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誌丛刊
该丛书为“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全套总计68册,收录了湖南图书馆馆藏珍贵方誌31种,其中孤本、稿本有13种。这不仅是湖南方誌整理工作的一大硕果,有助于湖南方誌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文献保藏和学术研究来说,也具有重要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誌丛刊
- 作者:湖南图书馆 编
- ISBN:9787501352777
- 页数:44200
- 定价:¥56000.00
-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5
- 装帧:精装
- 开本:16
- 丛书:着名图书馆藏稀见方誌丛刊
内容介绍
地方志以其内容的系统性、资料的可靠性、编纂的连续性成为最重要的地方文献类型。魏晋南北朝湖南方誌已佚无可考,清善化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辑有南北朝湖广地区古方誌四十多部。每部篇幅皆有限,少则几条,多则亦仅二三十条而已。
隋唐方誌,今仅存唐道士李沖昭撰《南岳小录》一卷,是专记南岳衡山的志书,也是当今湖南现存最早的志书。《四库全书总目》着录有明嘉靖间蔡汝楠守衡州时刻本。
北宋政府于方誌较为重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大观元年(1107)创置九域图志局,命所在州郡编纂图经。可知北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间,方誌由各地编纂,由中央政府统一设局刊行,再颁发各地。后来由于各地纂修方誌数量太多,方誌才由地方自行刊印。因此质量也就惨差不齐。如陈振孙称乾道《桂林志》“撰次疏略,刊刻草率”。《襄阳志》“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精緻,图志之佳者。”
宋代湖南方誌也如雨后春笋。《宋史 艺文志》史部地理类着录历代湖南地方志及山水专志共四十一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宋代湖南方誌共十一种;《(光绪)湖南通志》卷二百四十九着录宋代湖南方誌五十七种;近人张国淦辑录的《中国古方誌考》一书,着录湖南南宋古方誌二十二种。
综上所述,《宋史 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光绪)《湖南通志》、《中国古方誌考》四书除去重複,总共记录了南宋湖南地方史志八十种以上。除孙德舆修《衡州图经》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明确着录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刊刻外,其余方誌其时是否即已刊行,尚不得而知。但封建社会地方官员履任,莫不将纂修方誌作为任内的一项重要事务及政绩,因此方誌大多应即时即地刊印。有的方誌一而再、再而三、四次重修。如《祥符衡州图经》、《淳熙衡州图经》、《衡阳图志》(婺源张敦颐修)、《衡阳志》(衡阳宋刚仲修)、《嘉定衡州图经》等。
元代湖南公库刻书,除地方史外,未见有其他记载。元以少数民族君临中原后,原来志事中断的广大长江以北地区的修志事业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而长江以南诸省,较之南宋时代,修志事业却呈下滑趋势。
元代湖南方誌,光绪《湖南通志 艺文志》载有五种;张国淦《中国古方誌考》记载元代湖南方誌八种。则历代书目所载元代方誌剔除重複,当在十三种以上。中国现存的一百四十余种元代方誌,湖南没有一种。辑佚本也大都不载具体内容,或所辑材料零玑寸璧,难以窥其全貌。
明代各地修志蔚然成风。明洪武、永乐、正统、景泰间,朝廷遣使文移天下修志,进文渊阁。永乐十年(1412)为修《一统志》,颁降《修志凡例十六则》。十六年(1418)诏纂修天下郡县誌书,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採事迹及旧志书。同年又颁降《纂修志书凡例》,分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护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樑、古蹟、宦迹、人物、仙释、杂誌、诗文二十五类。这些条例是宋、元以来纂修方誌的总结。以后明、清两代方誌项目虽或有增损,而大致不出此二十五类範围,成为方誌的定型。嘉靖初年又诏郡县修志。因为政府的提倡,所以各省府县都大力奉行,方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明代湖南各府、州、厅、县均刻有大量方誌。《明史 艺文志》载有《长沙府志》等十二种。光绪《湖南通志》载有一百五十六种,其中绝大部分已失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收录(嘉靖)《长沙府志》、(崇祯)《长沙府志》、(嘉靖)《茶陵州志》、(弘治)《湖广岳州府志》、(隆庆)《岳州府志》、(隆庆)《宝庆府志》、(嘉靖)《衡州府志》、(嘉靖)《常德府志》、(万曆)《辰州府志》、(弘治)《永州府志》、(万曆)《宁远县誌》、(万曆)《江华县誌》、(嘉靖)《澧州志》、(万曆)《澧纪》、(万曆)《慈利县誌》、(万曆)《郴州志》等十六种,而且大半为残缺之本。
清代是湖南地方志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着录中国现存方誌约八千二百种,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清代纂修的。清代纂修的湖南省府、州、厅、县誌四百一十余种,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现存三百五十种。府、县誌中影响较大的有章学诚惨加纂修的《常德府志》。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元幕府,并为南北方誌馆主修地方志。常德有志始于明永乐,凡六修,多散佚,清乾隆以后续修,未成稿。章学诚认为“方誌乃一方全史”,修志必须遵循“史家法度”,体例结构应分“志”、“掌故”、“文徵”三部分,“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徵。