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是2007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兰英、刘娜。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 作者:张兰英、刘娜
  • ISBN:9787302156192
  • 定价:39.8元
  • 出版时间:2007-9-6
  • 装帧:平装

图书信息

作者:张兰英、刘娜 图书详细信息:
ISBN:9787302156192
定价:39.8元
印次:2-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07-9-6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全书共16章,系统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基本特徵、研究内容等问题,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途径,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好氧与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原理、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有机固体废物、污染大气微生物处理技术,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絮凝剂和微生物吸附剂,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技术,环保酶製剂、PCR技术、DNA晶片技术、生物感测器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生物等专业的教材,并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图书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也使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量显着增多,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而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係。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现象,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採取了不公正、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已关係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
面对如此严峻的威胁与挑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在确保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国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在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疾病预防方面逐年增加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环境质量已有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需要更科学地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关係,研究生物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包括合适生物物种、适宜方法或手段的选用以及过程、装备的设计,并通过一定的条件去改造被污染的环境。因此,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有关环境微生物技术原理的课程,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并把有关内容进行了修编,新编后的教材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全书共分16章,第1章绪论部分系统阐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基本特徵、研究内容等问题;第2章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转化原理;第3章论述了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第4章阐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第5章论述了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原理、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第6章论述了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原理、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第7章介绍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第8章介绍了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第9章系统介绍了污染大气(有机废气、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第10章介绍了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第11章介绍了环保酶製剂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第12章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和微生物吸附剂;第13章阐述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技术;第14章介绍了PCR技术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第15章介绍生物感测器原理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 第16章介绍了DNA晶片技术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每章后附有习题。
本书由吉林大学张兰英教授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张兰英(第1、3、4章),王显胜(第7章),刘娜(第2、9、10章),高松(第15章),刘鹏、杨雪梅(第5、6章),张玉玲、马会强(第8章、11章),赵喆(第12章),任何军(第13章),刘睿(第14章),孙立波(第16章)。全书由张兰英统稿。
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最新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多年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完成的。可供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技术概论1
1.1.1 生物技术的定义1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2
1.1.3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3
1.2 环境生物技术3
1.2.1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徵和研究内容3
第2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6
2.1 生物氧化的方式与代谢的基本过程6
2.1.1 生物氧化的方式6
2.1.2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7
2.2 自然界中生物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与产能8
2.2.1 蛋白质的降解9
2.2.2 脂质物质的转化12
2.2.3 多糖类的转化13
2.3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动力学21
2.3.1 幂指数定律22
2.3.2 双曲线定律23
2.4 共代谢的原理24
2.4.1 共代谢基质与共代谢微生物24
2.4.2 共代谢的原理25
2.4.3 共代谢研究的套用前景27
2.5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与激活作用27
2.5.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作用27
2.5.2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31
习题38
第3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39
3.1 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39
3.1.1 脂肪烃的生物降解39
3.1.2 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44
3.2 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57
3.2.1 卤代烃的生物降解57
3.2.2 含氮芳香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72
3.2.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78
3.2.4 含氧的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80
3.2.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82
3.3 有机金属的生物降解85
3.3.1 假单胞菌K62对汞化物的还原作用85
3.3.2 有机汞分解反应的机制86
3.3.3 其他抗汞微生物的作用86
3.3.4 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套用87
习题87
第4章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88
4.1 细胞固定化技术88
4.1.1 细胞固定化方法88
