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变革的愿景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变革的愿景一般指本词条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变革的愿景》(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the World a Vision for Business Schools Serving People and Planet)由一群为“50+20”愿景共同努力、无私奉献的学者着成。 关于“50+20”愿景 “50+20”是由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GRLI)、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WBSCSB)以及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PRME)联合发起的一项协作倡议。倡议者认为,对商业和管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时机已经成熟。 管理教育者需要回响服务社会的号召,成为社会的看护人,而不是为遵循20世纪逻辑的组织培训管理人员。“50+20”项目的参与者认识到,需要提出革命性的、大胆的、崭新的建议来绘製管理教育的全新蓝图。 未来的管理学院应该可以理解,要改变企业、经济和社会,需要从其自身的内部转型做起。接受这一愿景的学校将以身作则,以坦率和包容的态度实现飞跃。 更具体地说,50+20构想管理教育应当履行三项更为深刻、远大的基本任务:·Educating——教育和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Enabling——促成商业组织为共同利益服务·Engaging——参与企业和经济转型
基本介绍
- 书名: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变革的愿景
- 作者:凯特琳·穆夫 (Muff K.)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1241806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296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管理学院院长联袂推荐!企业在变革,管理教育也需要变革!
目前我们面临很多全球层面的问题,比如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模式、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经济危机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让人类更安全幸福地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公民、家庭、企业、NGO,等等,而本书告诉我们,商学院教育者对此的责任就在于让公众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努力需要管理学教育者深刻了解未来的向好经济需要怎样的领导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该在改变规则上怎样作出积极贡献,以及我们如何参与其中。
目前我们面临很多全球层面的问题,比如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模式、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经济危机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让人类更安全幸福地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公民、家庭、企业、NGO,等等,而本书告诉我们,商学院教育者对此的责任就在于让公众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努力需要管理学教育者深刻了解未来的向好经济需要怎样的领导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该在改变规则上怎样作出积极贡献,以及我们如何参与其中。
作者简介
凯特琳·穆夫,在瑞士洛桑商学院取得了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2008年起担任洛桑商学院院长。在她的领导下,学院的愿景得以在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拓展形成了支持教育和套用研究的三大支柱。
托马斯·迪利克,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大学代表。
马克·德雷韦尔,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执行长。
约翰·诺思,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项目主管。
保罗·什里瓦斯塔瓦,蒙特娄肯高迪亚大学教授。
乔纳斯·黑特尔,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秘书处主任。
译者简介:
周祖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组织管理系系主任,管理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国MBA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责任教授,国际企业、经济、伦理学会(ISBEE)执委会委员。多年来致力于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徐淑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南京大学荣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系创系主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会主席,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徐教授执着于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近年来致力于向年轻学者传授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为中国管理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托马斯·迪利克,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大学代表。
马克·德雷韦尔,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执行长。
约翰·诺思,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项目主管。
保罗·什里瓦斯塔瓦,蒙特娄肯高迪亚大学教授。
乔纳斯·黑特尔,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秘书处主任。
译者简介:
周祖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组织管理系系主任,管理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国MBA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责任教授,国际企业、经济、伦理学会(ISBEE)执委会委员。多年来致力于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徐淑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南京大学荣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系创系主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会主席,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徐教授执着于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近年来致力于向年轻学者传授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为中国管理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挑战
1构想一个宜居的世界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社会挑战
环境挑战
经济挑战
关于可持续世界的愿景
2构想有益于社会的企业
