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木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页数:229页
- 开本:16
- 品牌:教育科学出版社
- 作者:王木春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416907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作者王木春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作者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作者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準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精选了特级教师王木春的60余篇反思性文章,记述了一位普通教师20年教育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他对自身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和透彻感悟。《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旅,更是一位中国教师的心灵修炼之旅。
作者简介
王木春,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首届中国小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全国优秀教师。《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已发表教育随笔近百篇。
媒体推荐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我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準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我,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王木春
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準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我,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王木春
图书目录
我的老师王木春(代序)/1
第一辑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
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3
理想,仅有它还不够/6
“不坚守”与“坚守什幺”/10
跟新教师唠叨这幺多/14
“我自己在看啊”/17
挫败感乃教师职业的“家常饭”/20
一次追悔莫及的评课/23
真正的教育,穿行在心与心之间/26
思考,使我获得拯救/29
穿过那道“窄门”/33
第二辑无声的教师
无声的教师/39
“是什幺在内心支撑着你”/41
“不许说”、“不该说”与“不会说”/46
有一种良知底线,叫羞愧/49
谁给我宽恕/52
为什幺我的害怕这幺多/55
珍惜词句,不做伪君子/58
我也曾“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61
今年还有没有教师节/65
第三辑学校不是名利场
学校不是名利场/71
那双蓝蓝的眼睛/74
谁在谋杀语文/77
我的开学第一课/80
禁不住的感叹/83
为何你如此冷漠/87
伤悲地听完班会课/90
闲暇是教师最好的继续教育/93
莫把自己当“斗鸡”/96
写出你的心声/99
永不回来的校园风景/102
第四辑那些事,那些人
我们的“夫妻班”/109
那年教师节,我学会了流泪和鼓掌/113
冬夜,一些书静静地复活/116
我宽恕,但永远牢记/120
只记得这样的第一课/123
“猫头鹰”老师/127
永远的凤凰花香/130
一种名叫泰戈尔的树/133
第五辑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
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139
不做鸿鹄,愿为燕雀/142
对不起,我忘了你的名字/145
迟来的人生一课/148
读诗,不是罪过/151
“我没有给你丢脸”/154
但愿成为她的老师/157
更美更好的礼物/160
“要纯真做什幺?”/163
女孩与芦花/166
“一个深陷泥潭又企图挣扎的人”的来信/169
第六辑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177
为明天播下一粒种子/181
寒假,我们只种植梦想/184
不仅仅是“最后一课”/188
美丽的“谎言”教育/192
愤怒的一脚/196
谁能使我的心免于哀伤/199
但愿“九斤老太”越来越少/203
木棉花开了/206
雨声·读书声/209
“那就摸摸书吧”/213
你的“春心”醒了吗/216
“失陷的”语文课/219
给我的树们上课/223
后记/227
第一辑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
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3
理想,仅有它还不够/6
“不坚守”与“坚守什幺”/10
跟新教师唠叨这幺多/14
“我自己在看啊”/17
挫败感乃教师职业的“家常饭”/20
一次追悔莫及的评课/23
真正的教育,穿行在心与心之间/26
思考,使我获得拯救/29
穿过那道“窄门”/33
第二辑无声的教师
无声的教师/39
“是什幺在内心支撑着你”/41
“不许说”、“不该说”与“不会说”/46
有一种良知底线,叫羞愧/49
谁给我宽恕/52
为什幺我的害怕这幺多/55
珍惜词句,不做伪君子/58
我也曾“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61
今年还有没有教师节/65
第三辑学校不是名利场
学校不是名利场/71
那双蓝蓝的眼睛/74
谁在谋杀语文/77
我的开学第一课/80
禁不住的感叹/83
为何你如此冷漠/87
伤悲地听完班会课/90
闲暇是教师最好的继续教育/93
莫把自己当“斗鸡”/96
写出你的心声/99
永不回来的校园风景/102
第四辑那些事,那些人
我们的“夫妻班”/109
那年教师节,我学会了流泪和鼓掌/113
冬夜,一些书静静地复活/116
我宽恕,但永远牢记/120
只记得这样的第一课/123
“猫头鹰”老师/127
永远的凤凰花香/130
一种名叫泰戈尔的树/133
第五辑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
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139
不做鸿鹄,愿为燕雀/142
对不起,我忘了你的名字/145
迟来的人生一课/148
读诗,不是罪过/151
“我没有给你丢脸”/154
但愿成为她的老师/157
更美更好的礼物/160
“要纯真做什幺?”/163
女孩与芦花/166
“一个深陷泥潭又企图挣扎的人”的来信/169
第六辑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177
为明天播下一粒种子/181
寒假,我们只种植梦想/184
不仅仅是“最后一课”/188
美丽的“谎言”教育/192
愤怒的一脚/196
谁能使我的心免于哀伤/199
但愿“九斤老太”越来越少/203
木棉花开了/206
雨声·读书声/209
“那就摸摸书吧”/213
你的“春心”醒了吗/216
“失陷的”语文课/219
给我的树们上课/223
后记/227
后记
多年前,我曾豪迈地写道:“我认识到个体虽然无力改变大环境什幺,却也绝非无可作为。至少,我可以努力成为教育现场一名忠诚的观察者、思考者、记录者。”
此刻,校完书稿,我很惶恐:六七年来累积的这些文字,忠实于我当初的追求吗?或者,忠实于我的生活、我的内心吗?