4.1.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92
4.1.3 细胞固定化的影响因素98
4.1.4 固定化细胞的性能评价100
4.1.5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套用101
4.2 固定化生物膜技术102
4.2.1 生物膜固定化方法102
4.2.2 生物膜形成机理104
4.2.3 生物膜的生物相106
4.2.4 生物膜的除污机理107
4.2.5 生物膜的性能评价108
4.2.6 生物膜技术的套用111
习题112
第5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113
5.1 好氧活性污泥的生物相113
5.1.1 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114
5.1.2 活性污泥的性质117
5.2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净化反应原理117
5.2.1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形成117
5.2.2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原理118
5.2.3 活性污泥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120
5.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121
5.3.1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础概念122
5.3.2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本方程式123
5.3.3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式的套用123
5.3.4 动力学係数的测定125
5.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26
5.4.1 营养物质126
5.4.2 溶解氧127
5.4.3 pH值127
5.4.4 温度128
5.4.5 有毒物质(抑制物质)128
5.4.6 有机负荷率129
5.5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对策129
5.5.1 污泥膨胀的原因129
5.5.2 污泥膨胀的一般解决办法131
习题133
第6章 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134
6.1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134
6.1.1 产酸菌(非产甲烷菌)134
6.1.2 产甲烷菌135
6.1.3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係139
6.2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净化反应原理140
6.2.1 水解阶段140
6.2.2 发酵(或酸化)阶段141
6.2.3 产乙酸阶段142
6.2.4 产甲烷阶段144
6.2.5 缺氧条件下的其他生物降解作用145
6.3 厌氧处理废水的动力学146
6.3.1 水解阶段不溶性底物的转化速率147
6.3.2 溶解性底物的转化速率与细胞产率147
6.4 厌氧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148
6.4.1 温度148
6.4.2 pH值150
6.4.3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152
6.4.4 有毒物质153
6.4.5 氧化还原电位153
6.5 固定化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153
6.5.1 污泥颗粒化的定义153
6.5.2 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基本组成154
6.5.3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155
6.5.4 颗粒污泥的结构156
6.5.5 污泥颗粒化过程157
6.5.6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159
6.5.7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161
习题161
第7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62
7.1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性162
7.1.1 水体中氮的危害162
7.1.2 水体中磷的危害163
7.2 废水生物脱氮164
7.2.1 废水生物脱氮方法164
7.2.2 生物脱氮原理166
7.3 废水生物除磷172
7.3.1 废水生物除磷方法172
7.3.2 生物除磷原理174
7.3.3 生物除磷动力学175
7.3.4 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177
习题178
第8章 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79
8.1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179
8.1.1 堆肥原料179
8.1.2 堆肥中的微生物180
8.1.3 堆肥化过程182
8.1.4 堆肥腐熟的评价方法--腐熟度183
8.1.5 好氧堆肥化原理184
8.1.6 好氧堆肥化过程动力学原理184
8.1.7 好氧堆肥化工艺及过程参数控制187
8.2 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转化沼气195
8.2.1 沼气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195
8.2.2 甲烷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196
8.2.3 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原理197
8.2.4 沼气发酵装置198
8.2.5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198
8.2.6 沼气发酵的套用199
8.3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酒精200
8.3.1 酒精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00
8.3.2 酒精发酵的生化过程201
8.3.3 酒精发酵的原理201
8.4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单细胞蛋白204
8.4.1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和微生物204
8.4.2 生产单细胞蛋白方法205
8.4.3 单细胞蛋白的套用206
习题208
第9章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210
9.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10
9.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18
9.2.1 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218
9.2.2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223
9.2.3 氮氧化物的生物处理223
习题224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225
10.1 原位生物修复基础225
10.1.1 现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225
10.1.2 设计和实施生物修复工艺及工艺评价226
10.1.3 原位生物修复微生物及製剂226
10.1.4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229
10.1.5 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物料平衡计算230
10.1.6 可修复性试验方法231
10.2 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233
10.2.1 地下水自然生物修复233
10.2.2 强化自然生物修复技术234
10.2.3 强化人工生物修复241
10.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3
10.3.1 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4
10.3.2 非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5
10.3.3 生物反应器修复工艺257
10.3.4 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趋势与展望258
10.4 污染河流和湖泊的生物修复260
10.4.1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260
10.4.2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264
10.5 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266
10.5.1 海洋石油污染的修复266
10.5.2 海洋赤潮污染的修复269
10.5.3 海洋农药污染的修复270
习题270
第11章 酶製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271
11.1 酶製剂的提取与分离纯化271
11.1.1 酶的原料选择271
11.1.2 酶生物原料的预处理272
11.1.3 酶的分离纯化274
11.2 酶的作用原理275
11.2.1 酶的催化特性275
11.2.2 酶催化原理276
11.3 单、双加氧酶278
11.3.1 单加氧酶278
11.3.2 双加氧酶284
11.3.3 共代谢相关的酶285
11.4 木素过氧化物酶287
11.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方法288
11.4.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292
11.4.3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296
11.4.4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套用296
