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坝(邻水县高滩镇跑马村11组和12组所在地)
王家坝,小地名,系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跑马村11组和12组所在地,以210国道为界,分为上头湾和下头湾。相传在很早以前,华鑒山麓有一个小村子,世居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这里系丘陵地带,其四面较高,院落地势较为平坦,又因所住之人姓王,故谓之王家坝。但现在居住的大部分是移民入川李守志后代李氏家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家坝
- 行政区域:高滩镇跑马村11社和12社
- 村主任:杨荣东
- 组长(队长):李代云
- 汽车站:邻水汽车站、高滩车站、坛同车站
- 高铁站:邻水站(规划中)
- 机场:重庆江北机场
王家坝在今天的邻水县高滩镇境内,在高滩镇和坛同镇交界处,方圆约1公里,有耕地近30亩。汉渝公路(现省道218、国道210)自北向南横穿而过,将这个村子分成上、下两个院子。其东面的耳子山与坛同镇的罗家山接坡,东南方的酒谷田湾与本村的台子湾相邻,西南方的白洋牌、小邱湾与本村的新屋嘴、塘湾邻近,西北方是后头山,陡峭的山壁下是鹞子岩与马鹿村的沙河坝仅一条小溪相隔,北面的王家庙、堰塘湾与坛同镇的后坝搭界。从王家坝沿210国道驾车10公里即进入重庆市渝北区地界,从坛同镇刘家坝收费站走包茂高速36公里即到达邻水县城。每天均有多个班次客车发往邻水县城和重庆。
王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人家,王家庙是当年王家为祭祀而设的庙宇,不知为何缘故,这座古建筑早己不遗痕迹。
解放前后,王家坝属高滩乡公所辖区。人民公社成立后,王家坝系邻水县坛同区七孔公社三大队第六生产队。“公社”改乡之后,王家坝仍属七孔乡,后因人口多而一分为二,大致以公路(210国道)为界将王家坝上、下两个湾,分为两个组,分别为七孔乡跑马村十一组和十二组。撤区并乡建镇后,才是今天的高滩镇跑马村十一组十二组。
元末至清初,连年的灾荒和战乱,四川的人口锐减,到处都是“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凄凉境况。王家人也未逃脱这一劫难,不是死伤便是逃亡,王家坝很快就成了有舍无人的灌莽废墟。
在“湖广填四川”的第二次移民中,大约是公元1720年,年幼的李氏先祖李守志随母周氏自楚入川,来到了王家坝,母子俩插地为界,开基立业。从此,李姓便在这块土地上躬耕繁衍,逐渐人多族旺,王家坝再也不姓“王”而姓“李”了。
李守志在王家坝建有李氏祠堂和住宅大院,这是一座宏伟的纯木结构建筑群,占地2800多平方米,房屋顶高四丈有余,梁,柱粗壮,全是柏树方木和圆木。祠堂分为上下两个堂屋,其间有一口大天井,不管多大的雨,天井的水都会从下面排泄出去。堂屋四周有住宅数十间,后业分别为李凤舞后嗣居住。可惜的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月初九以王山吉为首的一群土匪洗劫王家坝,一场大火将堂屋四周的住房烧毁了,主建筑堂屋的柱子被烧焦了,一些板壁烧毁了,但迄今近三百年仍不倾不塌,足见其坚固。
上堂屋是李氏族人祭祀的场所,下堂屋则是人们用膳的地方,上堂屋正前方是香案,凡祭祀之日,族人便要到此摆上贡品,点香烧纸,燃放鞭炮,尔后叩首作揖,或敬宗孝祖,或祈祷福禄与平安。据说早先在香案上摆放着许多神祖牌,里面存放着关于王家坝李姓的大量史料,只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立四新”而全部销毁了。在上堂屋前面的正上方至今还悬挂着李守志六旬晋一的寿匾,巨匾的中央刻有“昭代着英”四个大字,右边刻有“阁学士钦命江南等庆宜谕”和“代导使司邓时敏为”两行小字,左边刻有“邻邑六一寿民李守志立”和“大清乾隆壬午岁浦月塑之“两行小字。上堂屋还是李氏族人归西时的灵堂,子孙们总要将已故老人的遗体送往这里停放数日,或举行悼念仪式,或与遗体告别。

堂屋的东北方有两大墓群,谓之上头坟山和底脚坟山,李守志及李母周氏等分别葬于这两处,位于东南方的酒谷田湾也有一大墓群,入川二世祖李凤舞及李母唐氏等均葬于此。这些墓碑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或“龙风呈祥”或“二龙戏珠”,刻有葬于此墓中祖考或妣之讳名及其子孙之孝名,真可谓图文并茂,颇具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王家坝也和全国一样,人民安居乐业,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着养殖业的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许多破旧的土木屋变成了一幢幢钢筋混凝土楼房,有的还买起了汽车。除60%左右的李姓外,还有其他姓氏或投亲靠友,或慕其交通之便、田野之沃而纷纷迁徙而至,如今计有邱、杨、荣、罗、周、胡、阳、蒋等姓。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王家坝的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逐渐走向小康水平。现在王家坝已在国家扶贫支持下,通电,通自来水,未来还要通上天然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宽频网路已覆盖整个王家坝,手机4G信号也全部覆盖,广电数位电视早已开通。
我们深信:王家坝一定会随着祖国的腾飞而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王家坝(邻水县高滩镇跑马村11组和12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