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雷神庙(河南社旗)

雷神庙(河南社旗)

雷神庙(河南社旗)

雷神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原青台镇栗盘村,建造年代听说已经很久很久啦,他现在是栗盘周围方圆很远,栗盘,宁庄,李庄,左丁庄等信徒敬奉雷神爷,祖师爷,财神爷及众神仙的心灵去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雷神庙
  •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原青台镇栗盘村

传说

相传当年遭逢百年不遇的旱灾。田地乾裂,庄家枯萎,方圆数百里庙前的焚金炉的百姓饮水困难,大家四处寻找水源。数十人出南阳城寻水,天气炎热寻水无果,众人正要绝望。突然天色阴沉似要下雨,远处走来一白须老人,对众人言自此向东行,可见一棵槐树长得枝繁叶茂,葱郁旺盛,追至跟前便可见一水潭。说完天又恢复了炎热,白须老人也消失不见,众人按老人指点向东行约七十里,果真见一槐树,槐树下有一水潭,水潭周围土地湿润,绿草茵茵,槐树的根刚好紧挨水源,众人捧水品尝,清凉爽口如甘泉,再看潭水深不见底,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好水源。众人想起指点路途的老人均感激不已,忽然狂风大作顷刻间竟下起了瓢泼大雨,风雨中为众人指路的白须老人竟从天而降,飘然落地,他自称雷神,是因怜悯众人寻水困难而帮助大家。说完又飘然而去,天又晴了,有好事者巡视四周发现,刚才的大雨仅在方圆百里内下了,出百里外依然一片乾旱。于是大家在此建房、垦荒而居,同时因感恩雷神指路之事,建造了“雷神庙”,庙前之潭取名“雷公潭”。自此风调雨顺,五穀丰收,人口逐渐增多。
庙前焚金炉庙前焚金炉

历史


明朝时,雷神庙的殿堂建造及活动状况都达到了顶峰,占地面的80余亩,故事庭院两座,大殿、东西两卧房上百间,道人上百名,附近有大大小小96个村庄,庙主带领众道人辛勤劳作,种粮餬口。百十个村庄的管事及庙中道人也常挖掘出的清乾隆年间的重修碑齐聚一堂,出谋划策,共议村民纠纷或宗教事宜。
明末清初,战事连连,民不聊生,当地人也多死于逃亡或战火中,村民所剩无几。雷神庙也遭严重损毁,殿堂庙屋只剩几根主架。至清乾隆时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又逐渐迁入,与乾隆22年,有人组织重修雷神庙,并刻有“雷神庙”石碑。
解放前后,由于地主占地及政府(原青台镇)划收土地等原因,雷神庙再遭破坏,常住庙内的主持人庙屋仅剩16间,因其与周边村庄皆相邻,活动场所又宽阔,解放后又盖了数十间民房,于是这里自然而然成为了学堂,因曾是庙宇,所以叫“雷神庙学校”,有国小、国中和高中,接纳青台、晋庄和大冯乡三个乡的上千学子。
1975年,因历史的缘故,雷神庙又一次被毁的体无完肤,房屋被扒,碑文被埋,成为一块平地。
2006年重修纪念如今,村民们挖掘出清乾隆年间重修雷神庙时所刻的石碑。于2006年,自发组织建造了三间庙屋,庙前立着“雷神庙”重修碑,庙里供奉有雷神、祖师爷、财神、药王、二郎神、火神等十几尊神位。于是逢年过节或闲暇时刻,周围村庄的村民又有了去处,大家空着手或带些香火到庙前闲话家常,说说笑笑,热闹而喜庆。雷神庙又成了方圆几十里百姓默认的一个活动娱乐场所。雷神庙既是一种信仰的象徵,也是百姓心灵的一块圣地,大家希望这种信仰得到尊重,圣地得到发展。
挖掘出的清乾隆年间的重修碑挖掘出的清乾隆年间的重修碑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雷神庙(河南社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