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偶蹄目

偶蹄目

偶蹄目

偶蹄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多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陆生有蹄类哺乳动物。世界上现有171种,由于第3和第4趾(指)特别发达,长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指(趾)不发达或缺如,因指(趾)为双数,指(趾)端又有鞘状蹄,故称为偶蹄目。

除澳大利亚外,野生的偶蹄类遍布世界各地。依动物的消化方式和胃的结构,可分为2个亚目:不反刍亚目(如猪、河马等)和反刍亚目(如骆驼、羊、鹿、长颈鹿、牛、羚羊、驼羊等)。偶蹄目动物经济意义很大,有的种类为重要的家畜,如牛、羊、驯鹿、骆驼、氂牛等,有的种类为着名的药用动物,如麝、梅花鹿。现约有百余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偶蹄目
  • 拉丁学名:Artiodactyla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亚纲:真兽亚纲
  • :偶蹄目
  • 亚目:猪形亚目、胼足亚目、反刍亚目
  • :10科
  • :75属
  • :184种

动物学史

偶蹄目(Artiodactyla)字源来自希腊文,Artios-是偶数的意思:-dactyla是足趾,Artiodactyla是偶数的足趾。其第一足趾消灭;第3与第4趾等大,重量轴通过此两足趾之间,第2和第5足趾退化或消失——倘若有第2和第5足趾出现,显然比第3和第4足趾小。其足趾形态如此特异,颇易鉴别,可以作为目的鉴别性状偶蹄目在始新世就已出现,可能与肉食性的鲸类和中兽类有较近的亲缘关係,而最新的分子系统学证据表明,鲸目起源于偶蹄目,现生偶蹄目并不是一个单系,故将偶蹄目和鲸目合併为单系的鲸偶蹄目。
偶蹄目在出现早期虽然有些较成功的类群,总体上不是很繁盛,但是在新第三纪以后地位日趋显着,到现代则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分布上,均远远超过现存其它的有蹄类。
偶蹄目动物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基本上从始新世开始分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其进化的重要时期。
始新世晚期(4600万年前),三个现代亚目已经开始分化:猪形亚目、胼足亚目和反刍亚目。然而,偶蹄目并没有占据生态主导地位,当时是奇蹄目动物的繁盛时期。偶蹄目只能占据一些边缘生态位艰难维生。但是同时它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複杂的消化系统的进化,从而能够以低级食料为生。
偶蹄目偶蹄目
始新世开始出现了草。中新世的时候全球气候变乾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开始发育,并
向全球蔓延开来,由此带来了诸多变化。草本身是一种非常难以消化的食物,而唯有拥有複杂消化系统的偶蹄目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很快偶蹄目就取代了奇蹄动物的生态位,成为了食草动物的主导。

外形特徵

偶蹄目头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较奇蹄目为少股骨无第 3转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发育支持体重,胃大都为复室性,盲肠短小。
河马河马
分为两大类,然而各类内部形态诧异很大。猪形亚目(猪、西貒和河马)保留四趾,臼齿简单,腿短。犬齿常常变大成獠牙。它们都属于杂食动物,胃构造简单。骆驼类和反刍类则相反,倾向于向长腿、两趾和複杂颊齿(用于对食草的适应)和複杂胃。
门齿仅下颌门齿髮达,上门齿小或退化以至消失,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齿和臼齿在构造上均属高冠齿。具有适于研磨的咀嚼面。例如猪的颊齿具有隆起呈多数的小瘤状突,称为丘齿型。反刍类的牛、羊和鹿的颊齿具有前后扩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齿。反刍兽与非反刍类在体型上亦不相同。反刍兽腿长、颈也长,善于奔走。非反刍兽四肢短,体型粗壮,其生活与水域的关係更密切些。偶蹄目与奇蹄目的区别在于两者蹄数不同,奇蹄类的蹄呈1或3的奇数。反刍偶蹄类动物的头上具角。角可大略区分为4种类型:①鹿类雄性个体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长出的茸角覆以皮肤,后经骨质化,表皮脱离、光裸。繁殖期过后,鹿角在翌年春天脱落。②长颈鹿的角极短小。外覆有皮肤,但角和皮从不脱落,终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脱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质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老龄动物角基粗,角乾长。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脱落。
骆驼骆驼
偶蹄目中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头顶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类动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担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缺如。

内部系统

偶蹄目动物胃的构造複杂,呈4室。河马科、野猪科不反刍。胃1~3室。反刍的机制是进食时经过粗略地咀嚼,咽下的食物进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时,胃内食物陆续呕入口腔,再经过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皱胃。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反刍的有骆驼科、鼷鹿科、麝、长颈鹿科、鹿科、叉角羚科和洞角科。

生活习性

以吃草、树叶为主,仅少数种类为杂食性。

物种分布

除大洋洲、南极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价值作用

偶蹄目动物对人类很重要。从史前开始偶蹄目动物就是人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是古人类的重要的狩猎对象。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里都有偶蹄目的存在(比如旧大陆诸文明里的牛、羊、骆驼,南美印第安人文明里的骆马、羊驼等)。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里就有偶蹄目。偶蹄目是构成了人类畜牧业和农业的重要成分,是人类最主要的肉、乳製品来源动物,也是皮革业的重要来源动物。麝香和鹿茸为名贵中药材,中国古代早已开始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1950年开始饲养麝,发展人工取香。现代人们饲养的大家畜中,有许多种类是从偶蹄目动物驯化而来,包括猪、双峰驼、 单峰驼、羊驼、黄牛、水牛、氂牛、山羊、绵羊以及梅花鹿、马鹿、驯鹿和麋鹿等。
骆驼骆驼

