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河镇
回河街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城区西南边缘,地处济北开发区和崔寨桥头堡的中间。2017年5月,济南市政府发布通知,撤销回河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回河街道,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回河镇政府驻地,是济南北跨、济北开发区南展的承接之地。人口4.3万,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设6个经济管理区,94个行政村。
2019年1月4日,回河街道入选2018山东特色产业镇“乡村振兴示範镇”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回河街道
- 外文名称:Huihe Sub-district
- 别名:回河镇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
- 下辖地区:94个行政村
- 电话区号:0531
- 邮政区码:221411
- 地理位置:济阳城区西南边缘
- 方言:济南话
历史沿革
回河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济阳区历史上的集贸重镇。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回河就曾经设定为镇,回河镇古称镇州城,相传,有一年济水河决堤流到镇州城,又从镇州城回流到济水河中,故改名为回河,明清时期济阳县共设13镇,回河镇便是其中之一。回河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古蹟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其中坐落于店子街南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玉皇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明清之际着名经学家张尔岐,精研“三礼”,其创新的思想体系,重申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与修养。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学术方向。当时着名学者顾炎武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北洋军阀卢永祥,祖籍回河镇举人王村。
2017年5月,济南市政府发布通知,撤销回河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回河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回河镇政府驻地。
部分村庄介绍
卢家村
卢家村位于济阳城区西15公里处。全村现有232户,766人,耕地88.3公顷。卢家是一多姓村庄,有卢、张、谢、郭、李、马、朱、刘,其中刘、朱为大姓。相传,永乐年间有一位卢姓卖衣线之人,路过此地,在这里居住下来。后来又有刘、朱、李、张等姓氏人家由河北枣强移民至此地,从而形成村落。因卢姓早,故名为卢家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以李金海为书记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6人。
卢家村为传统的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挥离市、县区较近的优势,能工巧匠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工副业。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的盖起了两层小楼,有的盖起了水泥平顶的大院,还有的到县城购买了楼房。农业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小轿车、麵包车、冰柜、洗衣机、电脑、大萤幕彩色电视机也进入了农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8100元。解放前,该村文化落后,读几天私塾和上几天国小,便成为村里的“秀才”。解放后,村里尊师重教蔚成风气,全村大中专毕业生达50多名。其中济南电大、山大、山农大等高校毕业生13名。刘昊、刘蓬赴德、美留学,李海全、刘华2人是研究生,刘刚衡是计量工程师。村里还出了科级干部4人,县级干部1人。
卢家村为传统的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挥离市、县区较近的优势,能工巧匠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工副业。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的盖起了两层小楼,有的盖起了水泥平顶的大院,还有的到县城购买了楼房。农业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小轿车、麵包车、冰柜、洗衣机、电脑、大萤幕彩色电视机也进入了农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8100元。解放前,该村文化落后,读几天私塾和上几天国小,便成为村里的“秀才”。解放后,村里尊师重教蔚成风气,全村大中专毕业生达50多名。其中济南电大、山大、山农大等高校毕业生13名。刘昊、刘蓬赴德、美留学,李海全、刘华2人是研究生,刘刚衡是计量工程师。村里还出了科级干部4人,县级干部1人。
淮里庄村
淮里庄始建于隋末唐初,由河北枣强县迁移而来。从古到今,村民世代忠厚老实,遵纪守法。传说鲁班曾经在此修过闻名方圆数百里的风铃寺。风铃寺精修别致,美观大方,面积宏大,有数万平方米。该建筑位于淮里庄西南角,损坏于解放前夕。
淮里庄位于济阳城区西12公里处,1456口人,党员25人。330户,耕地122.3公顷。现有张、王、李、焦、常、马五姓。村里最早的党员是张庆坤,1943年入党。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1986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跑运输,做生意,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