20年来,像千千万万的教师一样,我历经了各种人生的风雨、职业的风雨。自然,都是些小悲小喜,算不得什幺风浪。但我珍惜这些悲喜。瞬息之悲喜,对于我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虽谈不上永恆,却也留下了我的教育人生的些许印记。
过去的20年中,有整整14年,我沉陷于应试中。大学里购买的大量书籍,被冷落在角落里,任由蛛网和尘埃掩埋。我迷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为那就是教育;迷信自己获得的一张张奖状,以为那就是成功;迷信大多数人说出的声音,以为那都是对的。2005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闯进我的生活,改变了一切。从此,那个曾经喜欢阅读、耽于幻想、热爱文字的王木春,一点一点地回到了大地。也在那一年,我笨拙地写下第一篇教育随笔。
尼采说:“在孤独中,孤独者自己吃掉自己;在多数人中,多数人吃掉他。现在选择吧。”当我选择走进书籍,走进文字,就意味着成为孤独者。我时刻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住在狭小的木屋里,有人到他家里,觉得小木屋太小了,说:“你这个小木屋里能来几个朋友呢?”赫拉克利特说:“房屋虽小,只要来的都是真朋友就好。”在书籍构筑的我的精神空间里,住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梁啓超、胡适、爱默生、朋霍费尔等“真朋友”,他们陪伴我度过许多美妙的时光,并让我在日益庸俗化的教育处境中,学会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来好好对待。
这些年,我儘可能把这些“真朋友”教给我的人生信念融入课堂中,儘管一路走来,依然伴随着许多错误和失败。就在前几天,我还像个愣头青教师一样赌气冲出教室,罢课一节。然而,我已经不是10年前的自己,一昧把怒火喷向学生。我低下头,叩问内心,并快速抚平情绪,重新站到讲台,向学生道声“对不起”。因此,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的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我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教书20年,真的没有多少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如果有,大概就是在一次次错误和失败中,我的精神不断蜕变,我由此学会了一种叫做羞愧的东西。
羞愧,赐予我清点自己心灵的勇气,让我谨慎对待每一个写下的文字,因为那是我心灵的呼吸。
2010年初秋,着名出版人、源创图书策划人吴法源先生跟我约稿。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我一边整理,一边反覆修改,随时补充。转眼两年过去了,感谢法源先生,因为他耐心的等待,让这本书可以减少一些遗憾。
多年来,挚友林茶居君、朱永通君、吴炜曼君等,时时给予鞭策和点醒,使生性懒散的我不至于裹足不前。
感谢我的每一位学生,他们包容了我的诸多不足,激发了我文字的灵感,特别感谢2010届的柯霁阳同学,为拙作写下深情的序言。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教我做一个善良的人。感谢我的妻子女儿,她们是我每篇文字的第一批读者和“酷评家”。
感谢母校福建省东山一中两棵巍巍峨峨的木棉树,因为她们母亲般慈爱的守护,让我的灵魂在人世的风雨中不会迷失。
最后,感谢未曾谋面的读者,没有什幺比心灵的交流更值得期待和珍视的。
王木春
2012年7月19日于东山岛
此刻,校完书稿,我很惶恐:六七年来累积的这些文字,忠实于我当初的追求吗?或者,忠实于我的生活、我的内心吗?
