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钝爱德华菌
迟钝爱德华氏菌 ,它是由Hoshina (1 96 2a) 首次报导 ,与日本鳗鲡红病 (reddisease)有关。从第一次报导到现在该菌已在许多种鱼类养殖中引发了病害 ,造成了巨大损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迟钝爱德华菌
- 外文名:Edwardsiellatarda
- 属于:属肠桿菌科、爱德华菌属
- 特点:水产养殖中有极大危害的病原菌
简介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Et)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或缓慢爱德华氏菌,属于肠桿菌科的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是爱德华氏菌属细菌家族中较早发现的成员之一,该菌是爱德华氏菌属的模式种,其模式为ATCC15947(DSM 30052),DNA中G+Cmol%为55~58(Tm、Bd)。本菌对人类而言为条件致病菌,渔民、农民及伐木工等为易感人群。
特性
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为革兰氏阴性短桿菌。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桿菌,其特徵为靛基质阳性,可以此与沙门菌属、枸橼酸桿菌和亚利桑那菌进行鉴别。菌落直径0.5 mm~1 mm,圆形,边缘整齐,灰白色,湿润。该菌可在NaCl浓度0g/L~4Og/L的培养基上生长,生长温度12℃~42℃,最适生长温度25℃~37℃,42℃ 以上不生长,PH值範围5.5-9。在血琼脂平板上能在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的β型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SS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H2S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亚硫酸铋琼脂(BSA)培养基上形成灰色、带棕色光晕和金属光泽的菌落。在胰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可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在乳糖胆盐(LB)培养基上也能很好的生长。迟钝爱德华菌的生化特徵是,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不液化明胶;氧化酶阴性、V-P反应阴性,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吲哚、接触酶和MR阳性;不利用柠檬酸盐;发酵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和麦芽糖;D-葡萄糖产气产酸;不利用纤维二糖、棉子糖、L-鼠李糖、蔗糖、蕈糖、D-木糖、蜜二糖、L-阿拉伯糖作为能源;不产生色素;鞭毛周身分布。
危害
近年来迟钝爱德华氏菌不仅是严重危害水产动物的致病菌,已经在二十多种鱼类中引起了病害,如鳗鲡,牙鲆,罗非鱼,中华鳖,鲤鱼等,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迟钝爱德华氏菌也是一种人、鱼共患病原菌,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因此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鱼类迟钝爱德华氏菌是1962年日本细菌学家保科发现的。
致病性
黏附和侵袭
黏附和侵入是病原菌致病过程的起始阶段。目前已知迟缓爱德华菌可以黏附并侵入宿主细胞,这个过程涉及许多蛋白和酶类的参与,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欧阳志明等发现迟缓爱德华菌可以黏附并侵入非巨噬细胞的Hela细胞和Hep-2细胞,诱发膜紊乱。在此过程中,鞭毛可能作为一种黏附素协助细菌黏附到细胞表面,并通过诱发微丝重排而侵入到细胞内部。Oh M J等报导了迟钝爱德华菌和华氏囊病毒(MABV)共同作用于牙鲆,能够引起牙鲆的高致死率,其原因是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华囊病毒共同黏附并侵入宿主细胞。
抗宿主免疫机制
巨噬细胞介导的杀伤是细菌细胞进入宿主体内所遇到的第一道防线。病原菌进入宿主后首先必须克服宿主的防御机制,才能在宿主体记忆体活和繁殖,同时具备在宿主非吞噬细胞和吞噬细胞中存活和複製的能力,才能对宿主进行系统的感染。
分泌毒素
许多病原菌产生使组织坏死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为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在侵入宿主和抵抗宿主防御体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Ullah Arai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中含有两种外毒素,它们可引起兔皮肤红斑和兔浮肿和溃疡性红斑。Chung发现对磷脂酞乙醯胺、磷脂酞胆硷和鞘磷脂有特异活性的外毒素。葛艳等发现迟钝爱德华菌的外毒素能致HEp-2细胞产生病变,变圆,脱落等。
鱼类感染