脱节的企业——弗里德曼谬误
重建企业与社会的联繫
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和政治才能
关于可持续企业的愿景
3构想为世界而奋斗的领导者
领导力缺失
明确领导力要求
培养负责任的领导者面临的挑战
成为全球负责任的领导者
4构想管理教育者是社会的看护人
管理教育的世界
商学院创造了哪些价值
谁应该从管理教育中受益
管理教育如何帮助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第二部分愿景
5为了世界的管理教育的愿景
制定管理教育的愿景
管理教育的新愿景
协作体——愿景的精髓
明确共同体的期望
6教育和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
对管理者和领导者实施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明确共同体期望
转型式学习
问题中心式学习
反思式实践和实地工作
7促使商业组织为共同利益服务
在支持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
明确共同体的期望
针对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研究
支持企业实行管护
陪伴领导者完成转型
8参与到商业和经济转型之中
展现政治家才能的挑战
向公共参与发展
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开放交流
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机构成为榜样
第三部分落实
9愿景的落实
根本的转型
落实目标的重中之重
共同体参与过程
共同体参与:针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折中办法
10培养新一代教师
识别未来的要求
基于障碍评估现状
具体行动和潜在机遇
11建立新型商学院
识别未来的要求
基于障碍评估现状
进一步的阐述与观点
听从召唤
附录一“50+20”全球管理教育调查
人口统计资料
结论总结
了解商学院目前和未来的工作重点及评估标準
了解未来的教育重点
了解未来的研究重点
附录二作者、参与者、审稿人、编辑及其他为本书作出贡献的人
提供赞助的共同作者
致谢
参考文献
结论
后记
1构想一个宜居的世界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社会挑战
环境挑战
经济挑战
关于可持续世界的愿景
2构想有益于社会的企业
脱节的企业——弗里德曼谬误
重建企业与社会的联繫
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和政治才能
关于可持续企业的愿景
3构想为世界而奋斗的领导者
领导力缺失
明确领导力要求
培养负责任的领导者面临的挑战
成为全球负责任的领导者
4构想管理教育者是社会的看护人
管理教育的世界
商学院创造了哪些价值
谁应该从管理教育中受益
管理教育如何帮助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第二部分愿景
5为了世界的管理教育的愿景
制定管理教育的愿景
管理教育的新愿景
协作体——愿景的精髓
明确共同体的期望
6教育和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
对管理者和领导者实施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明确共同体期望
转型式学习
问题中心式学习
反思式实践和实地工作
7促使商业组织为共同利益服务
在支持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
明确共同体的期望
针对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研究
支持企业实行管护
陪伴领导者完成转型
8参与到商业和经济转型之中
展现政治家才能的挑战
向公共参与发展
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开放交流
教师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机构成为榜样
第三部分落实
9愿景的落实
根本的转型
落实目标的重中之重
共同体参与过程
共同体参与:针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折中办法
10培养新一代教师
识别未来的要求
基于障碍评估现状
具体行动和潜在机遇
11建立新型商学院
识别未来的要求
基于障碍评估现状
进一步的阐述与观点
听从召唤
附录一“50+20”全球管理教育调查
人口统计资料
结论总结
了解商学院目前和未来的工作重点及评估标準
了解未来的教育重点
了解未来的研究重点
附录二作者、参与者、审稿人、编辑及其他为本书作出贡献的人
提供赞助的共同作者
致谢
参考文献
结论
后记
序言
导言
纳米缩微胶片录像文字稿,布拉柴维尔,2112年6月5日
欢迎来到2112年
你想知道一个世纪前发生了什幺吗?2012年,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刚刚开始出现。那是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经过200年的集中发展,社会已经具备了所有必要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可以在地球上养活70亿人。然而,那时的人们并不以生活幸福为中心,还有超过10亿人在忍饥挨饿。
不但如此,他们还持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可以设计一种系统并维持它运行,通过它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实现永恆发展。事后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荒唐的想法,但在2012年时,大部分人真的相信这种系统的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除了不丹)都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己的目标。那时,人们将“幸福建立在有形产品之上”当作一条真理,因此有这样的目标完全合乎逻辑。
他们还有一种同样令人费解的想法,即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股东获得儘可能多的财富。人们那时还不理解使自己快乐、使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无形的,比如爱、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人际关係的质量、有意义的工作、服务以及生活在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中,等等。
令人关注的是,就在这样一个纷乱喧扰的时期,出现了一群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倡导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实际上,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是围绕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建立起来的,比如“你想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利用已经掌握的非凡技术和经济能力,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世界?”这些人已经意识到,追求永恆发展从生态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从人类进步和福祉的角度来说甚至是不明智的。
商业世界也围绕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展开了一场新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思想是,我们需要企业家——能够提出新的倡议、推动建设2112年这样的社会的人;我们还需要政治家,即代表社会、带头利用所在组织的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的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领导者。新形势下的领导力一方面要构建意义,理解领导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还要表达意义,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指明努力的方向。21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型领导力,通过这种更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领导方式,人们开始形成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占领运动”和“愤怒运动”都是这种有机组织新方式的早期体现。
