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约边际
所谓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数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数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边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集约边际
- 外文名:intensive margin
- 含义:某块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
概念
所谓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数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数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边际“。
原理
前提
(1)边际收益递减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组合比例;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当劳动投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将偏离这一最佳比例,这样便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2)土地受容力
又称“土地经济容力”或“土地转化力”,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土地这一生产因素与其他生产因素相配合,当它们达到最有利的配合比例时,所能容受的其他因素数量。容受其他因素多的,为土地经济容力大;容受其他因素少的,则土地经济容力小。
图表分析
图解:
Netreturn(纯收益)=TVP-TFC;

MC(marginalcostperoutputunit)=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ATUC(averagecostperunitofoutput)=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
TFCandTC(totalcostofvariableinputsused)=可变投入的总成本;
AFCandMFC(uniformcostofvariableinputs)=可变投入的总成本;
AVP(averagevalueproduct)=产品平均价值;
MVP(marginalvalueproduct)=产品边际价值;
TVPandTR(valueoftotalphysicalproduct)=实物形态(实际)产品总价值;
ARandTR(standardpriceperunitofoutput)=单位产出的标準价格;
MPP(marginalphysicalproduct)=边际物质产品;
TPP(totalunitsofphysicalproductproduced)=已经被生产出来了的总物质产品;
最佳投入点optimuminputpoint:最大化纯收益(netreturn)-此时,MVP=MFC:
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当边际或者可变的关于资本、劳动力、管理的投入不足以支付成本的时候,对于连续的一大片土地的任何利用就会达到集约边际,即在图一中,当MVP=MFC时,交点就是集约边际。

土地利用的粗放边际:当那些为了利用一块土地而正在试图把可变投入向集约边际发展的典型的经营者发现他们正在用最低级的土地,而且这些他们能够支付得起的土地利用容量正在逐步减少。
-在价格形态下,用下列3幅图阐明3个具有不同土地利用容量的不同区域关于位置的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
区域A:该区域经济容量可以承受15单位的可变投入,处于有利地位
区域B:能承受10单位的可变投入
区域C:5单位的可变投入是最佳组合;同时,产品平均价值处于最高点并且等于可变投入的总成本(AFC=AVP,注意到此时MFC=MVP),这就意味着已经没有关于成本的经济剩余了。(比如,此时区域C就是粗放边际。)
-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还有如下图性质:
如果产品成本增加或者产品价格下降,那幺集约边际图像会从MN变为,同时粗放边际图像会下降到。
线NR可以被描述为无租金或者粗放边际的土地利用,在此就意味着可以不用支出就能把更多的土地进行利用。实际上,粗放边际代表了在这一点上,儘管利用容量在逐步减少,在连续的土地也可以不用支出就把另外的土地投入生产。

区别
粗放边际一般指新市场的开闢和新产品的出口,集约边际一般指的是在同一市场原有贸易的增加。
集约边际,代表各级土地的经济点,超过这一点,新增的变数投入得不到补偿;粗放边际,则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后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
指导意义
集约边际代表各级土地的经济点,超过这一点,新增的变数投入得不到补偿;粗放边际,则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后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及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能走集约利用的道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建筑面积上下功夫。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而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呈“摊大饼式”扩展,城市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内部挖潜,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
从六方面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一、研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考核工作机制和体系,坚持以严格的土地利用标準规範集约节约用地,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考核工作常态化,实行土地利用全过程评价考核,完善项目引入决策阶段的用地评价。
二、兴建标準化厂房并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採取合理的用地成本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将农村居民原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大用地批后监管力度,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加大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四、全面梳理存量土地资源,挖掘内涵式开发潜力,进一步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上和地下空间,园区综合利用率建筑密度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规範园区外工业项目用地,对经发展改革、产业、规划、房地环保等部门认定的重要工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前提下,支持项目用地。
六、在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情况下,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进一步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消化盘活存量土地相挂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际套用
1.正确地认识投入:
巨观角度可以把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不变因素,其他所有投入都当成变动生产要素;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2.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首先要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其次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最后要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来合理地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非农用地同样需要实行集约利用,力争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尤其对于中国的土地国情而言意义更加重要。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在合理布局、最佳化用地结构,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日本、西欧、新加坡为代表的高强度利用模式,这些国家、地区由于区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较大,因而土地利用的强度很大。例如日本,由于实施立体开发,其国土面积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成倍的延展;
第二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模式,其主要特徵是已开发土地得到集约利用,而未开发土地则通过法律措施保护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日益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显着的特徵表现为国内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各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就在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份长达141页的报告:《谁将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这个报告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国内学者对耕地保护问题进行关注的同时,开始了对城市土地利用密切的研究。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则成为城市研究者对城市土地关注的一个主要切入点。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对其评价的实现,如何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