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是2010年2月1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田素华,以中国经济实践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货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共13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货币理论,主要涉及货币範畴、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以及利率理论和汇率理论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理论,涉及货币政策的需求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供给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等巨观经济变数的影响,以及运用货币政策对巨观经济实施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第三部分为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涉及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丁具、货币政策规则,以及开放经济因素对一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影响等内容。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脉络清楚,各章节环环相扣,由浅人深,由理论到实践,每一章都有本章小结、关键字和思考题,便于教师授课安排和学生複习,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进一步思考所学内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 页数:486页
  • 开本:16
  • 定价:45.00
  • 作者:田素华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3217096, 7543217090
  • 品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适合于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课程学习时使用,也可作为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田素华,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美同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有《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效应》、《东道国国际资本流人结构的成因与管理》等多部着作公开出版。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第2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
第3节 货币经济学课程框架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2章 货币
第1节 货币範畴
第2节 货币的职能
第3节 货币形态
第4节 货币层次
第5节 货币总量统计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3章 货币供应过程
第1节 货币供给系统
第2节 多倍存款创造
第3节 基础货币模型
第4节 货币供给的资金流量模型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总考题】

第4章 货币供应控制
第1节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第2节 基础货币的变动
第3节 货币的内生供给
第4节 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与货币供给
第5节 政府政策目标与货币供给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5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1节 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
第2节 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
第3节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
第4节 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
第5节 不确定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
第6节 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
第7节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第8节 基于微观交易行为的货币需求理论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6章 货币需求实证
第1节 检验货币需求时遇到的问题
第2节 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第3节 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第4节 经济冲击与货币需求函式的不稳定性
第5节 缓冲存货模型
第6节 对货币需求函式稳定性的怀疑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7章 利率
第1节 利率测算
第2节 利率变动
第3节 利率结构
第4节 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8章 汇率
第1节 汇率与经济运行
第2节 汇率的长期变动
第3节 汇率的短期变动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9章 总需求变动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1节 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
第2节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
第3节 ISLM模型
第4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
第5节 长期中的ISLM模型
第6节 总需求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10章 经济均衡与巨观经济管理
第1节 菲律普斯曲线
第2节 总供给
第3节 经济均衡与总产出决定
第4节 通货膨胀
第5节 为何会出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第6节 就业压力与政策干预
第7节 理性预期与卢卡斯批判
第8节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附录理性预期理论的数学说明

第11章 货币政策工具
第1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第2节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
第3节 货币市场调控机制
第4节 公开市场操作
第5节 贴现政策
第6节 存款準备金管理
第7节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的国际经验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12章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第1节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第2节 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第3节 汇率目标区管理与货币政策
第4节 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第5节 国际股票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
第6节 跨国银行进八的货币政策效应
第7节 改进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建议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第13章 货币政策规则
第1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
第2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设计
第3节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
第4节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
【本章小结】
【关键字】
【思考题】
附录一动态不一致性的数学说明
附录二泰勒条件的图形解释
参考文献

文摘

插图:



一、货币与总产出波动
一国的经济产出水平有时会有超过10%的大幅度增长,有时会有不足1%的微幅增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一国GDP的高速增长与微幅(负)增长交替出现的现象,被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性波动经常表现出繁荣、衰退、危机和复甦四个阶段。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加班加点,为了满足定单要求被透支体力,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经济繁荣有时也被叫做经济过热,常常会导致资源过度开採,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使得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源难以获得恢复休养的机会,很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没有工作机会,设备闲置,产出水平低下,工人工资下降,物质供给严重不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巨观经济运行态势,我们所希望的是经济能够持续地平稳增长。
那幺,巨观经济为什幺会经常大起大落呢?关于这一点有许多解释。比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则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有了货币以后,人们开始关心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所作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以前,银行的信贷投放出现了显着下降。银行信贷投放减少抑制了企业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少生产,使得经济中有效需求下降,并引发全社会需求不足,最终引发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除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外,几乎每次经济危机发生以前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降现象。所以,儘管我们不能证明货币就是导致经济出现萧条的罪魁祸首,但至少有许多迹象表明,货币在经济运行到低谷时期往往会在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上推上一把,使得经济进入更加严重的萧条状态。或者这样讲,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往往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经济高烧不退;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往往是雪上加霜,使得经济活动陷入到更深的低迷状态。
图1.1给出了1980-2008年,中国年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名义GDP年增长率以及实际GDP年增长率之间的关係。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时期,中国的经济成长也相对较快。每次经济衰退之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货币供应量顺经济周期变化的特徵非常明显。

序言

在理论界,关于经济活动是否需要实施政府干预以及如何实施政府干预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长期存在失业,无须进行政策干预。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在短期中会存在非均衡状态,建议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主动干预。凯恩斯学派认为,在货币被当作价值贮藏手段持有以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变得很大,难以通过货币扩张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水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会自动实现均衡,无须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管理经济运行。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给变化对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各种资产相对价格和收益的作用,主张实行一种与货币收入(名义)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给稳定增长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两者则强调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条件的干预。
其实,经济运行过程需要政府干预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市场价格调节过程比较缓慢,政府干预可以缩短经济活动恢复到有效均衡状态的时间,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很显然,这个理由的成立取决于市场自我纠正机制的效率与政府经济干预效率之间的比较。而理性预期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盛行,使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遭遇到了广泛质疑。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由之二是,巨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区别。①巨观经济为若干个微观经济活动的加总,包括了许多部门经济和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家庭。个体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使得经济均衡过程和达到均衡的时序千差万别,并且会相互影响。即使简单地将整个经济活动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金融)市场两个部分,也有这样的问题。个体经济的最最佳化行为,往往难以达到社会整体所期待的最优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对其所能够及的市场因素加以管理。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由之三是,经济体系对大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和对小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家庭和企业都会有(买者和卖者)大量的货物贮存和金融资产贮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