21世纪初的危机以不可持续的经济体制为中心,在建设人人宜居之世界的问题上,人类遭遇了集体性失败。那时的人们预计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与此同时,人类的发展重心开始转移,并最终催生了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根据这份全球责任议程,人们开始探索关于目的的根本性问题,尤其是企业存在的目的。2012年,企业普遍追求的都是短期利润。儘管存在这种集体的愚蠢行为,但没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执行长会天真地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下自己是如何实现公司收益连续10年成倍增长的。在任何领导者的遗赠中,利润并不是最重要的。然而,当时的体制就是靠利润来决定组织的命运与成败的。
在这场关于目的的危机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目的驱动型组织。它将人类的社会和环境需求与组织所做的工作联繫起来——不再局限于量的增长。如果你读历史书籍,就会发现一个叫做“企业社会责任。”的词。当时的一位着名学者开玩笑地说,企业社会责任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的伎俩。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于思维方向的错误:只知道“我们在生产产品时应当尽力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浪费”,却从来不问到底需不需要这些产品。
在这一过渡的过程中,全球社会、领导者和组织都在探索目的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理由,并且不断地问自己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想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包括商学院开始认为: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人类能够幸福生活的可持续的世界,与自身利益、所有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这种观念给他们带去了有别于以往的行为模式,一种属于企业家、领导者和政治家的行为模式,一种可以按照自身价值观生活的行为模式。这些是我们22世纪的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是说,负责任的领导力之路总是从一段内心旅程开始的。如果你不能审视自身,也就无法有效地思考所在组织的潜能。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又如何领导他人?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从事管理教育的人尤其是商学院中的,都在着力培养勤勉的行政管理者、有才干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政治领域中主要追求利己主义目标的说客。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想培养这样的领导者:有勇有谋,具备责任意识和内在智慧,能够做正确的事、提正确的要求、对是非曲直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更多的时候,从事管理教育的人和他们培训的商业组织、政策制定者以及普罗大众一样,也会陷入迷途。每个人都迷信20世纪的永恆发展模式,毫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并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一小群人曾试图做点什幺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构想的世界应该是人人能够获得管理教育,而不只是精英人士。他们希望为各种类型的组织培养领导者,而这些领导者将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谋福利,通过制订解决方案改善地球脆弱的状态。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一直称颂的领导者都是从这场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创造了被称为“协作体”的学习圈。也许这很难想像,但在2012年时,学生、研究人员和设计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商业领导人一起携手制订新的解决方案,实在是件不同寻常的事。2012年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所谓的“讲坛圣贤”——一位教授在陈旧的阶梯教室里为几百名学生授课。人们认为,教师只是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就像一个站在讲台上知道答案的人(通常都是男教师),不可思议地获知了一些永恆的真理。就是在这样一个盲目追随的时期,教开始向学转移。
网际网路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非常奇怪的产品与服务。比如,学生在选择商学院时会参考媒体发布的学校排名,而在这些排名中并没有考虑学生能学到什幺或者在毕业后能为社会作出什幺贡献。相反,这些排名考查的是学生毕业后能赚多少钱,或者学校的研究员在某些面向小众读者的期刊上发表了多少文章——一般来说对社会价值不作任何要求。
在欧洲和美国政府破产前的几十年里,他们的教育部门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坚持使用这种奇怪模式的教育机构中,而不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选择最佳的投资领域。他们往往会去资助那些存在时间最长的机构。学生不得不借钱支付学费,毕业后还要偿还贷款。更糟的是,许多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21世纪中叶,大部分已开发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已经达到了50%。美国的学生贷款迅速膨胀,超过了所有家庭的累积债务。2016年的总统大选之后,不断增加的学生贷款引发了一场革命,从而使美元一直以来称霸世界的货币地位遭遇瓦解。在这之后的10年里,高等教育制度以及政府也相继倒台。再也没有人付得起学费,而新兴国家中那些最需要教育的人依旧没有多少机会受到教育。
这段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时期孕育了一种新的体制。
这段动荡期一定非比寻常,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人们终于确定了若干相关的行动计画,为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机会。经过协作体运动,全球各地出现了许多“游击”商学院。这些学校建立时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体系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解决这个世界最棘手的问题,而学科专家必须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作出有益的贡献。任何问题都需要综合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这是一条简单的真理。研究学者和许多本学科外的人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超学科研究仍旧是一个新的领域。
2012年也是着名的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召开20周年的日子。我们多幺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次转折的诞生!假设把你送回到2012年,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况。想一想你会作何反应,为了建立全球负责任的社会,为了给100年后的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所有人都能幸福地生活、社会不平等成为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你会做些什幺。
我们希望你能喜欢这堂简短的历史课。现在,我们邀请你对全球责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作进一步的探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的探索之旅吧!