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方誌立三书议》)。章氏在《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称:“府志辑于康熙九年,故册荒陋,不可究诘;百余年之文献,又貌然无徵。于是请事重修,余谓此能知其大也。虽然,方誌遍环宇矣,贤长吏知政贵有恆,而载笔之士不知辞尚体要,猥芜杂滥,无讥焉耳,即有矫出流俗,或文人矜于辞采,学士侈其搜逻,而于事之关于经济,文之出于史裁,则未议之耳。会稽章典籍学诚,游于余门,数为余言史事,犁然有当于余心……俗志附会古蹟,题咏八景,无实靡文,概从删落……今以艺文专载书目,诗文不可混于史裁,别撰文徵七卷,自为一书,与志相辅而行;其搜剔之余,畸言脞说,无当经论,而有资谈助者,更为丛谈一卷,皆不入于志篇。”惜此志未成书付梓。然纂修于嘉庆十八年(1813)的《常德府志》续修前志,列类设目、内容取捨都充分体现了章学诚的修志思想。清末王闿运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同治)《清泉县誌》、(光绪)《湘潭县誌》,皆信守章学诚“志即史也”之修志宗旨。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篇目仿《史记》,分志、纪、传、表、图,以叙录一篇殿后,交待纂修始末。创列“洞徭志”,详纪瑶族源流、历史演变、民族特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水道志”仿郦道元《水经注》,以水为纲,兼及名胜古蹟、桥樑渡口、物产民情以及神话故事,靡不备录。(光绪)《湘潭县誌》经王闿运删削增补总其成,亲笔书写上版,光绪十五年(1889)印行,方誌学家湘潭黎锦熙于此志推崇备至,称“观其超俗拟古,竟在章氏以上”。郭嵩焘纂(光绪)《湘阴县图志》,分舆图、表、志、传四体。舆图分经纬图、总图、城图、沿革图、水道图、二十九局分图共78幅,皆由当时舆地学家新化邹世诒绘製。每图之后,各有详细考证注释,以符图经志纬之式。邓显鹤纂(道光)《宝庆府志》,以古稀之年慨然受命总纂,并荐邹汉勛任同纂,两人“相与援翰执素,广访博咨”。是志肇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十九年(1849)而书成。仿纪传体史书体例,分纪、表、图、记、书、略、录、传八纲三十六目。卷帙浩繁,搜逻宏富,编排取捨这当。所绘各图,均出自汉勛伯仲及子侄之手,于乡村界址、山水原委以及居民氏族缕述无遗,精审详明而切于实用。是志问世后,即为方誌界所称道,被视为“博赡精详,典雅宏丽”的“最为精善”之作,梁啓超称其为清代名志。此外还有陶汝鼐纂(顺治)《宁乡县誌》、王文清纂(乾隆)《宁乡县誌》,旷敏本纂(乾隆)《衡州府志》,陶澍纂(嘉庆)《安化县誌》等,皆清代湖南方誌之精者。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湖南各地编修了一大批乡土志,如郴州、宜章、耒阳、桂阳、清泉、永兴、桂东、邵阳、城步、益阳、会同、靖州、龙山、永定、安乡、辰州、浏阳等府、县,目的是为新式学堂提供乡土教材,教育莘莘学子爱国爱乡,图强变革。清学部在光绪三十一年专门颁发了“乡土志例目”,列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护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共15类目,统一规範乡土志的编修。
清代各级官府,在修纂方誌时,都会成立专门的方誌局,负责方誌的编纂与印刷,方誌局往往设于各级官学内。如光绪湖南通志局即设于长沙府学。也有委託书院或民间书局负责方誌刊版印刷者,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酃县誌》,由该邑烈山书院刻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宝庆府志》,由该郡濂溪书院刻印;清同治六年(1867)《城步县誌》,由武攸文友堂刻印;清同治七年(1868)《武陵县誌》,由该邑朗江书院刻印;清同治九年(1870)《常宁县誌》,由该邑右文书局刻印;清光绪元年(1875)《宁远县誌》,由该邑崇正书院刻印;清光绪十九年(1893)《新宁县誌》,由该邑金城书院刻印等。印刷方法大多为雕版,也有採用木活字及铅印者,如清同治六年(1867)《桂阳县誌》、同治八年(1869)《保靖志稿辑要》、光绪十九年(1893)《直隶郴州总志》等,皆採用木活字;光绪三十三年(1907)《古丈坪厅志》採用铅印;而清末各县乡土志则基本採用木活字印刷。
辛亥革命后,一九一七年,北洋政府曾通令全国修志。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省于各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并将编拟志书凡例及分类纲目上报内政部。一九四四年,又公布了《地方志书纂修办法》九条,规定省志三十年一修,市、县誌十五年一修。一九四六年,再次重申此《办法》,并制定了《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章程》十一条。这些措施,无疑对修志工作起了一定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抗战胜利后,湖南省政府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于一九四六年八月一日成立了湖南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初由省府主席王东原兼任,旋即由省惨议会议员、省府顾问仇鳌接任,聘各界名流58人为委员,下设编纂组、採集组、整理组、总务组。其主要职责除收集保存战后劫余文献、文物外,便是编纂省志。至一九四九年大六解放前夕,已完成大事记、地理志、建置志、政务志、材务志、生计志、教育志、司法志、氏族志、人物誌、礼俗志、宗教志、救恤志、实业志等分志部分史料的辑录。这些底稿目前仍完整保存在湖南图书馆,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纂修新省志的重要惨考资料。
民国时期,湖南所修县誌很少。正式出版县誌者有宁乡、醴陵、嘉禾、宜章、汝城、宁远、蓝山、祁阳、慈利、石门、澧县、安乡、辰溪、叙浦、永顺、龙山等,还有些县市已完成了底稿,如长沙、城步、桃源、元陵等。一些县仅编纂有乡土志。又如湘阴黄绍琼纂修的《高明乡志》,是目前所知湖南第一部乡镇志。
