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稟父书
稟父书是方声洞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父亲的绝笔信。信中方声洞是在嘱咐身后事,也是在向父亲说明自己因何要勇赴死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稟父书
- 出处:《稟父书》
- 作者:方声洞
- 作者故乡:福建闽侯
方声洞《稟父书》
原文
父亲大人膝下,跪稟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稟,此稟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稟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 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 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稟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 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 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 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 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钧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稟于广州。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译文
父亲大人膝下,跪稟者:这是儿子最后亲笔稟告给您的,这封信真的能到家的话,那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我死不足惜,只不过这次所做的事情,未曾稟告给您,确实是大过错,所以临死的时候特地把那些就死的原因,向您陈述一下。私下以为满洲入关以来,欺凌虐待我们汉人。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到了现在,外国入侵的祸患逼近,被人瓜分的祸患,已经就在眼前,满洲政府还不愿意真心改良政治,用来图取国家的强盛:只是用预备立宪的空名,炫耀迷惑国内外人士的视听,一定要把汉人的土地断送给外国人,然后才大快其心。因此一日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一天就不能免除危亡。所以要保全国土,一定从驱逐满清政府开始,这本来就是人人所共知的。我立下这样的志向已经很久了,只因为时机未到,所以隐忍未发,从前和海内外的许多同志共谋起义,来推翻满清政府,拯救国家。祖国的存亡,在此一举。事情失败的话也不免于灭亡,四万万人都会死去,不只是我一个人。如果事情成功四万万人就会生存下去,我虽死犹荣,只因为您特别喜欢我,所以临死的时候不敢不向您稟报,只是希望您以国事为重,不要因为儿子的死伤心,那幺我就感到很荣幸了。男人生在世界上,不能建功立业使祖国强大起来,让同胞享受幸福,也是最大的乐事了。况且为国家而死。也是义所应当的。我现在已经二十六岁了,对于家庭应该有应尽的责任,只因为国家不能够保全,那幺身家也不能保全,就是替身家考虑,也不能不在死中求生,我今天竭尽全力驱逐满清,尽力于国家的责任,也就是所说的保家卫国。将来革命成功,我家里的人都是中华新国民,子孙万代也可以长久保证没有忧虑,那幺我虽然死了也会在地下瞑目了,只是从今以后,一切家事都不能替您分忧,很抱歉。所幸还有涛兄以及许多孙子在,或许我能够在地下稍微安心了。只是请求您收到这封信后,一定不要过于伤心,有碍于您的身体,那幺我的罪就更大了。希望您能谅解。在这里附上给您的儿媳颖的一封信,等到她到汉口时当面交给她。并且请求得到信时就派人去日本接她回国。因为她一个人在日本,无人照料,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如果能够早点回国,来尽儿媳妇的责任,或许能够减轻儿子的不孝之罪。临死之时不能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只是祝福您善于保养身体,使我在地下得到安慰。您的孙子旭将来长大,希望您好好引导他的爱国精神,将来好为国报仇。临写信的时候禁不住极力祈祷。
作者简介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闽侯人。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逢人痛论国事,力主须倾覆满清政府。1911年4月,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革命党人猛攻入广东督署。转战途中,方声洞见相逢的巡防营无臂号,即举枪相向,首发击毙其党人哨官温带雄。激战中,方声洞亦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重点字解释
此稟果到家 果真,当真
第此次之事 但,只是
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 赴死
窃自满洲入关以来 私下、私自
迄于今日 至,到
以图强盛 谋划
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 离开,此为“推翻”
此固人人所共知也 本来
儿蓄此志已久 立下
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 近来
以扑满政府 击
儿虽死亦乐也 虽然
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 只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如此,这样
儿刻已廿有六岁矣 二十。通“又”。
只以国家不能保 保全
即以身家计 考虑
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 忧虑,忧患
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 或许
俟其到汉时面交 等待,等到
惟祈大人善保玉体 祈求、请求
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 很好
临书不胜企祷之至尽。 盼望
外患逼迫 逼近
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 用来……的方法
一词多义
1、特
(1)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 特地,特意
(2)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 仅,只
2、始
(1)然后始大快于其心 才
(2)必自驱满人始 开始,开端
3、以
(1)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 凭藉
(2)即以身家计 从
(3)只以时机未至 因为
(4)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 目的连词
4、临
(1)故临死不敢不为稟告 接近,将近
(2)临书不胜企祷之至 面对
5、幸
(1)幸有涛兄及诸孙在 幸亏,幸而
(2)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喜悦,高兴
(3)幸谅之 期望,希冀
词类活用
1、炫惑内外之观听使动,使…迷惑
2、故欲保存全国土地使动,使…保全
3、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使动,使…减轻
4、勿伤儿之死为动,为…伤心
成语积累
1、无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2、无所不为:没有什幺不乾的,指什幺坏事都乾。
林觉民《稟父书》
原文
不孝儿觉民叩稟: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