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精品阅读:俞平伯散文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名家精品阅读:俞平伯散文》共收录了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美、励志、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细细品读,与文学大师直接对话,点燃智慧的心灯……
基本介绍
- 书名:名家精品阅读:俞平伯散文
- 作者:俞平伯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7222430
- 外文名:Yupinbo Prose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页数:228页
- 开本:16
- 品牌:吉林文史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俞平伯是我国着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着有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名家精品阅读:俞平伯散文》为“名家精品阅读”丛书之一,收录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内蕴深厚,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浙江德清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多年。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着作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冬夜》,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其着作《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图书目录
批注式阅读範例
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曆
花匠
炉景
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
狗和褒章
现行婚制的片面批评
《忆》自序
东游杂誌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重印《浮生六记》序
与白采书
甲子年游宁波日记——朱佩弦兄遗念
湖楼小撷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芝田留梦记
《江南二月》跋语
怪异的印象(残稿)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梦游(附跋)
城站
清河坊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我想
重印《人间词话》序
重刊《陶庵梦忆》跋
春来
眠月——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雪晚归船
月下老人祠下
山阴五日记游
《燕知草》自序
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呈佩弦兄
出卖信纸
冬晚的别
打橘子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身后名
性(女)与不净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怕(并序)
梦记
阳台山大觉寺
中年
贡献给今日的青年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
《汉砚唐琴室遗诗>《絮影楼词》序
祭舅氏墓下文
赋得早春(为清华年刊作)
癸酉年南归日记
进城
秋荔亭记
人力车
古槐梦遇(一百则选二十二)
这鬼!
《古槐梦遇》拾零
对对子(《秋荔亭随笔》之八)
《三槐》序
罢课休课停课
夜游妙峰
读书的意义
忆清华园谷音社旧事
独语(十三则)
新年玩意——“走马灯”和“牌九”的哑迷儿
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吃在这个年头
我生的那一年
诤友
无眠爱夜
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
回顾与前瞻
祝京市文代会
一年来的感想
伟大的诗人——屈原
学习宪法草案的感想
漫谈百家争鸣
谈谈古为今用
忆振铎兄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纪念何其芳先生
杂谈曼殊诗《简法忍》
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
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曆
花匠
炉景
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
狗和褒章
现行婚制的片面批评
《忆》自序
东游杂誌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重印《浮生六记》序
与白采书
甲子年游宁波日记——朱佩弦兄遗念
湖楼小撷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芝田留梦记
《江南二月》跋语
怪异的印象(残稿)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梦游(附跋)
城站
清河坊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我想
重印《人间词话》序
重刊《陶庵梦忆》跋
春来
眠月——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雪晚归船
月下老人祠下
山阴五日记游
《燕知草》自序
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呈佩弦兄
出卖信纸
冬晚的别
打橘子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身后名
性(女)与不净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怕(并序)
梦记
阳台山大觉寺
中年
贡献给今日的青年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
《汉砚唐琴室遗诗>《絮影楼词》序
祭舅氏墓下文
赋得早春(为清华年刊作)
癸酉年南归日记
进城
秋荔亭记
人力车
古槐梦遇(一百则选二十二)
这鬼!
《古槐梦遇》拾零
对对子(《秋荔亭随笔》之八)
《三槐》序
罢课休课停课
夜游妙峰
读书的意义
忆清华园谷音社旧事
独语(十三则)
新年玩意——“走马灯”和“牌九”的哑迷儿
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吃在这个年头
我生的那一年
诤友
无眠爱夜
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
回顾与前瞻
祝京市文代会
一年来的感想
伟大的诗人——屈原
学习宪法草案的感想
漫谈百家争鸣
谈谈古为今用
忆振铎兄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纪念何其芳先生
杂谈曼殊诗《简法忍》
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
序言
一套批注式阅读的好书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式之一。有些读者喜欢读书时在文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留下阅读时思考的痕迹,这样的阅读就是批注式阅读。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风行批注式阅读。俗称“春秋三传”的《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因对《春秋》的出色批注而出名,这三本批注式读本的出现,为《春秋》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魏时期,郦道元也因批注《水经》,而使他写的《水经注》名誉天下。东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批注的《三国志》,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超过原文三倍的批注内容丰富了原书,使许多失载的史实得以保存。明清以来,小说盛行,批注之风日盛。如金圣歎批注《水浒传》,毛氏父子批注《三国演义》,张竹坡批注《金瓶梅》,脂砚斋批注《红楼梦》。这些优秀的批注笔记随同原着一起刊出,风行一时,成为其他读者再次阅读时的可贵借鉴,也成为文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现代以来,批注式阅读仍然是伟人和有思想的文人读书的重要方式之一。毛泽东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为世人所叹服。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国外的很多文学家和伟人也有批注式阅读的习惯。如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由他读书时的批注和笔记彙编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着作。
批注式阅读不应该只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专利,它完全可以被普通的读者所掌握,成为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式。当前,在中学广泛使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当首推东北师範大学附属中学。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同时阅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在篇末写下“篇后悟语”。然后在全班的读书报告会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写得最好的感悟文字作为全班的阅读心得在年级进行交流,再选出最好的感悟文字集结成书。东北师大附中在进行“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教改实验中,把批注式阅读的成果彙编成《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孙立权“批注式阅读”教例》,成为各校开展批注式阅读的範例。
批注式阅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思维能力。与一般的读书不同,批注式阅读强调读者对读物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大师们写下了自己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能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不能只是被动地阅读别人的作品。批注式阅读提倡读书时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提倡读书时“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都告诫过读者,如果读书时只能看到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的头脑思索的话,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脑子让给别人做跑马场。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想把自己变成只会吸收别人思想的书橱,或者让自己的头脑完全变成别人的跑马场,那幺,就学习一下批注式阅读吧。
