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隆德马铃薯

隆德马铃薯

隆德马铃薯

隆德马铃薯,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誌。

宁夏最初引种马铃薯是从清乾隆年间在中卫开始的,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后,隆德县农民从甘肃岷县、隆安引入“乌洋芋”,之后便开始在当地广泛种植。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海拔介于1720—2942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200—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3—5℃,年降水量在470—620毫米之间。降雨集中在7―9月。土壤的种类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土层厚度较大。隆德县海拔高,气候冷凉,自然隔离条件好,传毒媒介少,土壤中钾元素的含量高,是马铃薯及其种薯生长的适宜地区。隆德县出产的马铃薯品质优、口感好,个体均匀,营养丰富。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隆德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隆德马铃薯
  • 产地名称:宁夏固原市隆德县
  • 品质特点:个体均匀,品质优,口感好
  • 地理标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
  • 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509号
  • 批准时间:2010年12月15日

产品特点

(1)外在感官特徵:隆德马铃薯个体均匀,呈圆形和椭圆形,色彩为淡青色。主栽品种菜用型选择宁薯4号,宁薯8号、青薯168、青薯2号等品种,澱粉型选择陇薯3号、大白花等。
(2)内在品质指标:粗澱粉17.85克/100克,维生素C15.57克/100克,乾物质23.6克/100克。
隆德马铃薯隆德马铃薯

产地环境

位置境域

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拥卫西辅。“312”国道纵贯东西,隆(德)秦(安)省道和隆(德)张(易)县道分别穿越南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8′—106°15′,北纬35°21′—35°47′,南北长47千米,东西宽41千米,总面积985平方千米。

土壤地貌

隆德县地貌类型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5.70%)、阴湿土石山区(占33.26%)、河谷川道区(占11.04%)。土壤类型以灰碣土、黑垆土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78.5%,黄绵土次之,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鬆,透气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6—7.5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35%,水解氮49.6克/千克,速效磷7.4克/千克,速效钾130.5克/千克。

水文情况

隆德县属阴湿冷凉区,境内雨量较丰富,河流纵横,多为山地河流。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渝河、葫芦河、庄浪河、好水河、朱庄河、什字河、清凉河和水洛河八大河流,这些河流春夏蓄水充足、无污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气候情况

隆德县气候特徵明显,海拔介于1700—2500米之间。气候属中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向半乾旱过渡性气候,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早,冬严寒绵长,素有“溽暑有风还透骨,芳春积雪不开花”之说。年平均气温5.1℃,为全区最低气温地区,1月份最低,极值为-25.7度;7月份最高,极值为31.4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228.1小时,≥10℃的年有效积温2340℃,无霜期110—120天。年均降雨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份,正值马铃薯块茎膨大需水最多的时期。
隆德马铃薯隆德马铃薯

历史渊源

据《隆德县誌》记载,隆德马铃薯生产始于明末清初,大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农村有家家种植马铃薯的经验。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是隆德农民民众生产少不得、生活离不开、经济发展缺不得的重要作物。
2003年,宁夏将马铃薯确定为全区四大战略性主导产品之一,隆德县把马铃薯产业确定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5年10月,隆德县举办“首届宁夏固原马铃薯节”,为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2005年10月17日,回良玉副总理给首届宁夏固原马铃薯节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你们以举办这次马铃薯节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加工为龙头,努力将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2月,隆德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沙塘良种场建成,基地建设有力的推动了马铃薯“两化”(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建设步伐,形成了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600万粒、原种1000吨、一级种3000吨的能力。
2018年,隆德县通过政府招标、企业自行採购马铃薯原原种1200万粒,向全县51个贫困村46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个网点调查村81户、18户“一对一”帮扶户按户均1000粒(0.2亩)发放原原种474万粒,种植面积1000亩;企业、合作社自行採购及免费发放726万粒,建设原种繁育基地1400亩。

生产情况

2008年,隆德马铃薯种植11333公顷,总产达到33万吨以上。
2010年,隆德马铃薯保护面积1.3万公顷,总产量33万吨。
2014年,隆德县粮食作物面积的1/4为马铃薯,达到了8000公顷,是当地的第一大作物。马铃薯总产量达到了25.8万吨,总产值6488万元,农民种植马铃薯人均收入达到403元。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累计修建10吨标準窖1000座,60吨标準窖60座,1000吨标準窖12座,2000吨标準窖15座,使全县年标準化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全县有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50个,入社社员人数达到3000人,培育马铃薯农民经纪人80多名。
2015年以来,隆德县以共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2个,面积200.0公顷,繁育品种为陇薯3号和青薯2号;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个,面积6666.7公顷;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5个,面积1333.3公顷,马铃薯良种繁育面积是2010年的2.5倍。
隆德马铃薯隆德马铃薯

产品荣誉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隆德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保护。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隆德马铃薯地理标誌保护範围为全县13个乡镇,分别为城关镇、沙塘镇、神林乡、联财镇、好水乡、观庄乡、杨河乡、张程乡、风岭乡、温堡乡、奠安乡、山河乡、陈靳乡,共辖128个行政村,县境土地总面积9.92万公顷,耕地面积4.3万公顷。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排灌条件好、土质较轻、土壤耕层深厚,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力强的地块。
(2)品种选择及特定要求:选择脱毒的马铃薯种薯作为生产用种。根据市场商品要求,菜用型选择宁薯4号,宁薯8号、青薯168、青薯2号等品种,澱粉型选择陇薯3号、大白花等。种植方式实行双行靠种植,宽行行距50—6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33—47厘米。一般早熟品种亩保苗4500株左右,中熟品种亩保苗4000—4500株,晚熟品种保苗3500—4000株。
(3)生产过程管理:实行二茬以上轮作,以麦类、豆类、玉米等为前茬,禁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穫后彻底清洁田园,入冬时深翻,同时撒施农家肥1500—2500千克/亩,耕深25厘米,播种前耙细、耙匀,做到上松下实。生产中推广“脱毒良种、适时早播,增施磷钾、平衡施肥,深松整地、双行垄作,密度四千、垄土三次,综防病虫、科学管理”40字综合配套技术。
为加强生产高标準高质量的马铃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五是环境保护制度;六是监督管理制度。
(4)产品收穫:马铃薯茎叶全部由绿变黄、块茎停止膨大后,根据鲜薯上市或销售、贮藏时间适期收穫。收穫前一周杀秧,收穫的鲜薯先要充分摊晾,待薯皮木栓化后方可运输、贮藏。
(5)生产记录要求:对产品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农机具,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时间、施肥量,播种、收穫时间,施用农药名称、方式、时间及施药对象,产品收穫、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隆德马铃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