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纲要
阿坝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纲要
为贯彻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关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努力打造四川生态经济成长极的重大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州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立足全州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特性,坚持生态立州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努力把阿坝州建设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和四川生态经济成长极。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发展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现保护生态和推进发展有机结合。
贯穿主线,坚守底线。始终贯穿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主线,主动化生态保护压力为创新发展动力,坚持以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安全底线托底规划发展,以生态优势资源开发转化支撑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导向引领发展,促进经济增量提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区域合作,整体联动。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之间、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协调合作,促进人才和技术交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互利共赢。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强化政府在生态经济示範区建设中的组织、推动和引导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广泛性,营造全民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产业体系更加成熟,生态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生态社会建设卓有成效,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各项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国家自然保护示範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示範区。全州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家园更美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美好景象。
生态产业更加繁荣。构建形成与资源稟赋、生态容量、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特色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绿色循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繁荣兴盛。各类园区达到省级以上生态经济示範园区标準,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0%,单位GDP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超过国家单位GDP减排40%~50%的目标。生态产业占据区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四川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全州80%的县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準,生态县中80%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生态乡镇中80%的村建成州级生态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均衡覆盖,社会治理井然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族民众居住更加舒心、出行更加放心、生活更加开心。
生态制度更加健全。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综合决策、评价考核和监测调控等制度,使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产业扶持、节能减排约束、生态保护建设投融资等政策和机制更加完善。
生态文化更加浓郁。生态环保教育深入开展,全民生态文化素质显着提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更加自觉,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四)实施进程
近期目标(2014年—2016年)。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广泛传播,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生态经济示範产业启动实施,产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各类特色园区生态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生态社会框架基本形成。
中期目标(2017年—2018年)。生态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节能减排取得显着效果,资源利用率显着提高。绿色消费和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远期目标(2019年—2020年)。长江、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得到强化,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更加完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全省生态经济成长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二、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五)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平
组织实施好现有各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后续项目的规划、争取和政策配套。切实改进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落实地方政府项目实施主体责任,让民众成为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直接受益者和主动守护者,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协同推进和整合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项目综合效益。
(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生态示範区建设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加大争取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构建更加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更加安全的水利设施体系、更加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更加通畅的信息网路和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
推进城乡生态家园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新型城镇化主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民众主体作用,巩固提升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成果,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坚持“不贪大、不求全、不图洋”,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强化产业聚集功能,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特色精緻、规模适度、宜居宜业”型高原明珠城镇。
健全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着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消除城乡结合部“髒、乱、差”,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管理,确保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做到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常态,健全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七)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促进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开展绿色低碳行动,加强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军营、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和社会环保组织建设。推广普及实用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共同爱惜和保护绿色生态家园。
三、发展和繁荣生态产业
(八)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
立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举生态特色旗,打绿色有机牌,将生态特色农牧业培育为支撑农牧民稳定增收的基础产业和富民产业。
拓展空间、深挖潜力。农区朝半山、高半山拓空间,通过路上山、水到地、科技服务到户,推动特色基地扩面提质,形成相当于“再造百万亩耕地”的生产能力。牧区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变,科学利用天然草场,严格控制牲畜规模,促进草畜平衡;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改进养殖方式,最佳化畜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率。往林下挖潜力,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壮大特色林产品基地。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实施优质品牌战略,让阿坝高原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走向更广市场。
三产联动、增加效益。坚持“兴一、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牧业,将乡土田园和氂牛、绵羊等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让更多农牧民民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拓宽致富门路。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耕地、林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依法、规範流转,支持专业大户扩大生产,鼓励建设家庭农场、林场、牧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九)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工业
破除将发展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认识误区,积极探索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最佳化工业结构。坚持以清洁能源生产开发为龙头,以特色园区或集中区为载体,以循环生产技术套用为关键,将已具备一定实力的铝、锂、硅、人工晶体、电子磁材、盐化工等提升壮大为主导产业,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和特色手工业,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民族医药研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为重点,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
集群发展产业。推动企业适应现代市场分工精细化、专业化要求,沿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不断升级、企业紧密协作的集群化发展道路,打造自身特色、亮点和优势,切实解决部分企业生产粗放、资源利用低效、同质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坚持瞄準前沿市场和高端技术,引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实力型企业,鼓励企业兼併重组,形成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和产品提档升级,做到开发一种资源、做大一项产业、带活一群企业。
探索发展模式。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打破州、县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深化与周边兄弟市州的发展合作和经济协作,通过“走出去”办工业、发展“飞地”经济等方式,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着力推进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强园扩区升级”,加快推进德阳-阿坝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园区。
(十)坚定不移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坚持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以拓景扩容为总揽,以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为抓手,以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推动旅游业壮大为全州战略性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全域景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统筹主导市场力量,挖掘旅游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各类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精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东西南北联体经营、县县乡乡户户受益的格局。完善配套设施,从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打造旅游干线风景风情、最佳化旅游环境秩序等细节做起,让游客深切感受到进入阿坝州就进入了景区。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丰富完善旅游业态,以旅游带动市场繁荣,吸纳更多就业,形成牵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加快建设“全时景区”。更加注意从游客需求出发,适应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全新审视独特气候、灿烂阳光、清新空气、生态景观、多彩文化蕴藏的巨大价值,作为不可複製替代的宝贵稀缺资源,深度挖掘、联动开发、综合利用,加快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随时入州、四季宜游,做到旅游人气淡季不淡、四季同热、全天候消费。
加快建设“多元景区”。着眼各地的资源稟赋优势,走差异化、互补化发展路子,开发更多类型、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既面向中高端市场搞开发,更要走“亲民”路线,适应大众化消费时代新需求;既要巩固生态观光游传统优势,更要形成灾后重建游、乡村度假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科考体验游等竞相发展的局面,让阿坝旅游更加多姿多彩。着眼不同的游客群体,採取不同的宣传行销策略,开拓多元化客源市场。通过平面媒体和传统方式加强宣传,利用网路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狠抓行销,在巩固省内、周边地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开闢沿海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
四、保障措施
(十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把生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通盘谋划、整体部署、统筹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示範带动、全民齐动的工作格局。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方法。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和责任单位,加强生态产业发展、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考核,强化过程监管,严格兑现奖惩。
(十二)加强法治保障。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抓好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宣传贯彻执行。加强地方立法,围绕珍稀动植物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事项,配套完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大生态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十三)科学编制规划。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编制《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社会建设等专项规划,分步实施、稳健推动。
(十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理顺景区、园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管理许可权和履责程式,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将责任主体由多头归併到相对统一。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行自然资源开发股权化、资本化,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实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争取碳排放交易试点,引入市场运作方式提高生态环保项目实施效率。建立生态保护建设专项基金,构建生态产业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十五)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动生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套用。强化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完善相关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立专家谘询制度,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合作,搭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建设的智力平台。
(十六)强化政策支持。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从加快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等现实需要出发,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建设、政策倾斜、资金安排、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更大支持,赢得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合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阿坝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範区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