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暮鸟语
凯特·威廉所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曾获一九七七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书名《迟暮鸟语》(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 sang)源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Bare ruined choirs,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荒芜的歌场,曾是鸟儿啁啾的地方),极为传神地传达出书中人类社会繁华尽逝后的萧瑟与荒凉
基本介绍
- 书名:迟暮鸟语
- 作者:(美)凯特·威廉
- 原版名称: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 译者:李克勤
- ISBN:9787536462052
- 类别:科幻
- 页数:238页
- 定价:15.00元
-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4
- 装帧:平装
- 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内容介绍
地球环境渐渐恶化,最后演化成为前所未有的灾难。政府垮台,经济崩溃,最可怕的是,人类逐步丧失了繁殖能力。
种族的灭亡迫在眉睫。一小群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制订了克隆计画,这是延续种族的最后希望。他们成功了。
但是,克隆产品却不完全符合预期。他们具备前人没有的许多天赋,从种种迹象上看,他们似乎是远超于前人的“新人类”。他们自己也这幺想。
但是,新人类的未来却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作者介绍
凯特·威廉(1928~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科幻小说多次摘取各类奖项,其中包括《规划者》(1968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坠入天空的女孩》(1986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以及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永远的安娜》(1987年星云奖最佳短篇)等。获197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的《迟暮鸟语》为其长篇代表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迟暮鸟语
第二部 谢南多亚河
第三部 旋转世界的静止点
尾 声
相关主题
个人主义
对个性的追求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永恆主题,在这一主题背后的则是个人主义这个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会同样被当作反乌托邦的经典着作,即使那个世界与1984截然不同、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权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为美丽新世界中没有个性的容身之地。
《迟暮鸟语》基本上也可以归属于《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中。从故事上说,《迟暮鸟语》相当于《美丽新世界》的前传。本书中最主要的技术构想是複製人,并且随着故事的进展,最初接近普通人水平的複製人逐渐繁衍为技术上成熟而智力上退化的批量型複製人,如果不是作者及时给这些白痴一个灭亡的下场,那幺整个河谷必然会成为又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从作者写到的那句话——将来河谷会演变成少数精英统治大批白痴的社会——来看,作者自己对这一前景是有着明确意识的。
《迟暮鸟语》所持有的价值观也和《美丽新世界》相似,第二部的主人公莱莉和第三部的主人公马克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个人主义的耀眼光芒。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一词有着相当複杂的含义,它与我们日常所知的带有贬义的辞彙全然不同。简单来说在西方的价值观体系里,“个人主义”代表着个人的自由、即不受他人限制的自由行事的权利,和伴随着自由而来的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即作为自由者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理解了这个词两方面的含义,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刻画出的马克这一人物形象。
事实上在《迟暮鸟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克带领着一个小队去费城探险,但最终小队的其他成员由于不听从马克的劝阻遇难,马克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不知道这个情节是不是作者有意添加进去的,但至少在这个情节中,马克作为唯一一个发现危险的人,他感觉到他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其他人的安全,因此当其他人遇难之后,马克由于认为这是自己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产生自责。不过顺便一说,作者其实并没有深入描写这个情节,而且这一事件在此后也再没有了下文,感觉作者对此的处理比较奇怪,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为了强化马克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刻意做的添加。
无论如何,如果要给本书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幺最合适的莫过于“又一首歌颂个人主义的颂歌”了。
城市化
《迟暮鸟语》描写的未来明显来源于作者对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担忧。书中的複製人表面上是作者想像的产物,实际上却是城市人的负面特徵经过合理放大之后的形象。害怕自然环境、缺乏求生技能、过分依赖机器、无法面对变化,这些与其说是複製人的弱点,不如说根本就是现代城市人的缺陷。作者认为,如果任由这些缺陷存在并发展下去,最后的结局便只能是人类这个种族的灭绝;而唯一能够避免这一结局的方法则只有效仿马克,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去。
然而回归自然并不容易。城市化进程不是人类偶然踏上的歧路,它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环境变化等等——迫使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充分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则又要求人类集中在一起以同类型的、彼此间可替换的方式共同劳作,沿着这一条线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无法避免的,或者至少说,只要存在着对效率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便无法避免。