民国间湖南方誌採用雕版印刷者有一九三一年《嘉禾县图志》、《祁阳县誌》、一九三三年《蓝山县图志》、一九三九年《龙山县誌》等,採用木活字印刷者有一九二一年《叙浦县誌》、一九二五年《桂东县誌》、一九三二年《汝城县誌》、一九三九年《澧县县誌》、一九四〇年《新田县誌》、一九四一年《宜章县誌》等,採用铅印者一九二三年《慈利县誌》、一九三〇年《永顺县誌》、一九四一年《宁乡县誌》、一九四八年《醴陵县誌》等。
目录
第一册
[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 (卷一—卷三) 明 雷起龙修 明 吴道行纂 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第二册
[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 (卷五—卷七) 明 雷起龙修 明 吴道行纂 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第三册
[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卷八—卷九) 明 雷起龙修 明 吴道行纂 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一) 清 苏佳嗣修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四册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二—卷四) 清 苏佳嗣纂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五册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五—卷八) 清 苏佳嗣纂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六册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九—卷十二) 清 苏佳嗣纂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七册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十三—卷十六) 清 苏佳嗣纂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八册
[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十七—卷二十) 清 苏佳嗣纂 清 谭绍琬等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九册
[乾隆]长沙县续志十二卷 清 李大本修 清 周宣武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第十册
[民国]长沙县誌稿十一篇(第一篇—第二篇) 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第十一册
[民国]长沙县誌稿十一篇(第三篇) 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第十二册
[民国]长沙县誌稿十一篇(第四篇—第七篇 上) 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第十三册
[民国]长沙县誌稿十一篇(第八篇 中) 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第十四册
[民国]长沙县誌稿十一篇(第八篇 下—第十一篇) 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第十五册
[康熙]鼎修湘阴县誌四卷(卷一—卷三) 清 唐懋淳修 清 谭绍琬纂 抄本
第十六册
[康熙]鼎修湘阴县誌四卷(卷四) 清 唐懋淳修 清 谭绍琬纂 抄本
[康熙]湘潭县誌七卷(卷一—卷四) 清 郑有成修 清 郭金台纂 清 姜修仁续修 清 唐世起等续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增刻本
第十七册
[康熙]湘潭县誌七卷(卷五—卷七)清 郑有成修 清 郭金台纂 清 姜修仁续修 清 唐世起等续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增刻本
[嘉庆]攸县誌五十五卷(原缺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三十三、四十八)(卷一—卷八) 清 赵勷 万在衡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十八册
[嘉庆]攸县誌五十五卷(缺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三十三、四十八)(卷九—卷三十六) 清 赵勷 万在衡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十九册
[嘉庆]攸县誌五十五卷(缺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三十三、四十八)(卷三十七—卷四十七) 清 赵勷 万在衡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二十册
[嘉庆]攸县誌五十五卷(缺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三十三、四十八)(卷四十九)(清)赵勷 万在衡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二十一册
[嘉庆]攸县誌五十五卷(缺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三十三、四十八)(卷五十—卷五十五)清 赵勷 万在衡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康熙]茶陵州志二十三卷首一卷(卷首—卷十五) 清 赵国宣修 清 彭康纂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第二十二册
[康熙]茶陵州志二十三卷首一卷(卷十六—卷二十三) 清 赵国宣修 清 彭康纂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第二十三册
[民国]湘乡乡土地理志 成希蕃纂修 民国九年(1920)抄本
