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South Subtropical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成立于1954年1月,是隶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建有中国最早的热带植物园南亚热带植物园,是中国从事南亚热带作物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
研究所主要以凤梨、芒果、澳洲坚果等南亚热带果树,剑麻和甘蔗等热带纤维和糖能作物等南亚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作物栽培、采后贮运与保鲜、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良好环境生态建设等基础、套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占地面积7000多亩,有仪器设备原值3000余万元,有在职职工180人,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收集保存了南亚热带植物139科1437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外文名:South Subtropical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简称:南亚所(sscri)
- 创办时间:1954年1月
- 类别:事业单位
- 主管部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 现任领导:所长:徐明岗
-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秀路一号(524091)
历史沿革
1954年1月组建于广东省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湛江市徐闻县后塘乡坑仔村,当时叫徐闻试验站。
1958年迁到湛江市近郊西面、湖光岩的北面,更名为粤西试验站。
1968年4月至1973年4月研究院进入兵团接管时期,粤西试验站划归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管辖,改为八师试验站。
1973年5月,粤西试验站划回研究院建制,恢复粤西试验站名称。
1987年粤西试验站改名为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2004年经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已建成 “农业部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农业部湛江凤梨种子资源圃”、“教育部农业部湛江荔枝龙眼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室:南亚热带水果研究室、南亚热带坚果研究室、热带纤维作物研究室、热带园艺产品采后保鲜研究室、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室、南亚热带作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热带糖料作物研究室、玉米薯类研究室、休闲农业研究室。
南亚所甘蔗试验基地

研究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中心、省级现代农业(重要热带作物)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热带特色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凤梨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凤梨芒果澳洲坚果研究分中心。
创新中心:贵州澳洲坚果创新中心、四川攀枝花芒果创新中心攀西芒果创新中心(湛江)。
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园艺产品生理与保鲜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作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湛江市热带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人员编制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18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4名,博士学位人员28人,硕士学位人员44人。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部高级专家库土肥专业专家:孙光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扬帆计画”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谢江辉。
广东省“扬帆计画”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詹儒林。
设施设备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占地面积7000多亩,有仪器设备原值3000余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套。
种质资源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收集保存了南亚热带植物139科1437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
截至2010年9月,农业部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占地300亩,保存有热带果树30多个科50多个种的1000多份种质材料。
剑麻种质圃总面积53亩,收集和保存剑麻品种(品系)54个、凤梨等热带硬质纤维作物种质22份,其它特色果树种质44份;组培苗培育区面积3.5亩,为组合式连栋管大棚结构,棚内安装了喷灌系统,可一次提供剑麻、凤梨等纤维作物组培苗40万株。
国家南亚热带作物名优良种苗木繁育圃占地700亩,具备年提供名优良种苗木350万株的能力。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选育橡胶、澳洲坚果、芒果等新品种15个;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着22部;制定农业行业标準21项;获授权专利47项;科技成果达120余项,获奖成果52项,多项成果填补中国热作产业发展空白。
热农2号芒果挂果情况

其中,选育的橡胶无性系抗寒品种“93-114”1980年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和示範推广”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晚熟芒果生产关健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荔枝高产高效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获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科研类一等奖。选育的品种O.C澳洲坚果、H2澳洲坚果、红芒6号芒果等被农业部推荐为主推品种,“热农1号”芒果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
科技服务
研究所科技创新与示範立足湛江,服务热区,重点服务湛江雷州半岛、四川云南金沙江和广西右江两大河谷等地区。
南亚所与攀枝花新农学校签署科技合作协定

结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及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岗位专家和凤梨行业科技首席单位的职能,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支持,为芒果、香蕉、澳洲坚果、荔枝龙眼、凤梨、番荔枝、剑麻、甘蔗等一批热带作物产业提供技术保证。
实践中形成了“新型农民学校”、“科技小院”和“农家课堂”等推广模式。
人才培养
2012年4月5日,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发文批准成立华南农业大学湛江荔枝龙眼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7月6日,合作基地在研究所挂牌。
农科教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合作基地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为依託,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依託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和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依託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共同开展合作基地建设工作。
合作基地于2013年试运行,2014年正式投入运行,截至2015年7月,已接纳华南农大、广东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岭南师範学院等实习学生100多人次。
文化传统
研究所所徽中间部分形似绿叶,象徵着研究所研究植物的属性。

绿叶及内部的白线为S的变体,绿叶周围为C、R的变体,S、S、C、R为研究所英文名中“South Subtropical Crop Research”首字母的大写形式。
绿叶周围又像是被分割成片的苗圃。
现任领导
所长:徐明岗
副书记、副所长:杜丽清
副所长:江汉青、詹儒林、李端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