11.5 漆酶297
11.5.1 漆酶的产生方法297
11.5.2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298
11.5.3 漆酶结构和性质299
11.5.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299
11.5.5 漆酶在工业中的套用300
习题301
第12章 微生物净水剂302
12.1 微生物絮凝剂302
12.1.1 微生物絮凝剂的製备302
12.1.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影响因素306
12.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307
12.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套用311
12.2 微生物吸附剂313
12.2.1 微生物吸附剂的製备313
12.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317
12.2.3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效果影响因素321
12.2.4 微生物吸附剂的套用323
习题324
第13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25
13.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326
1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326
13.1.2 载体的选择329
13.1.3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35
13.1.4 重组体的筛选337
1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40
13.2.1 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341
13.2.2 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341
13.2.3 构建降解菌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342
13.2.4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无机磷的去除344
13.3 基因工程菌的套用345
13.3.1 最佳化污染物的降解途径345
13.3.2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348
13.3.3 增强细菌的环境适应性349
习题351
第14章 PCR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352
14.1 PCR技术简介352
14.2 PCR的反应原理353
14.2.1 PCR技术的原理353
14.2.2 PCR的反应动力学353
14.3 PCR的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354
14.3.1 引物设计354
14.3.2 DNA聚合酶357
14.4 PCR技术的发展360
14.4.1 PCR技术的改进360
14.4.2 多重PCR的套用361
14.5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套用363
14.5.1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套用的方法363
14.5.2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套用364
习题365
第15章 生物感测器366
15.1 生物感测器的分类366
15.2 酶感测器367
15.2.1 酶感测器的工作原理367
15.2.2 酶感测器的分类367
15.3 微生物感测器371
15.3.1 工作原理与分类372
15.3.2 电化学微生物感测器373
15.4 细胞感测器379
15.4.1 细胞感测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79
15.4.2 细胞器感测器381
15.5 生物感测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1 生物感测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2 生物感测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3
15.5.3 生物感测器在其他环境监测方面的套用383
习题384
第16章 基因晶片技术及其套用385
16.1 DNA晶片技术385
16.1.1 基因晶片的概念385
16.1.2 基因晶片的特点385
16.1.3 基因晶片的类型386
16.2 DNA晶片的构建386
16.2.1 原位光蚀刻合成法387
16.2.2 点样法387
16.2.3 化学喷射法389
16.2.4 电子晶片法390
16.2.5 三维晶片法390
16.2.6 流过式晶片法390
16.3 DNA晶片的作用原理与性能390
16.3.1 作用原理390
16.3.2 DNA晶片的性能391
16.4 生物晶片的杂交与信号检测系统391
16.4.1 生物晶片的杂交391
16.4.2 DNA晶片检测原理392
16.4.3 萤光标记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392
16.5 基因晶片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394
16.6 基因晶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95
习题396
参考文献397
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技术概论1
1.1.1 生物技术的定义1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2
1.1.3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3
1.2 环境生物技术3
1.2.1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徵和研究内容3
第2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6
2.1 生物氧化的方式与代谢的基本过程6
2.1.1 生物氧化的方式6
2.1.2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7
2.2 自然界中生物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与产能8
2.2.1 蛋白质的降解9
2.2.2 脂质物质的转化12
2.2.3 多糖类的转化13
2.3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动力学21
2.3.1 幂指数定律22
2.3.2 双曲线定律23
2.4 共代谢的原理24
2.4.1 共代谢基质与共代谢微生物24
2.4.2 共代谢的原理25
2.4.3 共代谢研究的套用前景27
2.5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与激活作用27
2.5.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作用27
2.5.2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31
习题38
第3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39
3.1 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39
3.1.1 脂肪烃的生物降解39
3.1.2 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44
3.2 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57
3.2.1 卤代烃的生物降解57
3.2.2 含氮芳香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72
3.2.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78
3.2.4 含氧的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80
3.2.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82
3.3 有机金属的生物降解85
3.3.1 假单胞菌K62对汞化物的还原作用85
3.3.2 有机汞分解反应的机制86
3.3.3 其他抗汞微生物的作用86
3.3.4 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套用87
习题87
第4章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88
4.1 细胞固定化技术88
4.1.1 细胞固定化方法88
4.1.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92
4.1.3 细胞固定化的影响因素98
4.1.4 固定化细胞的性能评价100
4.1.5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套用101
4.2 固定化生物膜技术102
4.2.1 生物膜固定化方法102
4.2.2 生物膜形成机理104
4.2.3 生物膜的生物相106
4.2.4 生物膜的除污机理107
4.2.5 生物膜的性能评价108
4.2.6 生物膜技术的套用111
习题112
第5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113
5.1 好氧活性污泥的生物相113
5.1.1 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114
5.1.2 活性污泥的性质117
5.2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净化反应原理117
5.2.1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形成117
5.2.2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原理118
5.2.3 活性污泥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120
5.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121
5.3.1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础概念122
