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儿痛经

小儿痛经

症状体徵

1.原发性痛经  
(1)初潮1~3年(大约14~15岁):的女孩于月经前12h左右或月经期开始下腹正中部痉挛性疼痛,重者可波及腰骶部及腹部,可伴有噁心、呕吐、腹泻或头痛、疲乏等症状,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甚至虚脱。疼痛持续1~4天。  
(2)非月经期内无症状。  
(3)肛门指诊及(或)盆腔B超检查正常。  
2.继发性痛经  与原发性痛经不同,腹痛发生在行经数年之后,多见于成年妇女,其疼痛特点是经期加重,非经期亦感不适,非吗啡类止痛剂效果不良,盆腔检查及(或)盆腔B超检查可发现病变。

用药治疗

1.原发性痛经
(1)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月经前1~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行经1~2天。
①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3次/d,约70%有效。
②布洛芬(异丁苯丙酸):400mg,3次/d,85%有效。
③氟比洛芬(氟联苯丙酸):50mg,每6小时1次,或100mg, 2~3次/d。
④甲芬那酸(甲灭酸):500mg顿服,以后250mg,每6小时1次。
⑤甲氯芬那酸(甲氯灭酸):100mg顿服,以后50~100mg每6小时1次。
(2)激素治疗:
①口服避孕药:与避孕的用法相同。短效避孕药于月经第3~5天开始服用,通过抑制排卵解除痛经。因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使内膜合成PG减少,又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良,使经血量减少,是解除痛经的又一原因。一般连续服3~6个周期。由于青春期少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不稳定,避孕药可能抑制其功能而于停药后发生闭经,故不是首选。
②孕激素:月经前5~7天补充孕激素可解除部分痛经。
③人工周期治疗: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者。
(3)解痉剂: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可使子宫峡部鬆弛而减轻痛经。
(4)吗啡类止痛剂:因可成瘾,慎用。
(5)中成药(痛经丸,加味消遥散)或辨证施治服中药。
2.继发性痛经  治疗原发疾病。

饮食保健

生活规律、防止过劳及精神创伤可使痛经减轻。防止盆腔感染,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可减少继发性痛经的发生。

预防护理

生活规律、防止过劳及精神创伤可使痛经减轻。防止盆腔感染,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可减少继发性痛经的发生。

病理病因

1.原发性痛经  疼痛由子宫本身引起,不伴有盆腔病变。常见于排卵性月经期内,故在初潮6~12个月内发生者约占75%,如初潮即排卵,则初潮即开始痛经;初潮后第2年开始发生痛经者占13%,第3年为5%,第4年仅4%。  
2.继发性痛经  青春期女孩少见。由盆腔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盆腔充血症等。

疾病诊断

月经期内发生的以下疾病可引起腹痛,需加以鉴别:
1.卵巢肿瘤蒂扭转  可查到大小不同的肿物,症状多局限于病侧。
2.卵巢黄体破裂  腹痛常伴有噁心及便意,症状偏于一侧。
3.阑尾炎  转移性腹痛及一侧体徵较重。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应做腹部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异常情况。

併发症

重者痛经可致虚脱;可发生哮喘和血压升高。

预后

原发性痛经多数在婚后或生育后减轻或消失。继发性痛经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其严重程度。

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  
1.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增加  月经前子宫内膜中雌、孕激素含量增加,促使内膜合成PG增多,经期内膜崩解时,PGE2及PGF2a释放,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宫腔内压升高,当宫内压超过动脉压时(>26.7kPa,即>200mmHg),子宫缺血,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疼痛症状。由于PGF2a及PGE2也作用于气管、肠管及血管的平滑肌,故可同时发生哮喘、噁心、呕吐、腹泻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2.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过度后屈  使经血排出受阻时,子宫收缩加强,可引起痛经。  
3.子宫发育不良  常伴有血管供应异常而发生局部缺血,引起经前及经期腹痛。  
4.子宫内膜整片排出时  可引起强力子宫收缩而发生腹痛,亦称膜样痛经。内膜不崩解的原因不明,有认为是孕激素过多所致,而月经前套用孕激素后,可使部分膜样痛经消失。  
5.其他  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可使痛经加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小儿痛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