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头面部鳞状细胞癌

头面部鳞状细胞癌

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档案如皮脂腺导管、毛囊、汗腺管等的角朊细胞多见于老年男性好发于头皮、面部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头面部鳞状细胞癌
  • 性质:科学
  • 类别:医学
  • 属于:疾病

病因

自从1775年Percival pott首次报导扫烟囱工人因接触煤烟发生阴囊鳞癌以来,鳞癌的发病机制为人们所注意其中环境因素中的阳光、湿度、烟雾和气候,种族因素的遗传、肤色等被视为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係。
1.阳光中的紫外线 1948年Blum证明致癌射线是太阳光谱中波长为290~320mm的部分。
2.化学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如砷沥青等可致皮肤鳞癌与沥青接触的工人皮肤鳞癌的发病数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
3.种族因素 有色人种的发病数比白种人高国内孙绍谦等1956年报导191例皮肤癌,其中鳞癌占78.5%,而德国Bosenberg 1953年报导133例皮肤癌中鳞癌仅占15%
4.癌前期皮肤病 癌前期皮炎X线和镭射线性皮炎、光化性角化病砷剂性角化病等均易致鳞癌。
5.瘢痕 各种创伤性瘢痕,尤其烧伤性瘢痕更易发生鳞癌

发病机制

鳞癌一般分化较好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
1.Ⅰ级 分化成熟的鳞癌,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为鳞癌特徵性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
2.Ⅱ级 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包括癌细胞体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多见,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级 细胞分化差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形明显核分裂多见,无癌珠,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浸润真皮较晚。
4.Ⅳ级 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小呈梭形,核细长染色深,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面部鳞状细胞癌
根据病变大小病期以及病人年龄和全身性情况而定,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头皮鳞癌宜採用一次手术切除。切口应距肿瘤周围边1~2cm深度则应按肿瘤侵犯程度来确定原则是儘可能作广泛根治未侵及颅骨者作头皮全层切除已侵犯颅骨者应切除颅骨并扩大到正常颅骨1cm若已累及板障和内板,则切除範围还应更大些。缺损颅骨範围不大者一般不作修补。头皮作松解转移皮瓣缝合缺损较大者作植皮术有患侧枕部耳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亦应行清除术,术后应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 凡不适宜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者,可选用X线或镭γ线治疗。根据病灶大小深浅来决定剂量与疗程,小于2cm的浅表病灶採用50kV接触治疗2~3周;小于5cm厚度不超过0.5cm者採用120~140kV中度X线治疗2~3周;大于5cm厚度超过5cm以上者用160~180kV深度X线治疗3~5周总剂量为45~60Gy。
3.雷射治疗 适用于小而浅表病灶
4.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外用三氯醋酸、足叶草脂或氟尿嘧啶(5-Fu软膏),疗效较差易复发。以皮癌净为主结合中草药治疗
(2)全身用药:肌内或静脉注射博来霉素(争光霉素),1次/d15mg/次总剂量为600~900mg。

预后预防

预后:
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后预后良好。例如发生淋巴结、血道转移,预后不良
预防:
注意避免过度照射紫外线及频繁接触砷沥青等化学物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头面部鳞状细胞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