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道心理学导论
《管道心理学导论》一书由北京天禾佳诚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基本介绍
- 书名:《管道心理学导论》
- 作者:鞠鹏
- ISBN:978-7-5108-5884-0
- 类别:心理学
- 页数:224页
- 定价:28.00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2
- 装帧:胶装
- 开本:大32开本
第一章 背景
本书旨在阐述管道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针对理论的实践假设。所以,需要读者一定的理科与心理学知识基础。下面我就对一些经典心理学理论和重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
三大理论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过去的羁绊影响着现在和未来。
行为主义—约翰·华生—刺激+反应=条件反射 重複×条件反射=行为
人本主义—马斯洛—把握现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实现。
在我们看来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是拥有共同点的。本质上讲二者都是一种S-O-R的心理机制的表达。区别在于行为主义认为:刺激通过有机体产生行为,并因有利于有机体而成为反射。这里的O是一个学习和重複使用经验的过程。如果原有的反射不再有效,建立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即可。精神分析则认为个体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是源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导致的。但我们并不知道现在不合理行为的结果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找到原因,并通过合理的处理,现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二者都认为,人类被动地接受了刺激,并因过去的影响产生行为,本质上与动物或机器没有区别。二者持有的都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人是这个世界的被动接受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二者的研究点都在于已产生的问题,那幺对象一定就不是正常大众,所以获得的结果也不是面向正常大众的。
人本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人为中心的。它自称反对非人化的行为主义与研究非正常人的精神分析。主张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为研究对象的视角,关心人的本性、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但在我们看来,人本主义的研究方向还是有所偏颇,因为健康人或成功人士也只是人的一部分。并且现在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大多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比较模糊或不够準确。我们认为大多数所保持的心理状态应该叫作正常而非一定是健康,而成功人士的心理状况也不能作为健康的代表。而且人本主义似乎缺乏足够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有些过于盲目乐观了。我们说“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如果只基于现有的情况,就大喊“把握现在,胜利就在眼前”的口号,并不是那幺合理。
所以,心理学的三大流派,我们在这里都只通过我们管道心理学的方式做了一点简要的解读。它们都是特点鲜明且被大量验证的。我们对这些理论所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合理整合,保持尊重。
而我们对自己的理论也是持有客观的态度的。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一切,都基于我们现在的认知。而不论怎样,我们的眼界都有着局限性。现有的社会情况与理论背景,以及我们所持有和使用的思维方式都在制约着我们。所以现在我们所做的理论,只是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做出的解释,我们的理论随时都会有所改进。如果某一天我在这里所讨论的所有理论都有了足以说服我自己的反对意见,我随时都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然,如果理论只是一时的认知,那我们就无从谈错误与否。
我们下面所谈及的理论,只是现在的。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小时,明天可能都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我接受任何其他人的不同而合理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会同意和採纳。任何一个学问大家,其理论必定有其正确而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会完全否定任何一个曾经立足过的理论。那都是人类的宝贵经验的体现和留传。
其他理论与疗法
情绪ABC理论—埃利斯—诱发事件与产生的行为是关于所持信念的函式。
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BC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疗法,它本质上可以认为是S-O-R理论的延伸,将O——生理与心理,具体到一个或一系列信念上。并通过合理处理存在于刺激与行为事件之间的信念而解决问题。它一般只适用于非疾病状态的谘询中。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是以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式。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是由韦特海默于德国创立的。该理论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代表性的理论包括:
同型论:物理、生理、心理现象,都是不能由人为划分开来的完形,是一个有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进一步来说,物理、生理、心理现象都是完形的,也就有着相对等的关係。从而假定脑内物理现象的秩序与心理现象的秩序之间具有同形的关係。举例来说,人的空间知觉还是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这种解决心物关係和心身关係的理论就是同型论。
完形组织知觉法则:人和动物都有一种趋向完形的知觉过程——个体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经验,把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这其实就是对于“完形”概念的一种延伸。具体的例子如:似动现象——两个静止的光斑,在一定时间间距内相继呈现,就会得到一个光斑运动到另一个的位置的现象;一个缺了一小部分的圆形或正方形,会被知觉成一个完整图形;两个完全颜色大小相同的圆,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个体知觉到的却是颜色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圆等等。这一法则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知觉过程的一个模板,同时也是我们管道心理学所说的润饰作用的过程——将残缺的信息通过经验,补充为已知某事物或概念,以便于对所知觉的事物进行理解;或将心理内部的信息输出为外在行为。
还有一些有关学习的理论,例如顿悟和学习迁移,都是一种将学习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的概念。学习不是简单堆砌或者消极尝试错误过程,学习可以通过现有的材料“猛然醒悟”其中的联繫,或“触类旁通”类似的关係。不需零敲碎打,分层解理。
而在治疗上,格式塔心理学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分利用了其完形的概念。通过对此时此地的自我进行觉察与体会,进而修养身心,自我治疗。治疗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
重要的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主要着作有《梦的解析》《癔症研究》《超越快乐原则》等。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模型,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还有泛性论相关的伊谛普斯情结和人类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开拓的心理学的视野,开闢了潜意识的心理研究领域,为心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方向的发展。但由于其过度强调性在生理与心理上的作用,故而被套上“泛性论”的外套。同时,由于其潜意识相关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的黑暗面,并表达或推演出一个悲观结局的人类宿命,而被很多人所诟病。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主要着作《分析心理学》《心理类型》等。他创立了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其集体无意识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其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的内容。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社会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荣格曾与弗洛伊德长期合作,但最终分道扬镳。他并不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者”,但却通过自己的方式,在梦和潜意识领域卓越工作,将精神分析发扬光大。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霍妮提出了理想化自我和病态自负等概念,强调社会与外界对个体的影响,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反对弗洛伊德,幼年时期的经验决定人生走向的观点。她认为人类的精神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是造成焦虑的焦点。通过长期外力的不合理影响下,最终导致了精神疾病。性相关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心理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