5.3.2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本方程式123
5.3.3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式的套用123
5.3.4 动力学係数的测定125
5.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26
5.4.1 营养物质126
5.4.2 溶解氧127
5.4.3 pH值127
5.4.4 温度128
5.4.5 有毒物质(抑制物质)128
5.4.6 有机负荷率129
5.5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对策129
5.5.1 污泥膨胀的原因129
5.5.2 污泥膨胀的一般解决办法131
习题133
第6章 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134
6.1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134
6.1.1 产酸菌(非产甲烷菌)134
6.1.2 产甲烷菌135
6.1.3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係139
6.2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净化反应原理140
6.2.1 水解阶段140
6.2.2 发酵(或酸化)阶段141
6.2.3 产乙酸阶段142
6.2.4 产甲烷阶段144
6.2.5 缺氧条件下的其他生物降解作用145
6.3 厌氧处理废水的动力学146
6.3.1 水解阶段不溶性底物的转化速率147
6.3.2 溶解性底物的转化速率与细胞产率147
6.4 厌氧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148
6.4.1 温度148
6.4.2 pH值150
6.4.3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152
6.4.4 有毒物质153
6.4.5 氧化还原电位153
6.5 固定化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153
6.5.1 污泥颗粒化的定义153
6.5.2 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基本组成154
6.5.3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155
6.5.4 颗粒污泥的结构156
6.5.5 污泥颗粒化过程157
6.5.6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159
6.5.7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161
习题161
第7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62
7.1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性162
7.1.1 水体中氮的危害162
7.1.2 水体中磷的危害163
7.2 废水生物脱氮164
7.2.1 废水生物脱氮方法164
7.2.2 生物脱氮原理166
7.3 废水生物除磷172
7.3.1 废水生物除磷方法172
7.3.2 生物除磷原理174
7.3.3 生物除磷动力学175
7.3.4 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177
习题178
第8章 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79
8.1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179
8.1.1 堆肥原料179
8.1.2 堆肥中的微生物180
8.1.3 堆肥化过程182
8.1.4 堆肥腐熟的评价方法--腐熟度183
8.1.5 好氧堆肥化原理184
8.1.6 好氧堆肥化过程动力学原理184
8.1.7 好氧堆肥化工艺及过程参数控制187
8.2 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转化沼气195
8.2.1 沼气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195
8.2.2 甲烷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196
8.2.3 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原理197
8.2.4 沼气发酵装置198
8.2.5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198
8.2.6 沼气发酵的套用199
8.3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酒精200
8.3.1 酒精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00
8.3.2 酒精发酵的生化过程201
8.3.3 酒精发酵的原理201
8.4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单细胞蛋白204
8.4.1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和微生物204
8.4.2 生产单细胞蛋白方法205
8.4.3 单细胞蛋白的套用206
习题208
第9章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210
9.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10
9.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18
9.2.1 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218
9.2.2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223
9.2.3 氮氧化物的生物处理223
习题224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225
10.1 原位生物修复基础225
10.1.1 现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225
10.1.2 设计和实施生物修复工艺及工艺评价226
10.1.3 原位生物修复微生物及製剂226
10.1.4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229
10.1.5 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物料平衡计算230
10.1.6 可修复性试验方法231
10.2 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233
10.2.1 地下水自然生物修复233
10.2.2 强化自然生物修复技术234
10.2.3 强化人工生物修复241
10.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3
10.3.1 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4
10.3.2 非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5
10.3.3 生物反应器修复工艺257
10.3.4 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趋势与展望258
10.4 污染河流和湖泊的生物修复260
10.4.1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260
10.4.2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264
10.5 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266
10.5.1 海洋石油污染的修复266
10.5.2 海洋赤潮污染的修复269
10.5.3 海洋农药污染的修复270
习题270
第11章 酶製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271
11.1 酶製剂的提取与分离纯化271
11.1.1 酶的原料选择271
11.1.2 酶生物原料的预处理272
11.1.3 酶的分离纯化274
11.2 酶的作用原理275
11.2.1 酶的催化特性275
11.2.2 酶催化原理276
11.3 单、双加氧酶278
11.3.1 单加氧酶278
11.3.2 双加氧酶284
11.3.3 共代谢相关的酶285
11.4 木素过氧化物酶287
11.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方法288
11.4.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292
11.4.3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296
11.4.4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套用296
11.5 漆酶297
11.5.1 漆酶的产生方法297
11.5.2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298
11.5.3 漆酶结构和性质299
11.5.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299
11.5.5 漆酶在工业中的套用300
习题301
第12章 微生物净水剂302
12.1 微生物絮凝剂302
12.1.1 微生物絮凝剂的製备302
12.1.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影响因素306
12.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307
12.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套用311
12.2 微生物吸附剂313
12.2.1 微生物吸附剂的製备313
12.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317
12.2.3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效果影响因素321
12.2.4 微生物吸附剂的套用323
习题324
第13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25
13.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326