我们的旅程——共同创造的过程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执着于自己理想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而世界从来都是这样被改变的,所以,请不要对此表示怀疑。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50+20”是由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GRLI)、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WBSCSB)以及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PRME)联合发起的一项协作倡议。它反映了世界各地许多学生、父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对商业和管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正是我们提出此项倡议的出发点。
倡议产生与发展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全球性问题能够获得关注与解决的信心。“50+20”是上述三个组织合作的结晶,大家都在积极寻找改善管理教育的途径。我们没有开展竞争性项目,而是选择了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久前,我们决定通力合作制定一项共同的愿景。事后看来虽然容易,箇中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协作的迹象也不明显。不过,这才是协作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反映:临时搭档且(经常)配合得不够完美。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生活,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同类倡议
“50+20”是从两项同类倡议发展而来的。2010年8月,在蒙特娄举行的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年会的一次补充活动中诞生了一项倡议,“50+20”作为该倡议的一部分由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WBSCSB)首次提出。35位从事可持续性研究的杰出学者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商学院院长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如何才能打破商业和管理教育中的“孤岛现象”。一些院长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商学院应当参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开辩论,思考管理教育能够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何种贡献。
与此同时,由企业和商学院的领导者组成的全球伙伴机构——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推出了SB21项目:21世纪商学院的蓝图。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和全球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的一些初始会议点燃了人们无限的激情、动力与热情——化学作用和同步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位于纽约的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由联合国支持)以促进更多商学院和管理相关学术机构的参与为目标,旨在鼓励这些机构提供更加负责任的管理教育、研究和思考领导力,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此项倡议的第三位合作伙伴。2011年1月,三个组织签署了一份关于协作的联合协定:将SB21和“50+20”项目合二为一,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全球构成及能力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互补。
在这种合作关係下,迅速产生了若干共同的主题。从量变的(增长的)可持续性转为“深度”可持续性的需要体现出,针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项要务採用的主流方法并不足以应对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全球挑战。我们认为,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开辩论中需要听到商学院的声音。我们发现,只有通过超学科的方法才能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樑,而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意愿,才能对主流经济和商业思维的根本假设提出质疑。此类问题包括负责任的领导力,商业组织从短期利润最大化到成为社会公僕所需的质变,以及培养能够接受这种挑战的领导者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缔约国的目标及其六大原则(详细内容参见第9—10页)可以作为共同的起点。
在这一背景下,“50+20”发展成为一项协作倡议,力求发掘新的方式与机会,实现管理教育的自我革新与再造。针对世界的现状、新兴的社会问题、主流的经济逻辑、企业的目的、领导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我们採用内外对话的方式,旨在明确管理教育新愿景的範围以及如何勾勒这一愿景。在这项讨论中,我们必须澄清与该愿景的利益相关者、原创者和适用性有关的问题。
由于该愿景的利益相关者有社会(包含子孙后代)和自然环境,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广泛的磋商流程。为了确保“由外而内”的全包式方法能够促进“由内而外”的愿景建立过程,在由“50+20”参与者组成的核心团队的领导下,我们对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开展了调查并与之进行了会谈。
通过对管理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而言,人们对管理教育的社会职能及其对社会“增值”的定义的认识都非常狭隘。我们发现,如果用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做标尺,很多有关道德与可持续性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些表面文章。
我们承认,实现重塑管理教育的愿景,使其发挥完全不同、更加有力的作用,将会遭到商业和管理教育领域某些现有利益相关者的阻挠。因此,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商学院的院长与教授们需要具备极大的道德勇气才能推动变革。重新塑造(言下之意就是要先质疑)自己所代表的体系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六大原则