淮里庄位于济阳城区西12公里处,1456口人,党员25人。330户,耕地122.3公顷。现有张、王、李、焦、常、马五姓。村里最早的党员是张庆坤,1943年入党。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1986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跑运输,做生意,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
大安村
大安村位于济阳城区西部,距县城9.5公里。据说,大安村系由河北枣强迁徙而来,最初有木、肖、池三姓,后来又有赵、张、王、李、杨、候、孙等姓从四方迁来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由于木、肖、池三家均无后裔。
传说早年间,村内有座“长春寺”,和北京“长春寺”是一模一样的建筑群体。大寺内有前后大殿,东西廊房,佛像俱全。住持方丈在当时很有名气,他是皇帝的替僧,皇帝称方丈大哥,说一不二,所以在这里建了这座大寺。内有口千斤重的大钟,上面铸八个大字: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后来太平的“太”去了一点,成了“大”字;“国泰民”三字也已磨灭,只剩下“安”字,后人因此把该村叫做“大安”村。
该村现有人口697人,228户,党员27人。耕地88.8公顷。农业以良种繁育、种植大棚蔬菜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8200元。
1984年以来,村里办起了砖窑厂,铺了柏油路。这个村很注重教育,先后有34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医生,还有翻译、技术员、教师等。
传说早年间,村内有座“长春寺”,和北京“长春寺”是一模一样的建筑群体。大寺内有前后大殿,东西廊房,佛像俱全。住持方丈在当时很有名气,他是皇帝的替僧,皇帝称方丈大哥,说一不二,所以在这里建了这座大寺。内有口千斤重的大钟,上面铸八个大字: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后来太平的“太”去了一点,成了“大”字;“国泰民”三字也已磨灭,只剩下“安”字,后人因此把该村叫做“大安”村。
该村现有人口697人,228户,党员27人。耕地88.8公顷。农业以良种繁育、种植大棚蔬菜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8200元。
1984年以来,村里办起了砖窑厂,铺了柏油路。这个村很注重教育,先后有34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医生,还有翻译、技术员、教师等。
张稷若村
稷若村位于济阳城区西南约10公里处。全村有89户,403人,耕地面积52公顷。党员14人。张稷若村曾叫东风村,原名叫张庄。因明代有张姓自河北枣强移民至此,故起名为张庄。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师——张尔岐。为纪念张尔岐,人们又把张庄改名为“张稷若村”。此名沿用至今。
后刘村
清朝年间艾老村(今属孙耿镇)有一位尚书,有一天与响马刘令吴在一起喝酒,酒后两人打赌,看谁能叫开西宫娘娘的门。结果尚书没叫开,而刘令吴叫开了门。艾尚书一气之下在上朝时奏了一本,说刘令吴欺负娘娘。皇上下令要杀刘令吴,娘娘听说后为保全名誉,暗中派人把艾尚书杀人灭口,并把刘令吴所住的地方取名叫刘令吴村。人民公社化时期,刘令吴村和前刘村合併组建成刘令吴生产大队。
1960年,刘令吴大队分成前刘大队和后刘大队(因刘令吴村位于前刘村后面,人们从这时起开始把刘令吴村改称后刘村)。
后刘村位于济阳城区以西约12.5公里处,东邻张稷若村,北临洼头杨村,西邻谢家村。村中有贺、孔、郭、王、刘等姓氏。现有耕地65.4公顷,112户,总人口471人,党员19人。农业以小麦、玉米、葡萄为主要作物。2010 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1960年,刘令吴大队分成前刘大队和后刘大队(因刘令吴村位于前刘村后面,人们从这时起开始把刘令吴村改称后刘村)。
后刘村位于济阳城区以西约12.5公里处,东邻张稷若村,北临洼头杨村,西邻谢家村。村中有贺、孔、郭、王、刘等姓氏。现有耕地65.4公顷,112户,总人口471人,党员19人。农业以小麦、玉米、葡萄为主要作物。2010 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董家村
元朝中期,有一董姓人家,由河南开封来此地居住,故取名董家村。董家村位于县城以西约11公里、 济太路以南300米处,现有陈、王、尚、邱、李、赵六姓。71户,278口人,17名党员。全村34.8公顷土地,以西红柿为主要农产品,2010年人均纯收入10082元。董家村在外工作人员中,以王光仁影响较大:1987至1997年任德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997年—2003年任德州地区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
前刘村
1960年刘令吴大队分为前刘大队和后刘大队,因该村位于后刘村前面,故称为前刘大队。前刘村现有耕地51.4公顷。427人,98户,党员13人。有郑、王、李、周、郭、张、孔、刘等姓。农业以小麦、玉米、葡萄为主要作物,2010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前陈村
前陈村(原名前陈玉寨村)始建于清末年间。传说当年曾有一姓陈的举人路过此地,因修建原济太路,将陈玉寨村隔离开来,形成了两个村落。分别被称为前陈玉寨村和后陈玉寨村。
前陈村位于济阳城区中心以西10公里处,现有耕地55.8公顷。104户, 471人,其中有党员 10名。主要姓氏有李、马、刘等。农业上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另有露地蔬菜6.7公顷,西红柿大棚20个。
村中企业有水泥预製构件厂、生明木器厂、蒜片厂、钢纱厂等,从业人员共104人。2010年人年均纯收入7500元。党支部成立于1967年。
前陈村位于济阳城区中心以西10公里处,现有耕地55.8公顷。104户, 471人,其中有党员 10名。主要姓氏有李、马、刘等。农业上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另有露地蔬菜6.7公顷,西红柿大棚20个。
村中企业有水泥预製构件厂、生明木器厂、蒜片厂、钢纱厂等,从业人员共104人。2010年人年均纯收入7500元。党支部成立于1967年。
洼头杨村
洼头杨村位于济阳城区中心以西10公里处,全村现有280户,人口1063人,耕地122.9公顷。据传该村于明朝洪武二年由登州府莱阳县王木小集迁至此地,经繁衍生息,以杨姓居多。