1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326
13.1.2 载体的选择329
13.1.3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35
13.1.4 重组体的筛选337
1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40
13.2.1 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341
13.2.2 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341
13.2.3 构建降解菌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342
13.2.4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无机磷的去除344
13.3 基因工程菌的套用345
13.3.1 最佳化污染物的降解途径345
13.3.2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348
13.3.3 增强细菌的环境适应性349
习题351
第14章 PCR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352
14.1 PCR技术简介352
14.2 PCR的反应原理353
14.2.1 PCR技术的原理353
14.2.2 PCR的反应动力学353
14.3 PCR的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354
14.3.1 引物设计354
14.3.2 DNA聚合酶357
14.4 PCR技术的发展360
14.4.1 PCR技术的改进360
14.4.2 多重PCR的套用361
14.5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套用363
14.5.1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套用的方法363
14.5.2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套用364
习题365
第15章 生物感测器366
15.1 生物感测器的分类366
15.2 酶感测器367
15.2.1 酶感测器的工作原理367
15.2.2 酶感测器的分类367
15.3 微生物感测器371
15.3.1 工作原理与分类372
15.3.2 电化学微生物感测器373
15.4 细胞感测器379
15.4.1 细胞感测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79
15.4.2 细胞器感测器381
15.5 生物感测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1 生物感测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2 生物感测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3
15.5.3 生物感测器在其他环境监测方面的套用383
习题384
第16章 基因晶片技术及其套用385
16.1 DNA晶片技术385
16.1.1 基因晶片的概念385
16.1.2 基因晶片的特点385
16.1.3 基因晶片的类型386
16.2 DNA晶片的构建386
16.2.1 原位光蚀刻合成法387
16.2.2 点样法387
16.2.3 化学喷射法389
16.2.4 电子晶片法390
16.2.5 三维晶片法390
16.2.6 流过式晶片法390
16.3 DNA晶片的作用原理与性能390
16.3.1 作用原理390
16.3.2 DNA晶片的性能391
16.4 生物晶片的杂交与信号检测系统391
16.4.1 生物晶片的杂交391
16.4.2 DNA晶片检测原理392
16.4.3 萤光标记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392
16.5 基因晶片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394
16.6 基因晶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95
习题396
参考文献397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技术概论1
1.1.1 生物技术的定义1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2
1.1.3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3
1.2 环境生物技术3
1.2.1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徵和研究内容3
第2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6
2.1 生物氧化的方式与代谢的基本过程6
2.1.1 生物氧化的方式6
2.1.2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7
2.2 自然界中生物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与产能8
2.2.1 蛋白质的降解9
2.2.2 脂质物质的转化12
2.2.3 多糖类的转化13
2.3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动力学21
2.3.1 幂指数定律22
2.3.2 双曲线定律23
2.4 共代谢的原理24
2.4.1 共代谢基质与共代谢微生物24
2.4.2 共代谢的原理25
2.4.3 共代谢研究的套用前景27
2.5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与激活作用27
2.5.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作用27
2.5.2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31
习题38
第3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39
3.1 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39
3.1.1 脂肪烃的生物降解39
3.1.2 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44
3.2 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57
3.2.1 卤代烃的生物降解57
3.2.2 含氮芳香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72
3.2.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78
3.2.4 含氧的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80
3.2.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82
3.3 有机金属的生物降解85
3.3.1 假单胞菌K62对汞化物的还原作用85
3.3.2 有机汞分解反应的机制86
3.3.3 其他抗汞微生物的作用86
3.3.4 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套用87
习题87
第4章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88
4.1 细胞固定化技术88
4.1.1 细胞固定化方法88
4.1.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92
4.1.3 细胞固定化的影响因素98
4.1.4 固定化细胞的性能评价100
4.1.5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套用101
4.2 固定化生物膜技术102
4.2.1 生物膜固定化方法102
4.2.2 生物膜形成机理104
4.2.3 生物膜的生物相106
4.2.4 生物膜的除污机理107
4.2.5 生物膜的性能评价108
4.2.6 生物膜技术的套用111
习题112
第5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113
5.1 好氧活性污泥的生物相113
5.1.1 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114
5.1.2 活性污泥的性质117
5.2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净化反应原理117
5.2.1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形成117
5.2.2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原理118
5.2.3 活性污泥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120
5.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121
5.3.1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础概念122
5.3.2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本方程式123
5.3.3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式的套用123
5.3.4 动力学係数的测定125
5.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26
5.4.1 营养物质126
5.4.2 溶解氧127
5.4.3 pH值127
5.4.4 温度128
5.4.5 有毒物质(抑制物质)128
5.4.6 有机负荷率129
5.5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对策129
5.5.1 污泥膨胀的原因129
5.5.2 污泥膨胀的一般解决办法131
习题133
第6章 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134
6.1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134
6.1.1 产酸菌(非产甲烷菌)134
6.1.2 产甲烷菌135
6.1.3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係139
6.2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净化反应原理140
6.2.1 水解阶段140
6.2.2 发酵(或酸化)阶段141
6.2.3 产乙酸阶段142
6.2.4 产甲烷阶段144
6.2.5 缺氧条件下的其他生物降解作用145
6.3 厌氧处理废水的动力学146