作为从事培养目前和未来管理者的高等教育机构,我们声明,我们愿意从与我们的能力和使命更为相关的原则抓起,促进本机构内部对以下六项原则的落实。我们将向我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报告进展,并就与这些原则相关的有效实践和其他学术机构开展交流。
原则一——目的:我们将培养学生,使其有能力在未来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并为打造全面的、可持续的全球经济贡献力量。
原则二——价值观:我们将把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国际倡议所反映的全球社会责任价值观纳入我们的学术活动和课程设定。
原则三——方法:我们将创建相应的教育框架、资料、流程和环境,为培养负责任的领导力,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
原则四——研究:我们将参与概念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扮演的角色、展示的活力和产生的影响。
原则五——合作伙伴:我们将与企业管理者沟通互动,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探索共同应对此等挑战的有效途径。
原则六——对话:我们将促进并支持教育机构、企业、政府、消费者、媒体、民间团体以及其他利益集团和利益相关者就全球社会责任及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展开对话和辩论。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在机构的管理实践,应当在我们传递给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中作为模範体现出来。
纳米缩微胶片录像文字稿,布拉柴维尔,2112年6月5日
欢迎来到2112年
你想知道一个世纪前发生了什幺吗?2012年,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刚刚开始出现。那是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经过200年的集中发展,社会已经具备了所有必要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可以在地球上养活70亿人。然而,那时的人们并不以生活幸福为中心,还有超过10亿人在忍饥挨饿。
不但如此,他们还持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可以设计一种系统并维持它运行,通过它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实现永恆发展。事后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荒唐的想法,但在2012年时,大部分人真的相信这种系统的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除了不丹)都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己的目标。那时,人们将“幸福建立在有形产品之上”当作一条真理,因此有这样的目标完全合乎逻辑。
他们还有一种同样令人费解的想法,即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股东获得儘可能多的财富。人们那时还不理解使自己快乐、使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无形的,比如爱、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人际关係的质量、有意义的工作、服务以及生活在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中,等等。
令人关注的是,就在这样一个纷乱喧扰的时期,出现了一群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倡导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实际上,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是围绕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建立起来的,比如“你想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利用已经掌握的非凡技术和经济能力,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世界?”这些人已经意识到,追求永恆发展从生态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从人类进步和福祉的角度来说甚至是不明智的。
商业世界也围绕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展开了一场新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思想是,我们需要企业家——能够提出新的倡议、推动建设2112年这样的社会的人;我们还需要政治家,即代表社会、带头利用所在组织的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的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领导者。新形势下的领导力一方面要构建意义,理解领导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还要表达意义,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指明努力的方向。21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型领导力,通过这种更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领导方式,人们开始形成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占领运动”和“愤怒运动”都是这种有机组织新方式的早期体现。
21世纪初的危机以不可持续的经济体制为中心,在建设人人宜居之世界的问题上,人类遭遇了集体性失败。那时的人们预计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与此同时,人类的发展重心开始转移,并最终催生了全球负责任的领导力。根据这份全球责任议程,人们开始探索关于目的的根本性问题,尤其是企业存在的目的。2012年,企业普遍追求的都是短期利润。儘管存在这种集体的愚蠢行为,但没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执行长会天真地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下自己是如何实现公司收益连续10年成倍增长的。在任何领导者的遗赠中,利润并不是最重要的。然而,当时的体制就是靠利润来决定组织的命运与成败的。
在这场关于目的的危机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目的驱动型组织。它将人类的社会和环境需求与组织所做的工作联繫起来——不再局限于量的增长。如果你读历史书籍,就会发现一个叫做“企业社会责任。”的词。当时的一位着名学者开玩笑地说,企业社会责任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的伎俩。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于思维方向的错误:只知道“我们在生产产品时应当尽力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浪费”,却从来不问到底需不需要这些产品。
