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逢山(中国古地名)
平逢山为洛阳北邙山之首,炎帝、黄帝母族有蟜氏出生地。洛阳西北部的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东连谷城;西接青要山;南望伊洛;北至河曲。平逢山的範围完全吻合;平逢山是中国惟一名实相符的炎黄母族有蟜氏故地望与典籍记载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平逢山
- 南望:伊洛
- 範围:地望与典籍记载完全吻合
- 地理奇书:山海经
炎黄诞生圣地
平逢山,炎黄帝母族有蟜氏出生地。《中原远古文化》《洛阳古今》《偃师县誌》等文献记载洛阳有“平逢山”。
《说文》中解为:“缟,从系,高声,白色细绢,白色。羝,牡羊也。一岁曰壮羊兆,三岁曰羝。”缟羝山向东而卧,羊头之角即平逢山。
《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为洛阳北邙山之首,是炎黄二帝母族的故乡,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平逢山是炎帝和黄帝出生的地方。
许顺湛先生考证:“蟜虫是居住在平逢山的有蟜氏家族的信仰图腾,有蟜氏是炎黄二帝的母族。”用今天的话说:有蟜氏居住的平逢山,是炎黄二帝的姥姥家,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生母所居之地。印证这句话的是《国语》。《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少典氏是其父族,有蟜氏为其母族。两个血缘相近的部落首领,为争夺领地而引发了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两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黄帝被后人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平逢山究竟在哪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归属之争,关係着华夏民族发展演变以及华夏文明的产生与繁衍的轨迹。换言之,可从中寻到中华民族之根。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则神话中体味“蟜虫之神,状如人而二首”乃指有蟜氏生下炎黄二帝,有着同根相连、同气相求、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蜂蜜之庐”乃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在河南、陕西一带盛行的窑洞。
史料典籍记载
清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精装本和现代学者陈桥驿编绘的《水经注图》简装本,均将平逢山的位置标在洛阳周山南,即今辛店镇与孙旗屯交界之地。
平逢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奇书,传说是大禹、伯益勘修山川地理所作,经西汉刘向、刘歆等编纂而成。上述经文虽短,却清晰地介绍了平逢山是缟羝山东边的第一座山头,向南可以看到伊水和洛水,向东可以看到榖城山。山上有名为蟜虫的神,祭祀时用一只公鸡做祭品,祈祷后放掉不杀。平逢山至缟羝山十里,系缟羝山的头。
《山海经全译·卷五·中次六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为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平逢山即北邙山
宋代乐史着《太平寰宇记·卷五》载:“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
清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
《山海经·图文百科1000问》:“平逢山在哪里?……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
平逢东望谷城之山
站在平逢山上“……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谷城之山”在何处?
《山海经·中山经》有关平逢山的记载可知:今河南省新安县的青要山之东有畛水;畛水之东是平逢山;平逢山之东是騩山;騩山之东是宜苏山。其中平逢山、騩山、宜苏山均在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境内。
今孟津县西部有谷县、穀城县,穀城县附近的山就称谷城山。
谷县,就是今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古称谷城,其名得之于村北的谷城山。《孟津县誌·文物编·古城》中载:“谷城,夏、商为谷伯国都城,周为谷城邑,秦改为穀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谷城山。”
唐杜佑着《通典·州郡七》注中载:“河南曰荆河州。”、“汉之河南、雒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其分也。”、“后汉为河南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谷城山,瀍水所出。”谷城山为瀍河源头之一,在今孟津横水镇古县村西。
《孟津县誌》893页载《历代孟津县名与县城简介》一文中称:“秦统一六国后,废邑置县,改为糓城县、平阴县。糓城县城在今横水乡古县村,平阴县城在今王良乡河清村,经周、秦、西汉、新莽、东汉,历时1355年。”
《孟津县誌·文物编·古城》中载:“谷城,夏、商为谷伯国都城,周为谷城邑,秦改为穀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谷城山。”
平逢山附近的山和水与《山海经》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河洛净土神奇廆山
印证平逢山位置的另一佐证是廆(Guī)山,廆山在哪呢?《山海经·中次六经》这样记述:“又西十里曰廆山……交觞之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阴,而北流注于榖水。”
《辞源》注:“廆,山名。《山海经》‘缟羝山又西十里曰廆山’,清郝懿行谓‘魏,廆音同,廆山即魏山’,又名谷口山,在河南洛阳市西南。”
郦道元在《水经注·榖水篇》中说,俞随之水即孝水,向北注入榖水,即今东入洛阳的涧河。孙旗屯乡三岔口村至涧河(榖水)汇入处当地人称王祥河,系因晋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献母而得名。郦道元久居洛阳且为官多年,箇中缘由必然熟知,料非谬说。
笔者故乡涧西区西马沟村在王祥河畔,儿时多在河中玩耍,也知其故。俞随之水(孝水)正是发源于廆山,即今孙旗屯乡引驾沟村村南,其山头村人称之老鳖疙瘩。鳖者龟也,本地人多认为龟鳖一家,龟与廆同音通假。远望其山葱茏别致,老鳖(龟)伸长脖子扎向西北吸水。山下几汪山泉,汩汩流淌,清可见底。据引驾沟村人讲,此泉正是俞随之水(孝水)之源,其泉水质量极佳。
寻“根”求“源”
就全国而言,寻求炎黄子孙之根在哪里的步伐一直就未停息过。“炎黄生于曲阜”说、“炎黄生于天水”说、“有熊”说、“绵山故里”说、“河北涿鹿”说以及宝鸡的炎黄陵和炎帝祠,湖南茶陵的炎陵山、皇山等,无不相继成为寻根文化的热点、看点。层出不穷的“研讨会”“寻根文化”“朝拜大典”构成了当代寻根文化旅游的主旋律。
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从炎黄二帝到夏商周所形成的儒家文化应是河洛文化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因此,我们须在洛阳打造这个“根文化圈儿”,进一步开发“孔子入周问礼”的现实价值,真正把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学说做大做强,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毕竟,全国有一亿多“客家人”,他们的“根”在中原,“源”在河洛,寻“根”求“源”乃是黄种人的内在需求。为此,平逢山正是洛阳文化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正确认知其意义,做好“第一站”的开发,必能引发河洛文化的厚重机栝,带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与繁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平逢山(中国古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