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栅栏更新计画

大栅栏更新计画

大栅栏更新计画

大栅栏更新计画于2011年启动,是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西城区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创新实践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于微循环改造的旧城城市有机更新计画;同时成立了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大栅栏跨界中心(英文名:Dashilar Platform),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对接平台,通过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商业家合作,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栅栏更新计画
  • 外文名:Dashilar Project
  • 运营机构:大栅栏跨界中心
  • 启动时间:2011年

基本信息

大栅栏,这个离北京天安门最近、遗存遗蹟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通过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迎来蜕变。
在本地居民心中,曾经的杨梅竹斜街“街道破破烂烂,电线里出外进,私搭乱建严重”。直到4年前,这里成为地区最早开始腾退改造的街巷,不同于一般商业改造,这里採取原住民自愿腾退的原则,目前1700多户居民中,有600多户选择迁出,约1100户留了下来。此后,通过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合作,大栅栏更新计画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店主。如今,以杨梅竹斜街为主的几条胡同里,已入驻艺术工作室、创意店铺等20余家不同业态的商家。
居民王秀仁感叹,国际设计周到2016年已经6年了,它带给了这条街新气象,“我感觉设计的力量让老街焕发了新生机。”

街区有机更新

贾蓉介绍,始于5年前的大栅栏更新计画,意在探索历史文化街区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并通过系列“大栅栏领航员”试点项目,实践历史老街区的活化与复兴。“软性生长首先不是大拆大建的模式,而是星星点点、节点开花的模式;其次不是一个刚性的规划,它是有机更新,不管建筑改造、业态打造,还是本地文化的复兴、跟居民的合作,都是有机的、不断自然生长的状态,这是开放式街区很好的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贾蓉说。
在北京设计周中,先后获得数项国际大奖的2014领航员项目“内盒院”举办了空间分享,年底即将完成二期工程的2015领航员项目“谦虚旅社”则进行观众与杂院空间的隐蔽互动。而“2016大栅栏领航员计画”不仅要探讨院落、胡同、街区里公共空间的设计,还会思考其中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应该怎幺去做,目前已经徵集了一系列方案。
贾蓉说,2016年,大栅栏更新计画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杨梅竹新社群行动计画”,“最重要是打造一个‘森林’,能够让邻里之间形成很和谐的关係,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合作、有产出,这非常重要,人们以往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必须忍受它破旧不堪,现在,新的共生关係让人们有了归属感,提升了幸福感。开放式街区的自信,可能正是来自于此。”
“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阶段,大家都在探讨城市更新、文化复兴和设计介入融合的时候,一个街区到底应该怎样在实施中把这些内容落地,在实践中使之发展,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贾蓉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大栅栏更新计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