在这一过渡的过程中,全球社会、领导者和组织都在探索目的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理由,并且不断地问自己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想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包括商学院开始认为: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人类能够幸福生活的可持续的世界,与自身利益、所有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这种观念给他们带去了有别于以往的行为模式,一种属于企业家、领导者和政治家的行为模式,一种可以按照自身价值观生活的行为模式。这些是我们22世纪的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是说,负责任的领导力之路总是从一段内心旅程开始的。如果你不能审视自身,也就无法有效地思考所在组织的潜能。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又如何领导他人?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从事管理教育的人尤其是商学院中的,都在着力培养勤勉的行政管理者、有才干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政治领域中主要追求利己主义目标的说客。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想培养这样的领导者:有勇有谋,具备责任意识和内在智慧,能够做正确的事、提正确的要求、对是非曲直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更多的时候,从事管理教育的人和他们培训的商业组织、政策制定者以及普罗大众一样,也会陷入迷途。每个人都迷信20世纪的永恆发展模式,毫无节制地使用资源,并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一小群人曾试图做点什幺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构想的世界应该是人人能够获得管理教育,而不只是精英人士。他们希望为各种类型的组织培养领导者,而这些领导者将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谋福利,通过制订解决方案改善地球脆弱的状态。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一直称颂的领导者都是从这场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创造了被称为“协作体”的学习圈。也许这很难想像,但在2012年时,学生、研究人员和设计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商业领导人一起携手制订新的解决方案,实在是件不同寻常的事。2012年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所谓的“讲坛圣贤”——一位教授在陈旧的阶梯教室里为几百名学生授课。人们认为,教师只是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就像一个站在讲台上知道答案的人(通常都是男教师),不可思议地获知了一些永恆的真理。就是在这样一个盲目追随的时期,教开始向学转移。
网际网路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非常奇怪的产品与服务。比如,学生在选择商学院时会参考媒体发布的学校排名,而在这些排名中并没有考虑学生能学到什幺或者在毕业后能为社会作出什幺贡献。相反,这些排名考查的是学生毕业后能赚多少钱,或者学校的研究员在某些面向小众读者的期刊上发表了多少文章——一般来说对社会价值不作任何要求。
在欧洲和美国政府破产前的几十年里,他们的教育部门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坚持使用这种奇怪模式的教育机构中,而不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选择最佳的投资领域。他们往往会去资助那些存在时间最长的机构。学生不得不借钱支付学费,毕业后还要偿还贷款。更糟的是,许多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21世纪中叶,大部分已开发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已经达到了50%。美国的学生贷款迅速膨胀,超过了所有家庭的累积债务。2016年的总统大选之后,不断增加的学生贷款引发了一场革命,从而使美元一直以来称霸世界的货币地位遭遇瓦解。在这之后的10年里,高等教育制度以及政府也相继倒台。再也没有人付得起学费,而新兴国家中那些最需要教育的人依旧没有多少机会受到教育。
这段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时期孕育了一种新的体制。
这段动荡期一定非比寻常,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人们终于确定了若干相关的行动计画,为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机会。经过协作体运动,全球各地出现了许多“游击”商学院。这些学校建立时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体系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解决这个世界最棘手的问题,而学科专家必须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作出有益的贡献。任何问题都需要综合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这是一条简单的真理。研究学者和许多本学科外的人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超学科研究仍旧是一个新的领域。
2012年也是着名的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召开20周年的日子。我们多幺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次转折的诞生!假设把你送回到2012年,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况。想一想你会作何反应,为了建立全球负责任的社会,为了给100年后的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所有人都能幸福地生活、社会不平等成为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你会做些什幺。
我们希望你能喜欢这堂简短的历史课。现在,我们邀请你对全球责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作进一步的探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的探索之旅吧!