下级分类

所有现生的和已绝灭的偶蹄类可分成3个亚目。现存10科75属184种。中国有偶蹄目动物41种,其中特产偶蹄类不少,例如野骆驼、 林麝、 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氂牛、藏羚羊和羚牛等。
偶蹄目偶蹄目
①猪形亚目。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和胫骨癒合。第三、四掌骨或跖骨分开或不完全癒合。这一亚目又分为已完全绝灭的古齿兽次目、弯齿兽次目和仍有现生种类的猪次目。中国已发现的古齿兽类化石有双锥齿兽属等一些小型的偶蹄类和一些较大型的豨属、古猪兽属等。弯齿兽次目包括先炭兽、沟齿兽、河马等属。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徵是杂食,牙齿为典型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 4趾,有分离开的掌、跖骨。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形成于距今 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 。猪科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遍布亚、非、欧。现代仍有5属8种。西豨科曾分布于新、旧大陆,现仅2属3种分布于北美南部及南美。河马科现仅2属2种分布于非洲。中国已发现的猪化石有古猪、弓颌猪、鎌齿猪、河猪、野猪等。
②胼足亚目。头骨较长 ,无角。古老种类上门齿齐全,较后期种类中仅剩第三门齿。臼齿新月型。内含两个科,即骆驼科包括现生的骆驼和羊驼及其祖先和已绝灭的剑齿兽科。骆驼类在始新世晚期起源于北美,到上新世才开始进入亚洲、北非及南美。中国发现的骆驼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驼和更新世晚期的双峰驼。剑齿兽科包括欧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原始的种类。
偶蹄目偶蹄目
③反刍亚目。包括鼷鹿类、鹿类和洞角类(牛、羊、羚等)。它们从始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到中新世开始繁盛,成为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有蹄动物。最原始的反刍类可以内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为代表。古鼷鹿大小与现生的鼷鹿相近。头上无角,上臼齿方形,臼齿有四个新月形齿尖。四肢长,掌骨或跖骨无癒合现象。背脊弯曲。有一条长的尾巴,这在大多数反刍动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质。

相关

偶蹄目(Artiodactyla)属于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Mammalia),至始新世出现以来其已经发展成为最为繁盛的有蹄类动物。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在不断出现与进化,整个野生动物种群都面临着一个极具威胁的生存环境。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功能性蛋白分子,同时也是连线着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樑。当微生物突破机体的物理屏障,如皮肤、黏膜等时,TLRs可以识别它们并激活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因此,通过对偶蹄目Toll样受体的分子进化研究有助于理解野生动物在面对複杂病原微生物这一自然选择压力的时候,表现出怎样的适应和进化。本研究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了偶蹄目动物中的8个物种的目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包括盘羊、梅花鹿、林麝、斑羚、鬣羚、水鹿、小麂、羚牛;从公共资料库GenBank中下载获得了双峰驼、羊驼、猪、牛、山羊、绵羊、水牛、氂牛、藏羚羊的相关序列,总共获得了17个物种的TLR1-4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在基于这些物种编码区序列基础上,我们利用MEGA5.0和Lasergene分别对所得物种编码区序列进行整理并获得了其核苷酸和胺基酸序列特性,通过BioEdit软体中内置程式计算了序列间的同源性。利用SMART线上程式预测各个科代表种的蛋白质结构域。通过NJ法和ML法构建4个目的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藉助分子演化的相关理论,初步探讨偶蹄目动物TLR基因家族中这4个成员的演化情况。并且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成功扩增出8个物种的TLR1、2、3和4编码区序列,获得了其编码区完整序列长度分别为2196bp、2352bp、2715bp.2523bp;在GenBank中下载获得了其它物种序列,其中双峰驼和羊驼的序列与其他各物种序列有所不同;2)利用已经测得的基因序列和结合GennBank中已经报导偶蹄目动物的TLR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计算结果显示,除了驼科中两个物种的TLR1与TLR3基因与其它科同源性较低在70%左右,其它TLR基因的同源性都较高,尤其TLR4在各物种间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85%以上;3)在TLR蛋白质结构比较中,我们分别对各个物种的TLR1-4进行了结构域的预测,发现对于同一个基因,不同代表种间亮氨酸拉链重複区(LRRs)数量不尽相同,可能与不同基因识别的病原微生物的配体数量有关係:4)通过构建ML和N-J树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属于相同科的各个物种紧密的聚在一起,不同物种间同一个基因聚在一起,TLR1和TLR2亲缘关係较近,然后与TLR3、TLR4进行分开;5)通过PAML计算各分支dN/dS值发现,选择压力检验显示出TLR1、2、3、4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有所不同,可能与它们相关联的功能有关,在各个分支上主要经历的是纯净化选择,在部分分支上也发现有选择压力放鬆的趋势,并且通过位点模型共鉴定出TLR4基因中有13个胺基酸位点发生了正向选择;此次研究从分子进化的角度,为偶蹄目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表现出适应性进化提供了证据。在生物医学的基础上,本研究为更好的了解偶蹄目的各种免疫疾病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偶蹄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