6.3.1 水解阶段不溶性底物的转化速率147
6.3.2 溶解性底物的转化速率与细胞产率147
6.4 厌氧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148
6.4.1 温度148
6.4.2 pH值150
6.4.3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152
6.4.4 有毒物质153
6.4.5 氧化还原电位153
6.5 固定化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153
6.5.1 污泥颗粒化的定义153
6.5.2 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基本组成154
6.5.3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155
6.5.4 颗粒污泥的结构156
6.5.5 污泥颗粒化过程157
6.5.6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159
6.5.7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161
习题161
第7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62
7.1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性162
7.1.1 水体中氮的危害162
7.1.2 水体中磷的危害163
7.2 废水生物脱氮164
7.2.1 废水生物脱氮方法164
7.2.2 生物脱氮原理166
7.3 废水生物除磷172
7.3.1 废水生物除磷方法172
7.3.2 生物除磷原理174
7.3.3 生物除磷动力学175
7.3.4 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177
习题178
第8章 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79
8.1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179
8.1.1 堆肥原料179
8.1.2 堆肥中的微生物180
8.1.3 堆肥化过程182
8.1.4 堆肥腐熟的评价方法--腐熟度183
8.1.5 好氧堆肥化原理184
8.1.6 好氧堆肥化过程动力学原理184
8.1.7 好氧堆肥化工艺及过程参数控制187
8.2 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转化沼气195
8.2.1 沼气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195
8.2.2 甲烷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196
8.2.3 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原理197
8.2.4 沼气发酵装置198
8.2.5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198
8.2.6 沼气发酵的套用199
8.3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酒精200
8.3.1 酒精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00
8.3.2 酒精发酵的生化过程201
8.3.3 酒精发酵的原理201
8.4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单细胞蛋白204
8.4.1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和微生物204
8.4.2 生产单细胞蛋白方法205
8.4.3 单细胞蛋白的套用206
习题208
第9章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210
9.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10
9.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18
9.2.1 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218
9.2.2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223
9.2.3 氮氧化物的生物处理223
习题224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225
10.1 原位生物修复基础225
10.1.1 现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225
10.1.2 设计和实施生物修复工艺及工艺评价226
10.1.3 原位生物修复微生物及製剂226
10.1.4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229
10.1.5 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物料平衡计算230
10.1.6 可修复性试验方法231
10.2 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233
10.2.1 地下水自然生物修复233
10.2.2 强化自然生物修复技术234
10.2.3 强化人工生物修复241
10.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3
10.3.1 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4
10.3.2 非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5
10.3.3 生物反应器修复工艺257
10.3.4 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趋势与展望258
10.4 污染河流和湖泊的生物修复260
10.4.1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260
10.4.2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264
10.5 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266
10.5.1 海洋石油污染的修复266
10.5.2 海洋赤潮污染的修复269
10.5.3 海洋农药污染的修复270
习题270
第11章 酶製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271
11.1 酶製剂的提取与分离纯化271
11.1.1 酶的原料选择271
11.1.2 酶生物原料的预处理272
11.1.3 酶的分离纯化274
11.2 酶的作用原理275
11.2.1 酶的催化特性275
11.2.2 酶催化原理276
11.3 单、双加氧酶278
11.3.1 单加氧酶278
11.3.2 双加氧酶284
11.3.3 共代谢相关的酶285
11.4 木素过氧化物酶287
11.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方法288
11.4.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292
11.4.3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296
11.4.4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套用296
11.5 漆酶297
11.5.1 漆酶的产生方法297
11.5.2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298
11.5.3 漆酶结构和性质299
11.5.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299
11.5.5 漆酶在工业中的套用300
习题301
第12章 微生物净水剂302
12.1 微生物絮凝剂302
12.1.1 微生物絮凝剂的製备302
12.1.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影响因素306
12.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307
12.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套用311
12.2 微生物吸附剂313
12.2.1 微生物吸附剂的製备313
12.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317
12.2.3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效果影响因素321
12.2.4 微生物吸附剂的套用323
习题324
第13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25
13.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326
1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326
13.1.2 载体的选择329
13.1.3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35
13.1.4 重组体的筛选337
1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40
13.2.1 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341
13.2.2 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341
13.2.3 构建降解菌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342
13.2.4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无机磷的去除344
13.3 基因工程菌的套用345
13.3.1 最佳化污染物的降解途径345
13.3.2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348
13.3.3 增强细菌的环境适应性349
习题351
第14章 PCR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352
14.1 PCR技术简介352
14.2 PCR的反应原理353
14.2.1 PCR技术的原理353
14.2.2 PCR的反应动力学353
14.3 PCR的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354
14.3.1 引物设计354