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投资数万元兴修水利设施,并建砖厂1处,逐步使过去落后面貌有了较大转变。以后又修建了环村柏油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该村还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帮助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全县制种繁育村之一,从而使村民收入逐步提高。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7200元。
该村重视党组织建设,不断为党的队伍充实新鲜血液,现有党员30名,领导班子团结稳定,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等。
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投资数万元兴修水利设施,并建砖厂1处,逐步使过去落后面貌有了较大转变。以后又修建了环村柏油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该村还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帮助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全县制种繁育村之一,从而使村民收入逐步提高。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7200元。
该村重视党组织建设,不断为党的队伍充实新鲜血液,现有党员30名,领导班子团结稳定,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等。
南吴村
距离济阳城区10里,距离济南市30公里。姓氏以吴为主,东靠黄河大堤。
吴寨村
吴寨村位于济阳城区以南7公里处,2016年1月,吴寨村全村搬迁新居,全部搬到位于济阳黄河大桥南的新庄社区二期新居,由村民变为居民,开始了奔小康生活的康庄大路!
经济
综述
2008年回河镇实现生产总值8.4亿元,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销售收入7.9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万美元,自营出口2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5元。实现财政税收613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8万元,地税完成595万元,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特色农业
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以及奶牛、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业是回河镇农业发展的重点。在种植业方面,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已形成规模,其中蔬菜大棚数量达到4000个,食用菌大棚达到1000个,在养殖业方面,奶牛养殖,大营、小营、申庄、辛庄已成规模,占地100亩的冉家奶牛小区,总投资380万元,存栏规模将达500头;肉牛养殖,北张基地成效显着。
民营经济
回河镇的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宏达公司、南陈劳保用品、沟杨浮桥公司、财源酒业、小洞天矿泉水、卢何农机、盛元榨油厂及少数民族村屠宰业、运输业等均发展态势良好。
2009年以来,该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8年度“科学发展二等奖”,外经外贸突出贡献奖,社会和谐稳定突出贡献奖,“四一个”工程突出贡献奖;并被济南市授予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先进乡镇,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农民增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济南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给予记集体二等功奖励。
招商引资
回河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本着“高起点规划,高门槛準入,高标準建设”的原则,有选择的招商,把引进企业的目标放在大、高、强上。制定了“回河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四个一”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同时,不断最佳化投资环境,用热情招商、真诚留商、服务安商,对来回河投资的项目,提供全程式服务。全镇已投产的项目有2家、扩建项目1家,签约项目3家,在谈项目5家。
城镇建设
原回河镇驻地以北、220国道以东、韩国工业园以南的区域被原济阳县县委、县政府定为回河镇建设起步区,与济北开发区资源共享,直接接受济北开发区的辐射,将与济北开发区实现优势互补。为使这一区域快落项目,落好项目,迅速拉开发展框架,回和镇党委政府投资570余万元修建了片区中心框架路,为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2009年,回河镇紧紧抓住被列入济南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历史机遇,全面启动政务新区文化广场、商贸区规划建设,快速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
交通
220国道、248省道、正安路、济太路、济孙路、黄河大桥路等县内主要交通干线,以及沟杨浮桥和济阳黄河大桥均从回河镇通过,形成了“三纵三横两桥”的交通框架,是济阳区交通最为便捷的乡镇之一。随着“一路两桥”(济南北绕城高速公路、济阳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三桥)工程建设加快、“一隧一铁”(泺口黄河隧道、济滨铁路)项目的规划实施,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