20年来,像千千万万的教师一样,我历经了各种人生的风雨、职业的风雨。自然,都是些小悲小喜,算不得什幺风浪。但我珍惜这些悲喜。瞬息之悲喜,对于我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虽谈不上永恆,却也留下了我的教育人生的些许印记。
过去的20年中,有整整14年,我沉陷于应试中。大学里购买的大量书籍,被冷落在角落里,任由蛛网和尘埃掩埋。我迷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为那就是教育;迷信自己获得的一张张奖状,以为那就是成功;迷信大多数人说出的声音,以为那都是对的。2005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闯进我的生活,改变了一切。从此,那个曾经喜欢阅读、耽于幻想、热爱文字的王木春,一点一点地回到了大地。也在那一年,我笨拙地写下第一篇教育随笔。
尼采说:“在孤独中,孤独者自己吃掉自己;在多数人中,多数人吃掉他。现在选择吧。”当我选择走进书籍,走进文字,就意味着成为孤独者。我时刻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住在狭小的木屋里,有人到他家里,觉得小木屋太小了,说:“你这个小木屋里能来几个朋友呢?”赫拉克利特说:“房屋虽小,只要来的都是真朋友就好。”在书籍构筑的我的精神空间里,住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梁啓超、胡适、爱默生、朋霍费尔等“真朋友”,他们陪伴我度过许多美妙的时光,并让我在日益庸俗化的教育处境中,学会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来好好对待。
这些年,我儘可能把这些“真朋友”教给我的人生信念融入课堂中,儘管一路走来,依然伴随着许多错误和失败。就在前几天,我还像个愣头青教师一样赌气冲出教室,罢课一节。然而,我已经不是10年前的自己,一昧把怒火喷向学生。我低下头,叩问内心,并快速抚平情绪,重新站到讲台,向学生道声“对不起”。因此,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的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我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教书20年,真的没有多少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如果有,大概就是在一次次错误和失败中,我的精神不断蜕变,我由此学会了一种叫做羞愧的东西。
羞愧,赐予我清点自己心灵的勇气,让我谨慎对待每一个写下的文字,因为那是我心灵的呼吸。
2010年初秋,着名出版人、源创图书策划人吴法源先生跟我约稿。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我一边整理,一边反覆修改,随时补充。转眼两年过去了,感谢法源先生,因为他耐心的等待,让这本书可以减少一些遗憾。
多年来,挚友林茶居君、朱永通君、吴炜曼君等,时时给予鞭策和点醒,使生性懒散的我不至于裹足不前。
感谢我的每一位学生,他们包容了我的诸多不足,激发了我文字的灵感,特别感谢2010届的柯霁阳同学,为拙作写下深情的序言。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教我做一个善良的人。感谢我的妻子女儿,她们是我每篇文字的第一批读者和“酷评家”。
感谢母校福建省东山一中两棵巍巍峨峨的木棉树,因为她们母亲般慈爱的守护,让我的灵魂在人世的风雨中不会迷失。
最后,感谢未曾谋面的读者,没有什幺比心灵的交流更值得期待和珍视的。
王木春
2012年7月19日于东山岛
序言
我的老师王木春
一
王木春就是春哥,春哥是我的语文老师。但他一点也不像个老师,这是实话。老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字,迟迟不肯动笔,怕自己把握不好。
春哥的语文课没有什幺固定的模式。他告诉我们课上要随意些,想说什幺就说什幺,不必顾忌。他喜欢听“不同的声音”。
还记得春哥的第一堂课,瀰漫在木棉花香里,似有若无,溢满淡淡温馨。
“你们知道吗?昨夜木棉花都开了。我的心情无比灿烂。这两棵树,伴我度过中学时代,留驻我的青春记忆。如果有一天它不幸惨遭砍伐,像校园里曾经活过的无数大树一样,那幺,我就要跳楼了。”他边说边不停地来回搓着脖子。
第一堂课,总给人无限的遐想。我打量眼前这位老师,说不出什幺感觉,仿佛冬天的雨细细地撒在心田,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我隐约感觉,他是性情中人。
当然,我还记住了他的木棉。
后来,他陆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文章,一些好书,一些可爱的人。他会像个孩子似的絮絮叨叨地同我们分享他的心情,诉说烦恼。遇到好文章,春哥喜欢大声朗读,偶尔会读出泪花,他总是迅速地擦掉,然后偷瞥我们一眼,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才放心地继续朗读。有时候读到尽兴处,春哥大概又想起什幺,木然出神,自言自语道“对,对”,然后意味无穷地“嘿嘿”笑几声。倒是他的笨拙样常惹得我们哄堂大笑。这样的课堂也并非能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可,毕竟现实中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模拟考,甚至决定命运的高考,似乎容不得丝毫的诗意与浪漫。A同学就说过,她倒愿意上一节规规矩矩的语文课。
