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镇(重庆市梁平区辖镇)
文化镇隶属于重庆市梁平区,地处梁平区东北边陲,距梁平区政府22公里,与四川省开江县新街乡接壤,现有人口1.7万多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文化镇
- 外文名称:WenHua Town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 下辖地区:8个行政村
- 电话区号:023
- 邮政区码:405224
- 地理位置:重庆市梁平区
- 面积:29.5平方公里
- 人口:1.7万多人
- 方言:西南官话重庆方言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
- 火车站:梁平站
- 车牌代码:渝F
地理位置
文化镇地处梁平区东北边陲,距梁平县城22公里,与开江县新街乡接壤。
行政区划
全镇辖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7万多人,以汉族为主,
土地
面积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余亩。

基础设施
文化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的公路遍布该镇,文城路、文新路、文广路、文开路,达万铁路横跨该镇,并规划设有火车站一个,文化客运站已建成投入使用,让乘车人员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乘车。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城镇二纵三横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梁平县示点小城镇。通讯设施完善,村村实现通电话,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镇,加密电视已延伸到村,镇里设有初级中学、国小、幼稚园、卫生院。
文化镇

历史沿革
文化镇俗称螺蛳店,因此地有一土包状如螺蛳,据传附近有一座坟,坟上经常布满螺蛳,取名螺蛳蛳坟。后有人在附近修一店子,供过往人食宿,得名螺蛳店。文化则因文化乡而得名;
清朝时,一个名叫唐子平的团总,时常在螺蛳店场口上的文庙里处理公务,在建乡时,他把此地取名“文化乡”。解放前辖有13个保;
1949年12月7日解放;1951年建村,将原辖13个保改为13个村;1955年改为文化乡;1958年建立文化公社;1967年更名为赤卫社;1976年又恢复为文化公社;1980年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后为文化乡;1992年,撒区并乡建镇,镇址定于螺蛳店,定名为文化镇。
自然条件
全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除文化村、长春村、合家村的部分属丘陵外,其余村属低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年降雨量在1100mm以上,阳光充足,日照时间1500小时以上,无霜期达26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6.7℃。
经济发展
镇域内现有耕地面积9300余亩,林地6174亩,水域147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苕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6435吨。经济作物以黄豆、花生为主,梁山柚种植具有一定规模,挂果树在6万株以上,年产果80万个左右,养殖业主要以生猪、鸡、鸭等为主。预计今年农业总产值达2950万元。
乡镇企业以建材、酿酒、豆製品加工、木材、竹材加工等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岩页砖厂年产值超百万元。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7950万元。
文化镇场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较为活跃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因文化镇毗邻开江新街乡,广福镇、合兴镇、新盛镇,集市贸易活跃,赶集人数在万人以上,文化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储蓄达4878万元。
热点新闻
文教活动
2008年6月3日,在文化镇胜利油建川气东送管道川渝三分部驻地、在梁平武警中队,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梁平县教委、教工委组建慰问演出小分队带着感激和祝福分别为油建工人、消防官兵、武警官兵送上了感谢信和锦旗,并献上一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
汶川地震波
2008年12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左右,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一国小教学楼发生垮塌,目前已造成五名学生死亡,三十六人受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文化镇(重庆市梁平区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