我们的旅程——共同创造的过程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执着于自己理想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而世界从来都是这样被改变的,所以,请不要对此表示怀疑。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50+20”是由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GRLI)、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WBSCSB)以及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PRME)联合发起的一项协作倡议。它反映了世界各地许多学生、父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对商业和管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正是我们提出此项倡议的出发点。
倡议产生与发展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全球性问题能够获得关注与解决的信心。“50+20”是上述三个组织合作的结晶,大家都在积极寻找改善管理教育的途径。我们没有开展竞争性项目,而是选择了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久前,我们决定通力合作制定一项共同的愿景。事后看来虽然容易,箇中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协作的迹象也不明显。不过,这才是协作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反映:临时搭档且(经常)配合得不够完美。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生活,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同类倡议
“50+20”是从两项同类倡议发展而来的。2010年8月,在蒙特娄举行的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年会的一次补充活动中诞生了一项倡议,“50+20”作为该倡议的一部分由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WBSCSB)首次提出。35位从事可持续性研究的杰出学者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商学院院长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如何才能打破商业和管理教育中的“孤岛现象”。一些院长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商学院应当参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开辩论,思考管理教育能够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何种贡献。
与此同时,由企业和商学院的领导者组成的全球伙伴机构——全球负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推出了SB21项目:21世纪商学院的蓝图。世界商学院促进可持续经营理事会和全球责任领导力倡议组织的一些初始会议点燃了人们无限的激情、动力与热情——化学作用和同步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位于纽约的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由联合国支持)以促进更多商学院和管理相关学术机构的参与为目标,旨在鼓励这些机构提供更加负责任的管理教育、研究和思考领导力,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此项倡议的第三位合作伙伴。2011年1月,三个组织签署了一份关于协作的联合协定:将SB21和“50+20”项目合二为一,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全球构成及能力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互补。
在这种合作关係下,迅速产生了若干共同的主题。从量变的(增长的)可持续性转为“深度”可持续性的需要体现出,针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项要务採用的主流方法并不足以应对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全球挑战。我们认为,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开辩论中需要听到商学院的声音。我们发现,只有通过超学科的方法才能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樑,而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意愿,才能对主流经济和商业思维的根本假设提出质疑。此类问题包括负责任的领导力,商业组织从短期利润最大化到成为社会公僕所需的质变,以及培养能够接受这种挑战的领导者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缔约国的目标及其六大原则(详细内容参见第9—10页)可以作为共同的起点。
在这一背景下,“50+20”发展成为一项协作倡议,力求发掘新的方式与机会,实现管理教育的自我革新与再造。针对世界的现状、新兴的社会问题、主流的经济逻辑、企业的目的、领导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我们採用内外对话的方式,旨在明确管理教育新愿景的範围以及如何勾勒这一愿景。在这项讨论中,我们必须澄清与该愿景的利益相关者、原创者和适用性有关的问题。
由于该愿景的利益相关者有社会(包含子孙后代)和自然环境,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广泛的磋商流程。为了确保“由外而内”的全包式方法能够促进“由内而外”的愿景建立过程,在由“50+20”参与者组成的核心团队的领导下,我们对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开展了调查并与之进行了会谈。
通过对管理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而言,人们对管理教育的社会职能及其对社会“增值”的定义的认识都非常狭隘。我们发现,如果用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做标尺,很多有关道德与可持续性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些表面文章。
我们承认,实现重塑管理教育的愿景,使其发挥完全不同、更加有力的作用,将会遭到商业和管理教育领域某些现有利益相关者的阻挠。因此,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商学院的院长与教授们需要具备极大的道德勇气才能推动变革。重新塑造(言下之意就是要先质疑)自己所代表的体系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六大原则
作为从事培养目前和未来管理者的高等教育机构,我们声明,我们愿意从与我们的能力和使命更为相关的原则抓起,促进本机构内部对以下六项原则的落实。我们将向我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报告进展,并就与这些原则相关的有效实践和其他学术机构开展交流。
原则一——目的:我们将培养学生,使其有能力在未来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并为打造全面的、可持续的全球经济贡献力量。
原则二——价值观:我们将把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国际倡议所反映的全球社会责任价值观纳入我们的学术活动和课程设定。
原则三——方法:我们将创建相应的教育框架、资料、流程和环境,为培养负责任的领导力,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
原则四——研究:我们将参与概念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扮演的角色、展示的活力和产生的影响。
原则五——合作伙伴:我们将与企业管理者沟通互动,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探索共同应对此等挑战的有效途径。