所以作者会在《迟暮鸟语》的尾声中写:马克带领他的人民进入的是一个无所谓时间的时代。无所谓时间便无所谓效率,只有放弃对效率的追求,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摆脱城市化进程的压力,进一步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追求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重建过去,或者费尽心机塑造未来。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未来,我是不大相信这样的未来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的。我认为生存压力最终仍然会迫使马克的人民再次走上社会分工的道路,就如同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那样。
不过,无论这样的未来是否能够实现,至少它是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或者说,又一个乌托邦。
环境问题
《迟暮鸟语》的另一个来源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担忧。环境问题和城市化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就是同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本书的背景: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于1962年;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局等等。所以作为一本获得1977年雨果奖的小说,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持有悲观的立场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我并不想因此而说什幺“本书构想了一个环境极度恶化的未来,对现实有着强烈的警世意义”。如果科幻小说只能在这种最肤浅的层次上提供一点警示意味的话,那幺科幻小说事实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况且在本书里环境问题并不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与其说作者是要以末世的论调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如说是为了给她所要描绘的人性搭建一个末世的舞台。环境问题在本书中只是一个背景、一根引线,或者刻薄一点说,只是一个畅销因素而已。
延伸阅读
我比较喜欢那种描绘文明末路的小说,比如《蛮荒海岸》、《华氏451》等等。在读《迟暮鸟语》第一部的时候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同样类型的小说,不过读到第二部就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本书更应该归类于《使女的故事》和《我们》这样借着末世的舞台着重刻画人性的小说。当然我并不是说哪一类比哪一类更加优秀——实际上这些能够迫使人去思考的小说都有着各自的优秀之处,排名是无意义的——我只是简单归一个类,方便进一步的阅读和比较罢了。
从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蛮荒海岸》更多一些。不管《迟暮鸟语》採用了怎样荒凉的背景,作者的笔调其实一直集中、也仅仅集中在对人性的关注上。正如后记所说,第一部是人性的失落;第二部是人性的复甦;第三部则是人性的回归。在这种类型的故事中常见的叙述手法就是营造一个明显违反人性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放入一个因种种原因而重新产生人性的人,然后藉由这个人性的回归者与反人性的世界之间的冲突表达出作品的主题。《迟暮鸟语》採用的也是这样一种手法,不过略显不足的是,作者构造的世界太过僵化,作为与人性对立的複製人的意识的缺陷也太过显眼,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性与非人性之间冲突的激烈性和深刻性,整部作品的感染力也由此总有些欠缺的感觉。
相关书评
《迟暮鸟语》的科幻世界
以前从来不看《科幻世界》,尤其是对里面繁杂的外国人名深恶痛绝,看那些不着边际的东东,还不如去新浪关注泰国时局。然而,自从偶然间发现,每期的中缝都会有红袖知名影评写手“红警苏红不懂爱”的专版后,便开始了“伪科幻迷”的生涯。
而《迟暮鸟语》便是今年第5期译文版的主打小说,曾获雨果奖,堪称为科幻之经典。小说题目源自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诗句为“荒芜的歌场,曾是鸟儿啁啾的地方”。但此书名是过去的误译,在约定俗成之下,《科幻世界》的主编李克勤同志,便只得从众,再运用自己的理解与学识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动人逼真的画面。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道出了人性的失落与回归。此三部分别名为“迟暮鸟语”、“谢南多亚河”与“旋转世界的静止点”。在人物上,可以说是代代相传,故事情节相当紧凑,语言平实又不乏文学感,较多的环境描写很好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从科技与伦理上看,似乎又是複製人的万般无奈。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末日即将来临,萨姆纳一大家族,凭藉殷实丰厚的家底以及众多的人力资源,未雨绸缪,预先做出抵抗灾难的準备。在发现家族成员全都丧失生育能力的困境中,运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去繁衍后代。该部的中心人物是戴维,聪明过人的他拥有先知般的才能,当爷爷去逝之后,便与沃尔特一起为家族生息而昼夜研究克隆技术,哪怕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面对表妹西莉亚,他的爱便更附上一道神秘的色彩。当初,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複製人来传递薪火,却不曾料到複製人因基因隔代的变化,而有异于人类。他们只爱自己的团体,表情冷漠。一步步限制戴维进工作室,最终将其流放。此大章,即是人性的失落。
第二部分,则很巧妙的将失落与回归矛盾开来,中心人物“茉莉”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一次外出探险,唤醒了她沉睡多年的人性孤独。在家乡那习惯的集体生活中,使原本创新开拓进取的人类精神全给封化了,留给他们的仅仅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待其探险回归之后,她仍旧恍惚于其中不能自拔。因此而受到众姐妹的恐惧与担心,受到全体複製人的排斥与惩罚。她在日夜幻想中,构建出人类意识的本能。最终,自我解放,这是一大进步。
第三部分,则是人类意识的爆发。在“茉莉”逃走之前,生过一个儿子,名叫马克。这个孩子继承了她母亲的恿敢与刚毅,聪慧与坚强。从小便与众小孩不同,独特的见解与秉性,也让众複製人视其为祸根,认为马克会扰乱他们民族的集体团结心,儘管他拥有各种才能,也终究难逃异族的残忍灭其之心。在没有了利用价值之后,马克也认识到只有重新建一个民族,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于是他便运走了能生育的妇女,带走了年轻出众些的複製人做劳动力,在另一个地方,开始拓展了人类文明。
结局无疑是让人欣慰的,人类精神终究还是战胜了一切。该小说的凝重、曲折与活泼,正是三部分的文风。作者的写作才能及文字驾驭能力由此可见,将人类对爱的召唤,演绎的动人心弦。《迟暮鸟语》的科幻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多折,这般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