有一回,我问春哥,《幽梦影》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这句子如何解?他慢条斯理地接过书,看过,又意味无穷地“嘿嘿”笑着。夸这书装帧不错,纸质也好。然后才问我是如何理解的,我胡乱地说了一通,他不住点头称好,然后告诉我正文下面的评语更有意思。
二
四月的天,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这天,春哥上完课,突然说他要离开两星期,到外地做一个小小的手术。“我希望两周后看到你们或是若干年后遇见你们,你们能永远充满阳光,青春美好。”他默默地低下头,缄默良久,接着说:“我只想当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每天和你们一起快乐地读书,快乐地交流,这样真好……”我看见一层薄薄的湿气从他眼睛深处渗出,他的目光直直地扫视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些什幺。或许他心中有难言的苦衷。我们只隐约知道,他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厌烦得很。此刻,教室静得离奇,只有如水的阳光在屋里“哗哗”地流动。我的心一阵颤抖,难受。
他常问我们说:“我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看来,他也困惑于对自我的定位。我也说不来,是与非,本身就没有绝对的界线,否则就容易走上极端与狭隘。那天,春哥给我回简讯说:“我一直视你们为我的孩子,也努力像对待我的女儿一样对待你们,至少一样诚实。”我才有了答案。我想春哥是真实的,也许是这份毫无保留的真实,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驱使你对他敞开心扉,真实地面对自己,从而化为一股潜在的力量。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堂课。
三
燥热的五月,白热化的高考複习仍在持续。这时,春哥为我们朗读了阿多尼斯的短诗。
我家里有一件外套
父亲花了一生裁剪
含辛茹苦地缝线。
外套对我说:当初你睡他的草蓆
如同掉光了树叶的树枝
当初你在他心田
是明天的明天。
刚读完上节,春哥有点哽咽,停下来,没说话。双眼有点潮湿。一线一线的阳光照临窗子,印下一片柔和安详的光影。
“同学们,对不起,我有点失控了。《外套》这首诗写得太好,我太感动了。你们不知道,昨晚我父亲突然生病,当我送他进急诊室时,无意间看到父亲赤裸的下半身。我羞涩地转过头,剎那间,我突然想到这是父亲的下半身,是的,已经衰老、丑陋。但如果没有它,怎幺会有我呢?父亲也会衰老,但父亲的每个器官都是美的……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含义。”声音越来越低,教室陷入沉寂,静得只剩一个孤立无援的身影。
这样的朗读课,大概对于我已是最后一堂。这样真实的课堂,以后的求学生涯中还会有吗?这样的生命唤醒和启迪,以后还会有吗?我还可以甜甜地撒娇似的叫他春哥吗?
四
春哥曾对我们说,在他的国小、国中时代,没有一个老师喜欢过他,甚至可能没有一个老师知道他叫王木春。因为他是个差生。
我曾对春哥说,如果有一天我成了老师,我一定真心疼爱每个学生。
是心酸,或是承诺?我不知道。若干年后我还会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吗?我还会坚持最初的梦想吗?我可以顺从内心的想法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想给当年的王木春一个拥抱,一个足够温暖的拥抱。
L同学曾对我说,春哥是不适合在大陆教书的,这话我赞同。何况他内心自由的呼声太强烈,他太自我了,他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是不肯受束缚和羁绊的。他也常自我调侃说怕把我们教“坏”了。Y同学则说,春哥只适合交友,绝不能嫁给春哥这类人。为什幺?太理想化,是会饿肚子的。我大笑,却又一时语塞。
我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魏连殳那“狼一般的嚎叫”,夹杂着无尽的悲凉与悲愤。大环境是如此,春哥想必也是充满矛盾和茫然吧,而他的呼喊,他的改变,有用吗?
那天临走前,春哥对我说,要现实一点。我忽然有些伤感,室内的热气突然从胸口漫溢到眼睛,便急忙转过身去。一阵压抑。我知道他是担心我将来碰壁。我还能说什幺呢?我点点头。抬头看到他目光直直眺望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幺。我想起课堂上的他。
那个孩子似的王木春,那个在操场上迎风独自而跑的王木春,那个读着好文章会流泪的王木春,那个曾经一次次念叨他的一届届学生的王木春……当我日渐懂得他的时候,却已经毕业了。有一天,他会在岁月深处怀念我们吗?