14.3.2 DNA聚合酶357
14.4 PCR技术的发展360
14.4.1 PCR技术的改进360
14.4.2 多重PCR的套用361
14.5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套用363
14.5.1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套用的方法363
14.5.2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套用364
习题365
第15章 生物感测器366
15.1 生物感测器的分类366
15.2 酶感测器367
15.2.1 酶感测器的工作原理367
15.2.2 酶感测器的分类367
15.3 微生物感测器371
15.3.1 工作原理与分类372
15.3.2 电化学微生物感测器373
15.4 细胞感测器379
15.4.1 细胞感测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79
15.4.2 细胞器感测器381
15.5 生物感测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1 生物感测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2 生物感测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3
15.5.3 生物感测器在其他环境监测方面的套用383
习题384
第16章 基因晶片技术及其套用385
16.1 DNA晶片技术385
16.1.1 基因晶片的概念385
16.1.2 基因晶片的特点385
16.1.3 基因晶片的类型386
16.2 DNA晶片的构建386
16.2.1 原位光蚀刻合成法387
16.2.2 点样法387
16.2.3 化学喷射法389
16.2.4 电子晶片法390
16.2.5 三维晶片法390
16.2.6 流过式晶片法390
16.3 DNA晶片的作用原理与性能390
16.3.1 作用原理390
16.3.2 DNA晶片的性能391
16.4 生物晶片的杂交与信号检测系统391
16.4.1 生物晶片的杂交391
16.4.2 DNA晶片检测原理392
16.4.3 萤光标记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392
16.5 基因晶片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394
16.6 基因晶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95
习题396
参考文献397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技术概论1
1.1.1 生物技术的定义1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2
1.1.3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3
1.2 环境生物技术3
1.2.1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徵和研究内容3
第2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原理6
2.1 生物氧化的方式与代谢的基本过程6
2.1.1 生物氧化的方式6
2.1.2 有机污染物代谢的基本过程7
2.2 自然界中生物有机物分解的代谢途径与产能8
2.2.1 蛋白质的降解9
2.2.2 脂质物质的转化12
2.2.3 多糖类的转化13
2.3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动力学21
2.3.1 幂指数定律22
2.3.2 双曲线定律23
2.4 共代谢的原理24
2.4.1 共代谢基质与共代谢微生物24
2.4.2 共代谢的原理25
2.4.3 共代谢研究的套用前景27
2.5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与激活作用27
2.5.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毒作用27
2.5.2 微生物的激活作用31
习题38
第3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39
3.1 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39
3.1.1 脂肪烃的生物降解39
3.1.2 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44
3.2 烃类衍生物的生物降解57
3.2.1 卤代烃的生物降解57
3.2.2 含氮芳香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72
3.2.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78
3.2.4 含氧的烃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80
3.2.5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82
3.3 有机金属的生物降解85
3.3.1 假单胞菌K62对汞化物的还原作用85
3.3.2 有机汞分解反应的机制86
3.3.3 其他抗汞微生物的作用86
3.3.4 抗汞细菌在消除汞污染中的套用87
习题87
第4章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88
4.1 细胞固定化技术88
4.1.1 细胞固定化方法88
4.1.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92
4.1.3 细胞固定化的影响因素98
4.1.4 固定化细胞的性能评价100
4.1.5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套用101
4.2 固定化生物膜技术102
4.2.1 生物膜固定化方法102
4.2.2 生物膜形成机理104
4.2.3 生物膜的生物相106
4.2.4 生物膜的除污机理107
4.2.5 生物膜的性能评价108
4.2.6 生物膜技术的套用111
习题112
第5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113
5.1 好氧活性污泥的生物相113
5.1.1 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114
5.1.2 活性污泥的性质117
5.2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净化反应原理117
5.2.1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形成117
5.2.2 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原理118
5.2.3 活性污泥性能及数量的评价指标120
5.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121
5.3.1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础概念122
5.3.2 劳伦斯-麦卡蒂模式的基本方程式123
5.3.3 劳伦斯-麦卡蒂基本方程式的套用123
5.3.4 动力学係数的测定125
5.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26
5.4.1 营养物质126
5.4.2 溶解氧127
5.4.3 pH值127
5.4.4 温度128
5.4.5 有毒物质(抑制物质)128
5.4.6 有机负荷率129
5.5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对策129
5.5.1 污泥膨胀的原因129
5.5.2 污泥膨胀的一般解决办法131
习题133
第6章 厌氧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废水134
6.1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生物相134
6.1.1 产酸菌(非产甲烷菌)134
6.1.2 产甲烷菌135
6.1.3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係139
6.2 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净化反应原理140
6.2.1 水解阶段140
6.2.2 发酵(或酸化)阶段141
6.2.3 产乙酸阶段142
6.2.4 产甲烷阶段144
6.2.5 缺氧条件下的其他生物降解作用145
6.3 厌氧处理废水的动力学146
6.3.1 水解阶段不溶性底物的转化速率147
6.3.2 溶解性底物的转化速率与细胞产率147
6.4 厌氧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148
6.4.1 温度148
6.4.2 pH值150
6.4.3 营养物与微量元素152
6.4.4 有毒物质153
6.4.5 氧化还原电位153
6.5 固定化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153
6.5.1 污泥颗粒化的定义153
6.5.2 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基本组成154
6.5.3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155
6.5.4 颗粒污泥的结构156
6.5.5 污泥颗粒化过程157
6.5.6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159
6.5.7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161
习题161
第7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62
7.1 水体中氮、磷的危害性162
7.1.1 水体中氮的危害162
7.1.2 水体中磷的危害163
7.2 废水生物脱氮164
7.2.1 废水生物脱氮方法164
7.2.2 生物脱氮原理166
7.3 废水生物除磷172
7.3.1 废水生物除磷方法172
7.3.2 生物除磷原理174
7.3.3 生物除磷动力学175
7.3.4 影响生物除磷过程的因素177
习题178
第8章 有机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79
8.1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179
8.1.1 堆肥原料179
8.1.2 堆肥中的微生物180
8.1.3 堆肥化过程182
8.1.4 堆肥腐熟的评价方法--腐熟度183
8.1.5 好氧堆肥化原理184
8.1.6 好氧堆肥化过程动力学原理184
8.1.7 好氧堆肥化工艺及过程参数控制187
8.2 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转化沼气195
