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的“城市性”
《电影的“城市性”》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坚守本土情怀,立足中国问题,以跨学科的视角关注了城市与电影互动现象,并从中提出了电影的“城市性”这一前沿问题,尝试全面建构一种新的电影理论。既具有一定思想文化深度,又具备较强实践指导意义。从方法论角度看,该论着提出了电影学研究的新路径,即从“城市性”维度去研究电影。该论着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突破,显示出研究者理论创新的极大勇气。
基本介绍
- 书名:电影的“城市性”
- 作者:张经武
- ISBN:9787520346566
- 类别:戏剧与影视学
- 页数:359
- 定价:99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6-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目录
引论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基础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 主要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影向城生:电影的“城市性”
第一节 电影的“城市胎记”
一 城市发展与艺术发展
二 电影诞生的前提条件
三 初生电影的城市烙印
第二节 电影的“城市性”理论
一 电影的“城市性”:从现象到问题
二 电影的“城市性”:从所指到能指
三 电影的“城市性”:从範畴到意义
第三节 “城影互动”现象与电影的“城市性”
一 关係:表征与属性
二 坐标:电影文化菱形结构
三 视野:巨观、中观与微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因城变: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第一节 被遮蔽的哈尔滨: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与早期电影文化格局
一 电影传入中国的海陆路径与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
二 中国专业影院诞生地之争的文化隐喻
三 哈尔滨早期电影文化及其对上海的影响
第二节 北京与《定军山》:城市文化地理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一 早期电影本土化规律
二 茶园、戏园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三 谭鑫培住所、丰泰照相馆、大观楼与《定军山》
第三节 长春与上海:电影摇篮与电影发祥地的地位沉浮
一 溯源:话语蕴含与影城地位
二 正名:城史与影事
三 博弈:品牌影城的地位沉浮
第四节 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一 城市地理与电影命运
二 城市实力与电影市场
三 城市事件与电影发展
四 电影历史的“城市性”与电影史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中城像:电影作品与银幕城市
第一节 电影作品的“城市光晕”
一 电影作品的“城市性”与“城市光晕”
二 城市因素在电影作品中的“遍在”“显在”与“隐在”
三 电影人的城市意识与银幕城市
第二节 银幕城市修辞: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显在”
一 影名姓城:城市作为片名
二 底色:城市作为背景
三 介入:城市作为场景
四 植入:城市作为广告
五 隐喻:城市作为意象
第三节 银幕空间美学:从现实城市到银幕城市
一 “套娃空间”与“反套娃空间”
二 “第三空间”抑或“第四空间”
三 “乌托邦空间”“敌托邦空间”和“异托邦空间”
四 “框取空间”与“溢出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随影动:电影塑造城市
第一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促动因素
一 联袂起舞:电影的城市性存在与城市
二 图像消费:电影塑造城市的心理驱力
三 增魅传播:电影对于城市的广告效应
第二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三大路径
一 空间塑造:被电影生产的城市物质空间
二 文化塑造:电影文化与市民
三 产业塑造:电影产业与城市
第三节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与模式
一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理论依据
二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
三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常见模式
四 机制与模式探讨的产业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影互动:电影文化产业的实践智慧
第一节 城影互动典範的产业启示
一 经典“影城”的产业特色
二 经典影片与城市旅游的互动逻辑
三 城影互动典範的有益启示
第二节 意义、现状与路径:电影文化遗产保护
一 意义梳理: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二 现状调研: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困境
三 路径探寻: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第三节 双赢发展:城影互动之要旨
一 双赢维度:作品、文化与产业
二 双赢旨归: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 双赢前提:以人为本与良性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与余论
一 城影互动现象的文化逻辑、产业意义及其关係
二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面临的新情况
三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的拓展领域
附录一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会员单位名称及所在城市
附录二 中国现有主要电影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统计表
附录三 哈尔滨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 上海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五 广州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六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一)
附录七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二)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基础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 主要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影向城生:电影的“城市性”
第一节 电影的“城市胎记”
一 城市发展与艺术发展
二 电影诞生的前提条件
三 初生电影的城市烙印
第二节 电影的“城市性”理论
一 电影的“城市性”:从现象到问题
二 电影的“城市性”:从所指到能指
三 电影的“城市性”:从範畴到意义
第三节 “城影互动”现象与电影的“城市性”
一 关係:表征与属性