其次,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因为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它直接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每篇作品后面的“篇后悟语”,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读书时常常动笔把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有巨大的收穫。
再次,批注式阅读促使读者自觉扩大阅读的广度。在东北师大附中的批注式阅读教改实验中发现,同学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批注水平,常常出现“以文解文”、“以诗解诗”的情况。即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引用同类作品进行解读,批注效果往往令人拍案称奇。在批注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句时,就有两名同学分别写到:“颔联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声响来反衬所在环境的静雅清幽。”“这是‘居高声播远,因是藉秋风’,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同。”同学们为了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查阅更多的同类作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注水平,也扩大了知识面。
最后,批注式阅读为读者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一般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活动,与他人无关。但批注式阅读不同,它可以把批注的成果提供给别人,成为大家交流思想和见解的平台。像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金圣歎批注的《水浒传》等,对后世读者的启迪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批注式阅读,也在全班、全年级乃至更大的範围内,提供了大家交流思想、发表不同见解的平台,这种同龄人之间的读书心得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出版的这套“名家精品阅读”与同类读物不同,它不仅向读者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在每一页给读者留下了写批注式阅读心得的空间。使读者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果几十年后,拿出本书看一看,你会惊喜地看到自己当年心灵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每本书的前面精选了一篇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批注式阅读,给大家提供一个样本。读者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写出比範文更优秀的读书心得,让阅读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2011年9月于东北师範大学文学院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式之一。有些读者喜欢读书时在文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留下阅读时思考的痕迹,这样的阅读就是批注式阅读。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风行批注式阅读。俗称“春秋三传”的《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因对《春秋》的出色批注而出名,这三本批注式读本的出现,为《春秋》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魏时期,郦道元也因批注《水经》,而使他写的《水经注》名誉天下。东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批注的《三国志》,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超过原文三倍的批注内容丰富了原书,使许多失载的史实得以保存。明清以来,小说盛行,批注之风日盛。如金圣歎批注《水浒传》,毛氏父子批注《三国演义》,张竹坡批注《金瓶梅》,脂砚斋批注《红楼梦》。这些优秀的批注笔记随同原着一起刊出,风行一时,成为其他读者再次阅读时的可贵借鉴,也成为文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现代以来,批注式阅读仍然是伟人和有思想的文人读书的重要方式之一。毛泽东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为世人所叹服。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国外的很多文学家和伟人也有批注式阅读的习惯。如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由他读书时的批注和笔记彙编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着作。
批注式阅读不应该只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专利,它完全可以被普通的读者所掌握,成为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式。当前,在中学广泛使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当首推东北师範大学附属中学。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同时阅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在篇末写下“篇后悟语”。然后在全班的读书报告会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写得最好的感悟文字作为全班的阅读心得在年级进行交流,再选出最好的感悟文字集结成书。东北师大附中在进行“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教改实验中,把批注式阅读的成果彙编成《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孙立权“批注式阅读”教例》,成为各校开展批注式阅读的範例。
批注式阅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思维能力。与一般的读书不同,批注式阅读强调读者对读物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大师们写下了自己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能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不能只是被动地阅读别人的作品。批注式阅读提倡读书时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提倡读书时“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都告诫过读者,如果读书时只能看到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的头脑思索的话,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脑子让给别人做跑马场。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想把自己变成只会吸收别人思想的书橱,或者让自己的头脑完全变成别人的跑马场,那幺,就学习一下批注式阅读吧。
其次,批注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因为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它直接培养了读者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每篇作品后面的“篇后悟语”,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读书时常常动笔把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有巨大的收穫。
再次,批注式阅读促使读者自觉扩大阅读的广度。在东北师大附中的批注式阅读教改实验中发现,同学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批注水平,常常出现“以文解文”、“以诗解诗”的情况。即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引用同类作品进行解读,批注效果往往令人拍案称奇。在批注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句时,就有两名同学分别写到:“颔联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声响来反衬所在环境的静雅清幽。”“这是‘居高声播远,因是藉秋风’,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同。”同学们为了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查阅更多的同类作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注水平,也扩大了知识面。
最后,批注式阅读为读者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一般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活动,与他人无关。但批注式阅读不同,它可以把批注的成果提供给别人,成为大家交流思想和见解的平台。像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金圣歎批注的《水浒传》等,对后世读者的启迪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中学生中进行的批注式阅读,也在全班、全年级乃至更大的範围内,提供了大家交流思想、发表不同见解的平台,这种同龄人之间的读书心得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出版的这套“名家精品阅读”与同类读物不同,它不仅向读者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在每一页给读者留下了写批注式阅读心得的空间。使读者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果几十年后,拿出本书看一看,你会惊喜地看到自己当年心灵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每本书的前面精选了一篇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批注式阅读,给大家提供一个样本。读者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写出比範文更优秀的读书心得,让阅读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2011年9月于东北师範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名家精品阅读:俞平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