实现的途径。在内容贴近时代、形式日趋多元的教材编撰和出版现状下,我们决定陆续推出一批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2007年10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择优重点建设的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的建设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2007年10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择优重点建设的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的建设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