二 坐标:电影文化菱形结构
三 视野:巨观、中观与微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因城变: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第一节 被遮蔽的哈尔滨: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与早期电影文化格局
一 电影传入中国的海陆路径与中国专业影院之诞生
二 中国专业影院诞生地之争的文化隐喻
三 哈尔滨早期电影文化及其对上海的影响
第二节 北京与《定军山》:城市文化地理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一 早期电影本土化规律
二 茶园、戏园与中国电影之诞生
三 谭鑫培住所、丰泰照相馆、大观楼与《定军山》
第三节 长春与上海:电影摇篮与电影发祥地的地位沉浮
一 溯源:话语蕴含与影城地位
二 正名:城史与影事
三 博弈:品牌影城的地位沉浮
第四节 城市境遇与电影命运
一 城市地理与电影命运
二 城市实力与电影市场
三 城市事件与电影发展
四 电影历史的“城市性”与电影史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中城像:电影作品与银幕城市
第一节 电影作品的“城市光晕”
一 电影作品的“城市性”与“城市光晕”
二 城市因素在电影作品中的“遍在”“显在”与“隐在”
三 电影人的城市意识与银幕城市
第二节 银幕城市修辞: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显在”
一 影名姓城:城市作为片名
二 底色:城市作为背景
三 介入:城市作为场景
四 植入:城市作为广告
五 隐喻:城市作为意象
第三节 银幕空间美学:从现实城市到银幕城市
一 “套娃空间”与“反套娃空间”
二 “第三空间”抑或“第四空间”
三 “乌托邦空间”“敌托邦空间”和“异托邦空间”
四 “框取空间”与“溢出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随影动:电影塑造城市
第一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促动因素
一 联袂起舞:电影的城市性存在与城市
二 图像消费:电影塑造城市的心理驱力
三 增魅传播:电影对于城市的广告效应
第二节 电影塑造城市的三大路径
一 空间塑造:被电影生产的城市物质空间
二 文化塑造:电影文化与市民
三 产业塑造:电影产业与城市
第三节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与模式
一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理论依据
二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机制
三 电影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常见模式
四 机制与模式探讨的产业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影互动:电影文化产业的实践智慧
第一节 城影互动典範的产业启示
一 经典“影城”的产业特色
二 经典影片与城市旅游的互动逻辑
三 城影互动典範的有益启示
第二节 意义、现状与路径:电影文化遗产保护
一 意义梳理: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二 现状调研: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困境
三 路径探寻: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第三节 双赢发展:城影互动之要旨
一 双赢维度:作品、文化与产业
二 双赢旨归: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 双赢前提:以人为本与良性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与余论
一 城影互动现象的文化逻辑、产业意义及其关係
二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面临的新情况
三 城影互动现象研究的拓展领域
附录一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会员单位名称及所在城市
附录二 中国现有主要电影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统计表
附录三 哈尔滨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 上海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五 广州现存60年以上历史老电影院建筑统计表
附录六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一)
附录七 中国大陆主要影视拍摄及娱乐基地统计表(二)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19世纪末,随着日益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通过导线输入城市,地球的夜空开始闪亮起来。如果此时有外星生物路过的话,他们或许可以透过大气层观察到电在人控制下所生成的光影。没过多久,城市居民就有幸率先在萤幕上观看电光所投射的人影和物影,作为媒体的电影由此诞生。电影为城市所孕育,反过来又为城市输送映像、信息与欢乐,成为引领时尚的新艺术。全球五色斑斓的城市,从此有了电影的相伴相随。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出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电影学。这门学科理所应当地将目光投向城市与电影的关係。相关学者将城市当成电影的背景、主题或脚本,将电影当成城市的拟像、想像或表征,将“城市性”当成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电影”成为电影类型,“电影旅游”成为城市品牌,城影互动现象逐渐摆上了跨学科研究的日程。不仅西方已开发国家学术界对此津津乐道,我国同行也予以关注。
伴随着娱乐经济的兴起、读图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影学成为一门显学。在迈人21世纪之际,我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电影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城市也习惯于通过电影塑造自己所想要的形象。电影研究趋向于文本研究,电影推广趋向于网路造势,电影评价趋向于媒体排行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地气”成了一种奢望,不论城市空间或者电影空间都被扁平化了。人们眉飞色舞地迎来了二次元时代。
儘管时尚如此、世风如此,有一位年轻学者却想在电影学领域复兴古代哲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他迈开双腿,走出书斋,将电影史的考察从汗牛充栋的资料扩展到城市景观和要道。通过步行、航行、飞行,他在几十座城市探寻中国电影由来和发展的脉络;通过访问、访谈、访学,他在几十所高校结识中国电影研究的同行;通过思考、思虑、思辨,他在几十篇论文中披露自己对电影与城市关係的认识。由此,电影研究的成果顺理成章地立体化了。
