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
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又称Mondor病。为主要发生于胸壁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增殖性炎性变化呈条索状硬结,以青壮年妇女多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
- 外文名:Mondor病
- 发病年龄:在20~40岁
- 对象:青壮年妇女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在20~40岁,女性约为男性2~4倍。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病因不明。发病前常有外伤史,有认为与乳房手术、脓肿切开和局部压迫等有关;或繫结核病、感冒和肝炎等感染性变态反应所致。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血栓机化;再通畅;残余的静脉厚壁纤维化。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在20~40岁,女性约为男性2~4倍。皮损表现为沿乳房侧缘横过肋缘伸向腹壁的宽约2~3cm长短不一的条索状硬结,1或2条,与皮肤黏着较紧,但皮肤表面炎症并不显着。当拉紧皮肤时,索状物可略高于皮肤表面而抬高上肢又可见皮肤呈凹陷现象。轻度疼痛和压痛,或缺乏自觉症状,只于检查时发现。本病具有自限性,可于2~3个月内自行消失,复发者少。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徵性即可诊断。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在20~40岁,女性约为男性2~4倍。皮损表现为沿乳房侧缘横过肋缘伸向腹壁的宽约2~3cm长短不一的条索状硬结,1或2条,与皮肤黏着较紧,但皮肤表面炎症并不显着。当拉紧皮肤时,索状物可略高于皮肤表面而抬高上肢又可见皮肤呈凹陷现象。轻度疼痛和压痛,或缺乏自觉症状,只于检查时发现。本病具有自限性,可于2~3个月内自行消失,复发者少。
检查
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
因有自限性倾向一般可不必处理,应注意避免损伤,必要时给予热敷或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
预后
本病具有自限性可于2~3个月内自行消失,复发者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