8.2.1 沼气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195
8.2.2 甲烷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196
8.2.3 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原理197
8.2.4 沼气发酵装置198
8.2.5 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198
8.2.6 沼气发酵的套用199
8.3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酒精200
8.3.1 酒精发酵的原料和微生物200
8.3.2 酒精发酵的生化过程201
8.3.3 酒精发酵的原理201
8.4 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製备单细胞蛋白204
8.4.1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和微生物204
8.4.2 生产单细胞蛋白方法205
8.4.3 单细胞蛋白的套用206
习题208
第9章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09
9.1.1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原理210
9.1.2 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10
9.2 无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218
9.2.1 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218
9.2.2 硫化氢的生物处理223
9.2.3 氮氧化物的生物处理223
习题224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技术225
10.1 原位生物修复基础225
10.1.1 现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225
10.1.2 设计和实施生物修复工艺及工艺评价226
10.1.3 原位生物修复微生物及製剂226
10.1.4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229
10.1.5 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物料平衡计算230
10.1.6 可修复性试验方法231
10.2 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233
10.2.1 地下水自然生物修复233
10.2.2 强化自然生物修复技术234
10.2.3 强化人工生物修复241
10.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3
10.3.1 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4
10.3.2 非原位生物修复工艺255
10.3.3 生物反应器修复工艺257
10.3.4 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趋势与展望258
10.4 污染河流和湖泊的生物修复260
10.4.1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260
10.4.2 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264
10.5 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266
10.5.1 海洋石油污染的修复266
10.5.2 海洋赤潮污染的修复269
10.5.3 海洋农药污染的修复270
习题270
第11章 酶製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271
11.1 酶製剂的提取与分离纯化271
11.1.1 酶的原料选择271
11.1.2 酶生物原料的预处理272
11.1.3 酶的分离纯化274
11.2 酶的作用原理275
11.2.1 酶的催化特性275
11.2.2 酶催化原理276
11.3 单、双加氧酶278
11.3.1 单加氧酶278
11.3.2 双加氧酶284
11.3.3 共代谢相关的酶285
11.4 木素过氧化物酶287
11.4.1 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方法288
11.4.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292
11.4.3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296
11.4.4 木素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套用296
11.5 漆酶297
11.5.1 漆酶的产生方法297
11.5.2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298
11.5.3 漆酶结构和性质299
11.5.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299
11.5.5 漆酶在工业中的套用300
习题301
第12章 微生物净水剂302
12.1 微生物絮凝剂302
12.1.1 微生物絮凝剂的製备302
12.1.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影响因素306
12.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307
12.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套用311
12.2 微生物吸附剂313
12.2.1 微生物吸附剂的製备313
12.2.2 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317
12.2.3 微生物吸附剂吸附效果影响因素321
12.2.4 微生物吸附剂的套用323
习题324
第13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25
13.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原理326
1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326
13.1.2 载体的选择329
13.1.3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335
13.1.4 重组体的筛选337
1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340
13.2.1 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341
13.2.2 构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341
13.2.3 构建降解菌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342
13.2.4 构建基因工程菌增强无机磷的去除344
13.3 基因工程菌的套用345
13.3.1 最佳化污染物的降解途径345
13.3.2 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348
13.3.3 增强细菌的环境适应性349
习题351
第14章 PCR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套用352
14.1 PCR技术简介352
14.2 PCR的反应原理353
14.2.1 PCR技术的原理353
14.2.2 PCR的反应动力学353
14.3 PCR的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354
14.3.1 引物设计354
14.3.2 DNA聚合酶357
14.4 PCR技术的发展360
14.4.1 PCR技术的改进360
14.4.2 多重PCR的套用361
14.5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套用363
14.5.1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套用的方法363
14.5.2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套用364
习题365
第15章 生物感测器366
15.1 生物感测器的分类366
15.2 酶感测器367
15.2.1 酶感测器的工作原理367
15.2.2 酶感测器的分类367
15.3 微生物感测器371
15.3.1 工作原理与分类372
15.3.2 电化学微生物感测器373
15.4 细胞感测器379
15.4.1 细胞感测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79
15.4.2 细胞器感测器381
15.5 生物感测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1 生物感测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2
15.5.2 生物感测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套用383
15.5.3 生物感测器在其他环境监测方面的套用383
习题384
第16章 基因晶片技术及其套用385
16.1 DNA晶片技术385
16.1.1 基因晶片的概念385
16.1.2 基因晶片的特点385
16.1.3 基因晶片的类型386
16.2 DNA晶片的构建386
16.2.1 原位光蚀刻合成法387
16.2.2 点样法387
16.2.3 化学喷射法389
16.2.4 电子晶片法390
16.2.5 三维晶片法390
16.2.6 流过式晶片法390
16.3 DNA晶片的作用原理与性能390
16.3.1 作用原理390
16.3.2 DNA晶片的性能391
16.4 生物晶片的杂交与信号检测系统391
16.4.1 生物晶片的杂交391
16.4.2 DNA晶片检测原理392
16.4.3 萤光标记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392
16.5 基因晶片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套用394
16.6 基因晶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395
习题396
参考文献397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第2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