1962年日本学者保科在鳗鲡中发现了迟钝爱德华菌,这是首次发现在鱼类中感染迟钝爱德华菌。当时将此菌归类到副大肠埃希菌属并取名为鳝死副大肠埃希菌,同时称该病为副大肠埃希菌病(Paracolo病,也译为帕拉克洛病,取意于副大肠埃希菌属)。
检验方法
细菌学检验方法
分离培养
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等组织。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麦康凯琼脂、XLD琼脂等),置28℃或37℃恆温培养18h~24h。培养后,选取相应典型菌落做成纯培养后供鉴定用。
形态特徵检查
形态特徵检查
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菌形态检查,常採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徵予以判定。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是鉴定爱德华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依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进行鉴定。
免疫学检查方法
在迟钝爱德华菌免疫学检验方面,国内吴淑勤等曾报告了套用间接萤光抗体技术对鳗鲡混合感染迟钝爱德华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检验。金晓航等套用抗迟钝爱德华菌的单克隆抗体建立起免疫组织化学的酶染色检验方法,均取得了可行性结果,并且后者还能定位细菌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陈会波等套用FITC标记的兔抗迟钝爱德华菌抗体,对纯培养物及病鱼组织中的迟钝爱德华菌进行了检验,同时进行了可行性、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熊清明等报导了套用Dot-ELISA检验迟钝爱德华菌的研究结果,该方法以迟钝爱德华菌JEL4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为抗原免疫家兔製备了相应抗血清,以此为核心试剂对迟钝爱德华菌做Dot-ELISA检验,取得了可行性结果,同时最佳化了反应条件且构建了检验试剂盒,认为能快速、简便、特异、灵敏地检出致病性的迟钝爱德华菌。
检验程式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24h,形成无色、圆形、湿润、中央呈黑色小点的菌落;l1项理化指标是氧化酶阴性、有动力、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和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赖氨酸脱羧酶阳性,不利用丙二酸盐,产生H2S和吲哚,MR阳性;致病因子检测包括溶血素检查和用Dot-ELISA方法检验ECP,此两项标若其中一项为阳性则可认为被检菌株有致病性。研究者认为,按此程式检验迟钝爱德华菌,不仅仅限于对迟钝爱德华菌的检出,还能鉴别其致病株与非致病株。此程式对检验迟钝爱德华菌是较简便的,但仅能检出典型的迟钝爱德华菌野生型菌株。
血清学分型
目前对迟钝爱德华菌的血清分型尚无统一标準。Park等从日本鳗鲡池塘中分离出445株分离菌,发现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血清群(A、B、C、D)。在这些菌株中以血清群B占优势(占22%~35%)、其次为血清群A(占13%~17%)、然后为血清群C(占4%~13%)、血清群D最少(占2%~4%),其中血清型A主要从肾脏中分离所得,而且致病力最强。现已明确迟钝爱德华菌是存在血清型差异的。陈翠珍从65尾病(死)牙鲆分离鉴定出130株迟钝爱德华菌,用代表菌株(HC010907-1株)作为免疫原,强化免疫家兔製备免疫血清,对该130株迟钝爱德华菌做对应及交叉凝集反应鉴定血清型,初步表明这些不同病例来源的菌株均为同种血清型,表明迟钝爱德华菌可能存在较为广泛的血清同源性,不仅具有一定的血清流行病学意义,且在对鱼类迟钝爱德华菌病的特异免疫诊断与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清学分型
目前对迟钝爱德华菌的血清分型尚无统一标準。Park等从日本鳗鲡池塘中分离出445株分离菌,发现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血清群(A、B、C、D)。在这些菌株中以血清群B占优势(占22%~35%)、其次为血清群A(占13%~17%)、然后为血清群C(占4%~13%)、血清群D最少(占2%~4%),其中血清型A主要从肾脏中分离所得,而且致病力最强。现已明确迟钝爱德华菌是存在血清型差异的。陈翠珍从65尾病(死)牙鲆分离鉴定出130株迟钝爱德华菌,用代表菌株(HC010907-1株)作为免疫原,强化免疫家兔製备免疫血清,对该130株迟钝爱德华菌做对应及交叉凝集反应鉴定血清型,初步表明这些不同病例来源的菌株均为同种血清型,表明迟钝爱德华菌可能存在较为广泛的血清同源性,不仅具有一定的血清流行病学意义,且在对鱼类迟钝爱德华菌病的特异免疫诊断与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
迟钝爱德华桿菌对一般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选用药如氯霉素、氨节西林、哌拉西林、氟喹酮类:SMZ-TMP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均敏感。轻型胃肠炎可不用药而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