这位学者就是撰着本书的张经武博士。他致力于探讨“城影互动”的现象,倡导一种内外结合、内外互动的电影学研究新模式。早在作为本书蓝本提交给厦门大学的博士论文中,他就提出:从电影历史来看,电影向城而生,据城而长,因城而变,城市空间形构了电影历史。从电影作品来看,电影影像中总有“显在”或者“隐在”的城市因素,城市因素普遍存在和作用于电影作品。从电,影文化来看,电影文化属于城市文化範畴,是一种市民文化,它尤其鲜明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和公共性。从电影产业来看,城市构成其发展平台和市场,电影产业与城市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亲缘关係。电影的“城市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与电影的互动性。在“城影互动”现象中,电影的“城市性”文化逻辑始终在场。城市孕育电影,电影反哺城市;城市生产电影,电影表现城市;城市滋养电影,电影涵养城市;城市消费电影,电影塑造城市。电影文化、电影产业处于城市而又围绕城市,城市综合环境催生电影文化产业并且促动电影文化产业。城市与电影在整个大的电影文化产业系统中互相滋养,互相传播,互相生产,互相消费,互相塑造。“向城而生”“影因城变”“影中城像”“城随影动”便是他所提炼出的四个命题。
在通过学位答辩之后,作者对博士论文进行了精心修改,然后提交正式出版。本书重点论述电影文化发生、电影历史发展、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产业影响四个方面的“城影互动”现象,既是对文化逻辑的探寻,又是对产业意义的揭示。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出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电影学。这门学科理所应当地将目光投向城市与电影的关係。相关学者将城市当成电影的背景、主题或脚本,将电影当成城市的拟像、想像或表征,将“城市性”当成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电影”成为电影类型,“电影旅游”成为城市品牌,城影互动现象逐渐摆上了跨学科研究的日程。不仅西方已开发国家学术界对此津津乐道,我国同行也予以关注。
伴随着娱乐经济的兴起、读图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影学成为一门显学。在迈人21世纪之际,我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电影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城市也习惯于通过电影塑造自己所想要的形象。电影研究趋向于文本研究,电影推广趋向于网路造势,电影评价趋向于媒体排行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地气”成了一种奢望,不论城市空间或者电影空间都被扁平化了。人们眉飞色舞地迎来了二次元时代。
儘管时尚如此、世风如此,有一位年轻学者却想在电影学领域复兴古代哲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他迈开双腿,走出书斋,将电影史的考察从汗牛充栋的资料扩展到城市景观和要道。通过步行、航行、飞行,他在几十座城市探寻中国电影由来和发展的脉络;通过访问、访谈、访学,他在几十所高校结识中国电影研究的同行;通过思考、思虑、思辨,他在几十篇论文中披露自己对电影与城市关係的认识。由此,电影研究的成果顺理成章地立体化了。
这位学者就是撰着本书的张经武博士。他致力于探讨“城影互动”的现象,倡导一种内外结合、内外互动的电影学研究新模式。早在作为本书蓝本提交给厦门大学的博士论文中,他就提出:从电影历史来看,电影向城而生,据城而长,因城而变,城市空间形构了电影历史。从电影作品来看,电影影像中总有“显在”或者“隐在”的城市因素,城市因素普遍存在和作用于电影作品。从电,影文化来看,电影文化属于城市文化範畴,是一种市民文化,它尤其鲜明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和公共性。从电影产业来看,城市构成其发展平台和市场,电影产业与城市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亲缘关係。电影的“城市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与电影的互动性。在“城影互动”现象中,电影的“城市性”文化逻辑始终在场。城市孕育电影,电影反哺城市;城市生产电影,电影表现城市;城市滋养电影,电影涵养城市;城市消费电影,电影塑造城市。电影文化、电影产业处于城市而又围绕城市,城市综合环境催生电影文化产业并且促动电影文化产业。城市与电影在整个大的电影文化产业系统中互相滋养,互相传播,互相生产,互相消费,互相塑造。“向城而生”“影因城变”“影中城像”“城随影动”便是他所提炼出的四个命题。
在通过学位答辩之后,作者对博士论文进行了精心修改,然后提交正式出版。本书重点论述电影文化发生、电影历史发展、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产业影响四个方面的“城影互动”现象,既是对文化逻辑的探寻,又是对产业意义的揭示。
作者简介
张经武,湖北黄冈人,教授,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首批谘询专家。自18岁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新闻等作品,迄今为止,已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见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等百余种书报刊,其中学术论文近16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研项目近20项,独着、参编或参与策划编辑图书20余种。主要从事电影学、文化产业、文艺传播学、城市文化、写作学等方向的研究。
精彩书评
★该论着以电影与城市的关係为研究论题,这一论题虽然很早就受到了电影理论界的关注,但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作者意在将电影与城市的关係发展成为一种关于电影的理论,选题具有前沿性,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南京大学文学院李兴阳教授
★该论着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前沿性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二是作者以“影向城生”“影因城变”“影中城像”“城随影动”等章节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结构合理,思维缜密;三是作者在具体研究中时有新见,对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四是作者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创新。
——南京大学文学院胡星亮教授
★该论着读来颇感有说服力。据以分析、铺展的材料相当丰厚,对电影的“城市性”属性的指证颇具支撑力,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亦有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元者教授
——南京大学文学院李兴阳教授
★该论着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前沿性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二是作者以“影向城生”“影因城变”“影中城像”“城随影动”等章节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结构合理,思维缜密;三是作者在具体研究中时有新见,对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四是作者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创新。
——南京大学文学院胡星亮教授
★该论着读来颇感有说服力。据以分析、铺展的材料相当丰厚,对电影的“城市性”属性的指证颇具支撑力,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亦有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元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