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樟宅桥村

樟宅桥村

樟宅桥位于上饶县煌固镇北部,上乐公路穿境而过,2480余人。该村环境清幽,古樟林立。马鞍山出土的西周古墓,始建于明朝的樟宅石栏桥凸显了其厚重的人文底蕴。座落在上乐公路东侧的塘尾古塘始建于唐朝末年,该塘拥有水田面40余亩,塘水常年清澈,永不乾涸,四周垂柳绿树,景色别致。依山傍水而立的孙家、里屋、花旦、后背山四个自然村(209户,698人),得风气之先,作为先期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示範点,通过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短期内使村容更趋和谐,村风民风更趋文明,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樟宅桥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人口:2480余人
  • 所属地区:上饶县煌固镇北部
  • 始建于:明朝
村庄特色
全国小康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西省首届人居环境範例奖、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乾净整洁的水泥街道、和谐相处的邻里关係、漂亮整齐的村民新居,这是记者近日在煌固镇樟宅桥村看到的场景。
【民众体验变化】
宽阔平坦的街道,整洁宁静的村庄,说起近年来村庄发生的变化,正在健身场锻鍊的老人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樟宅桥村棋牌室、门球场,能满足老中青妇幼各年龄段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需要的设施一应俱全;健身队、锣鼓班,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参与其中;墙绘、图书室、黑板报、广播,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素质。在这里,村口漂亮的小公园让茶余饭后的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在该村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内,养鱼户余运富向记者提起当时的情景禁不住眼角湿润。他说:“以前,我承包了一口鱼塘,以为养鱼有水就行了,用不着什幺技术,结果鱼苗长到二两重时突然开始烂鳃,由于没有防治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仅仅两天的功夫,3万尾鱼全死了。”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樟宅桥村农家书屋正式落成,其中养殖类图书大受欢迎,余运富成为书屋的常客,通过读书掌握了养鱼技术。如今,农家书屋成了该村农民的学习阵地,很多农民一有时间就往村里的农家书屋钻,学习农业及养殖技术。大家称之为补充知识、开拓视野的“加油站”。
【干部推动变化】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範点,樟宅桥村以建设村民中心为平台,开展时事政策教育、文体娱乐、各种培训等活动,培育新型农民是一个文化育民的新农村典型。
近年来,樟宅桥村结合村庄实际,多方筹措资金,从整治村庄卫生条件入手,逐步硬化村庄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场、健身场、娱乐室、图书室等基础便民设施,基本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锣鼓队逢年过节为村民演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多了,陈规陋习自然少了。同时,该村充分利用村庄道路两旁粉刷后的墙体,在墙体上新增具有绘画装饰、乡土气息等民族文化元素的装饰,以此来倡导村民讲文明、讲卫生、守法纪、尊老爱幼的新风尚。通过完善民众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设活动场所、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筹措施,努力建设干群关係好、社会风气好、小康业绩好、文化活动好、生态环境好“五好型”新农村。
走在村内道路上,随处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重妇女、邻里和睦等社会公德行为规範条目,使村民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处都能感受到内部环境的薰陶,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好的乡风民俗和社会公德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数字描绘变化】
依山傍水的樟宅桥村,得风气之先,作为先期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示範点,通过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村容更趋和谐,村风民风更趋文明,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近年来投入100多万元浇筑水泥路7公里,改水改厕500余户,100多户村民用上自来水,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由此,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06年获得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2007年获得了“全国绿色生态小康村”、“全省最优美村庄”、“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村”称号,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全省最佳人居环境模範奖”、“全市文明(和谐)村镇”、“全县基层党建红旗单位”等称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樟宅桥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