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牡丹根
野牡丹根,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的根。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具有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头痛,跌打损伤。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野牡丹根
- 别称:王不留、痢疾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桃金孃目
- 科:野牡丹科
- 属:野牡丹属
- 种:野牡丹
- 分布区域: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 採集时间:秋季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酸、涩,性平。
归经
归肝、脾、胃经。
功效
健脾利湿,活血止血。
主治
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头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肺结核:痢疾罐,首乌各15g,一朵云3g,鼠鞠草9g,折耳根30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细菌性痢疾:野牡丹根60g,火炭母6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胃痛吐酸水:痢疾罐15g,香樟根9g。煨水服。(《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净,切片晒乾或鲜用。
形态特性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毛扁平边缘流苏状。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顶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全缘,7基出脉,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脉隆起,被鳞片状糙伏毛,侧脉隆起,密被长柔毛;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稀单生,基部具叶状总苞2;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梗长3-20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萼长约2.2厘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及长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宽,与萼管等长或略长,顶端渐尖,具细尖头,两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厘米,顶端圆形,密被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2深裂,短者药隔不伸延,药室基部具1对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顶端具1圈刚毛。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厘米,直径8-12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m以下的山坡丛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
1、具有止泻作用。
2、具有抗菌作用。
现代套用
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炎腹痛,痢疾便脓血,衄血,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头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方药集》:“收敛,止痛。治肠风下雪,吐血,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