原则六——对话:我们将促进并支持教育机构、企业、政府、消费者、媒体、民间团体以及其他利益集团和利益相关者就全球社会责任及可持续性等重大问题展开对话和辩论。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在机构的管理实践,应当在我们传递给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中作为模範体现出来。
名人推荐
本书作者为我们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一个世纪以后,经济成长与人类、生态重新建立了联繫,社会更加多元、自然更加多样。商业将因有益社会而被称颂,富有远见的领导和持续的协作随处可见,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大大减少。教育和研究组织将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知识共享与创新随处可见……如果您同作者一样,对全球化给个人、组织、国家带来的挑战拥有深刻认识,对启动变革感到形势紧迫,并且认同所有人都应对社会转型负起责任,那幺您一定会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与启发。
——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一名院长,我始终认为,管理学院的使命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领袖人才。这些学生和校友应秉持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承诺并实践对所服务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责任,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摒弃在商言商的思维,清醒认识到其产品与服务、言行与策略、文化和价值观都会溢出组织边界,影响社会关係和文明进程。我们的实践恰与本书思想一致,即要反思我们对世界的承诺,重塑管理教育体系,培养和塑造承担未来领导责任的精英人才。
——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战略价值,把符合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战略的一部分,强调企业的公民行为,重视慈善行为,关注利益相关者,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商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有责任提倡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念。而把社会责任纳入管理教育,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所以讨论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具有更根本的意义。本书的出版意义就在于此,它为我国商学院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值得大家用心学习。
——仝允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第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雾霾、水污染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时刻提醒我们一切都需从长远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人类需要更广阔的思维与更无间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本书告诉我们,商学院等教育组织应当发挥更重要或者说是领头羊的作用,建立符合转型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的领导者,建设新型商学院,呼吁人们为实现蓝图而行动起来。
——杨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管理教育如何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本书系统地提出了管理教育应当履行的三项任务:教育和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促成商业组织为公共利益服务、参与企业和经济转型,并对管理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给出具体的构想和建议。这些构想和建议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管理教育的未来。
——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一名院长,我始终认为,管理学院的使命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领袖人才。这些学生和校友应秉持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承诺并实践对所服务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责任,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摒弃在商言商的思维,清醒认识到其产品与服务、言行与策略、文化和价值观都会溢出组织边界,影响社会关係和文明进程。我们的实践恰与本书思想一致,即要反思我们对世界的承诺,重塑管理教育体系,培养和塑造承担未来领导责任的精英人才。
——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战略价值,把符合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战略的一部分,强调企业的公民行为,重视慈善行为,关注利益相关者,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商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有责任提倡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念。而把社会责任纳入管理教育,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所以讨论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具有更根本的意义。本书的出版意义就在于此,它为我国商学院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值得大家用心学习。
——仝允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第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雾霾、水污染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时刻提醒我们一切都需从长远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人类需要更广阔的思维与更无间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本书告诉我们,商学院等教育组织应当发挥更重要或者说是领头羊的作用,建立符合转型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的领导者,建设新型商学院,呼吁人们为实现蓝图而行动起来。
——杨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管理教育如何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本书系统地提出了管理教育应当履行的三项任务:教育和培养有全球责任感的领导者、促成商业组织为公共利益服务、参与企业和经济转型,并对管理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给出具体的构想和建议。这些构想和建议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管理教育的未来。
——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第五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学院变革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