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複杂程度
地质複杂程度(complicacy of geology)主要指某一地区的地层、岩性、岩相、构造、矿产、水文等各种地质内容的变化程度。相对说,变化大的複杂,变化小的简单,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它是影响地质工作方法选择、工作量的大小和效率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制订地质工作计画的依据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地质複杂程度
- 外文名:complicacy of geology
- 要素:地层、岩性、岩相、构造等
- 影响:影响地质工作方法选择
- 作用:是制订地质工作计画的依据之一
- 特性:变化大的複杂,变化小的简单
释义
地质複杂程度(complicacy of geology)主要指某一地区的地层、岩性、岩相、构造、矿产、水文等各种地质内容的变化程度。相对说,变化大的複杂,变化小的简单,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它是影响地质工作方法选择、工作量的大小和效率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制订地质工作计画的依据之一。
影响
地质複杂程度和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地质测量工作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制订劳动定额时,首先应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分类。否则,就会使劳动定额失去準确性,担不到劳动定额组织生产,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作用。
地质複杂程度是指工作区内各种地质条件及地质特徵状况的总称。如地层变化是否频繁,断裂构造是否发育,地质特徵是否明显等。一般来讲,地质情况複杂,所需的观察点就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相应地,对效率(定额)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填制1:57的图幅,不同地质複杂程度的每km2内线长和点数分别为:
複杂程度较低:线长1.6km,点数1.6个;
複杂程度居中:线长2.0km,点数2.5个;
複杂程度较高:线长2.4km,点数4.5个。
在制订劳动定额时,应将地质複杂程度进行适当的分类,不同类别的地质複杂程度,定额值不同。
複杂程度较低:线长1.6km,点数1.6个;
複杂程度居中:线长2.0km,点数2.5个;
複杂程度较高:线长2.4km,点数4.5个。
在制订劳动定额时,应将地质複杂程度进行适当的分类,不同类别的地质複杂程度,定额值不同。
分类
(1)简单区:沉积岩地区,岩层产状平缓,岩相稳定,标誌层明显或岩层轻度变质(面积小于5%),无岩浆岩出露或面积小于5%岩鏊岩地区,矿化不明显或少量矿化,褶皱规则,断裂稀少。
(2)中常区岩层轻度变质,变质区面积占测区5—25%,岩相不稳定,标誌层不甚明显,有部分岩浆岩分布(5—25%)矿化较明显,滑皱断裂较多,或有特殊要求的沉积岩地区。
(3)複杂区:岩层中,深度变质,岩性複杂,岩相变化大,有较多的火山岩和碎屑岩分布,有多期次多成分的侵入岩、混合岩、脉岩出露,其面积占测区25%以上,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具有多种矿化,常常需要双重填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