[嘉庆]永兴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 (卷首—卷三十六) 清 刘统修 清 曹流湛等纂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二十四册
[嘉庆]永兴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 (卷三十七—卷五十五) 清 刘统修 清 曹流湛等纂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二十五册
[乾隆]宜章县誌十三卷(卷一—卷十) 清 杨文植 姜顺修 清 杨河 储早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第二十六册
[乾隆]宜章县誌十三卷(卷十一—卷十三) 清 杨文植 姜顺修 清 杨河 储早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第二十七册
[雍正]衡阳县誌二十四卷(缺卷十、十一、十四—十六、二十—二十二) (卷一—卷十九) 清 杨纯修 清 徐玑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第二十八册
[雍正]衡阳县誌二十四卷(缺卷十、十一、十四—十六、二十—二十二) (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清 杨纯修 清 徐玑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第二十九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首—卷十二)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十三—卷三十六)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一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三十七—卷四十)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二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一—卷四十九 上)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三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九 中)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四册
[道光]衡山县誌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九 下—卷五十五) 清 侯钤等修 清 萧凤翥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第三十五册 594
[嘉庆]零志补零三卷 清 宗霈纂修 抄本
[乾隆]邵阳县誌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二、五—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二)(卷首—卷六) 清 萧聚昆修 清 邝永锴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第三十六册
[乾隆]邵阳县誌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二、五—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二)(卷七—卷十六) 清 萧聚昆修 清 邝永锴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第三十七册
[乾隆]邵阳县誌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二、五—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二)(卷十七—卷二十五) 清 萧聚昆修 清 邝永锴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第三十八册
[乾隆]邵阳县誌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二、五—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二)(卷二十六—卷四十二) 清 萧聚昆修 清 邝永锴纂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第三十九册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首—卷九)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册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十—卷十四)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一册 634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十五—卷二十一)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二册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二十二—卷三十一)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三册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三十二—卷三十七)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四册 711
[嘉庆]邵阳县誌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三十八—卷四十九) 清 柳迈祖 唐凤德修 清 黄崇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第四十五册
[民国]城步县誌稿不分卷 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
[光绪]城步县乡土志五卷 清 程起凤修 清 张汉渠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光绪]辰州府乡土志十二章 清 觉逻清泰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蓝格抄本
第四十六册
[民国]元陵县誌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二十四) 许显鋹 修承浩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稿本
第四十七册
[民国]元陵县誌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五—卷三十五) 许显鋹 修承浩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稿本
[嘉庆]会同县誌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卷二) 清 朱澍 陈心炳修 清 夏昌言 逻琳之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第四十八册
[嘉庆]会同县誌十二卷首一卷(卷三—卷八) 清 朱澍 陈心炳修 清 夏昌言 逻琳之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第四十九册
[嘉庆]会同县誌十二卷首一卷(卷九—卷十二) 清 朱澍 陈心炳修 清 夏昌言 逻琳之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第五十册
[民国]安乡县誌初稿二十六卷末一卷 王熛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第五十一册
[康熙]桃源县誌四卷(存卷一、三—四) 清 陈洪範 逻人棕纂修 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
第五十二册
[民国]石门县乡土志 申悦芦编 民国二十七年(1938)油印本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一)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第五十三册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卷四)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第五十四册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五—卷七 上)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第五十五册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七 下—卷八 上)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第五十六册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八 中)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第五十七册
[民国]益阳县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八 下) 李裕掌 张翰仪纂修 抄本
[民国]益阳乡土志 清 吴庶熙编 民国焕文堂抄本
[民国]南县誌备忘录十卷(卷一—卷二) 陈书农 易声昭修 段毓云纂 抄本
第五十八册
[民国]南县誌备忘录十卷(卷三—卷六)陈书农 易声昭修 段毓云纂 抄本
第五十九册
[民国]南县誌备忘录十卷(卷七—卷十)陈书农 易声昭修 段毓云纂 抄本
第六十册
[乾隆]望都县新志八卷(卷一—卷六) 清 陈洪书修 清 王锡侯 陈启光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第六十一册
[乾隆]望都县新志八卷(卷七—卷八) 清 陈洪书修 清 王锡侯 陈启光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卷一—卷七) 元 骆天骧纂 清张燮抄本
第六十二册
[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卷八—卷十) 元 骆天骧纂 清张燮抄本
[同治]重修英山县誌十卷首一卷(卷首—卷三) 清 徐玉珂修 清 王熙勛等纂 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第六十三册
[同治]重修英山县誌十卷首一卷(卷四—卷八 上) 清 徐玉珂修 清 王熙勛等纂 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第六十四册
[同治]重修英山县誌十卷首一卷(卷八 下—卷九 上) 清 徐玉珂修 清 王熙勛等纂 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第六十五册
[同治]重修英山县誌十卷首一卷(卷九 下—卷十) 清 徐玉珂修 清 王熙勛等纂 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十二) 清 刘滕蛟 徐江等修 清 徐湘潭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第六十六册
[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十三—卷二十七) 清 刘滕蛟 徐江等修 清 徐湘潭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第六十七册
[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八—卷三十五) 清 刘滕蛟 徐江等修 清 徐湘潭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第六十八册
[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三十六—卷四十) 清 刘滕蛟 徐江等修 清 徐湘潭纂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誌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