有人说最好的师生关係应是亦师亦友,也听说过最好的师生关係莫过于情人关係。朋友关係也好,情人关係也罢,这不重要。或许对于我们和春哥,恰如木棉花和木棉树。我们早已同天空、同大地融为一体,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裸露天性,自由地在天地间舒展生命。
行文至此,一场淅沥的雨正滴滴答答地下着。校园里的那两株木棉树又该到换新叶的时候了。我看见,大地,木棉花,一片纯洁,一片晶亮。
(柯霁阳,福建省东山一中2010届高中毕业生)
一
王木春就是春哥,春哥是我的语文老师。但他一点也不像个老师,这是实话。老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字,迟迟不肯动笔,怕自己把握不好。
春哥的语文课没有什幺固定的模式。他告诉我们课上要随意些,想说什幺就说什幺,不必顾忌。他喜欢听“不同的声音”。
还记得春哥的第一堂课,瀰漫在木棉花香里,似有若无,溢满淡淡温馨。
“你们知道吗?昨夜木棉花都开了。我的心情无比灿烂。这两棵树,伴我度过中学时代,留驻我的青春记忆。如果有一天它不幸惨遭砍伐,像校园里曾经活过的无数大树一样,那幺,我就要跳楼了。”他边说边不停地来回搓着脖子。
第一堂课,总给人无限的遐想。我打量眼前这位老师,说不出什幺感觉,仿佛冬天的雨细细地撒在心田,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我隐约感觉,他是性情中人。
当然,我还记住了他的木棉。
后来,他陆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文章,一些好书,一些可爱的人。他会像个孩子似的絮絮叨叨地同我们分享他的心情,诉说烦恼。遇到好文章,春哥喜欢大声朗读,偶尔会读出泪花,他总是迅速地擦掉,然后偷瞥我们一眼,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才放心地继续朗读。有时候读到尽兴处,春哥大概又想起什幺,木然出神,自言自语道“对,对”,然后意味无穷地“嘿嘿”笑几声。倒是他的笨拙样常惹得我们哄堂大笑。这样的课堂也并非能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可,毕竟现实中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模拟考,甚至决定命运的高考,似乎容不得丝毫的诗意与浪漫。A同学就说过,她倒愿意上一节规规矩矩的语文课。
有一回,我问春哥,《幽梦影》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这句子如何解?他慢条斯理地接过书,看过,又意味无穷地“嘿嘿”笑着。夸这书装帧不错,纸质也好。然后才问我是如何理解的,我胡乱地说了一通,他不住点头称好,然后告诉我正文下面的评语更有意思。
二
四月的天,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这天,春哥上完课,突然说他要离开两星期,到外地做一个小小的手术。“我希望两周后看到你们或是若干年后遇见你们,你们能永远充满阳光,青春美好。”他默默地低下头,缄默良久,接着说:“我只想当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每天和你们一起快乐地读书,快乐地交流,这样真好……”我看见一层薄薄的湿气从他眼睛深处渗出,他的目光直直地扫视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些什幺。或许他心中有难言的苦衷。我们只隐约知道,他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厌烦得很。此刻,教室静得离奇,只有如水的阳光在屋里“哗哗”地流动。我的心一阵颤抖,难受。
他常问我们说:“我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看来,他也困惑于对自我的定位。我也说不来,是与非,本身就没有绝对的界线,否则就容易走上极端与狭隘。那天,春哥给我回简讯说:“我一直视你们为我的孩子,也努力像对待我的女儿一样对待你们,至少一样诚实。”我才有了答案。我想春哥是真实的,也许是这份毫无保留的真实,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驱使你对他敞开心扉,真实地面对自己,从而化为一股潜在的力量。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堂课。
三
燥热的五月,白热化的高考複习仍在持续。这时,春哥为我们朗读了阿多尼斯的短诗。
我家里有一件外套
父亲花了一生裁剪
含辛茹苦地缝线。
外套对我说:当初你睡他的草蓆
如同掉光了树叶的树枝
当初你在他心田
是明天的明天。
刚读完上节,春哥有点哽咽,停下来,没说话。双眼有点潮湿。一线一线的阳光照临窗子,印下一片柔和安详的光影。
“同学们,对不起,我有点失控了。《外套》这首诗写得太好,我太感动了。你们不知道,昨晚我父亲突然生病,当我送他进急诊室时,无意间看到父亲赤裸的下半身。我羞涩地转过头,剎那间,我突然想到这是父亲的下半身,是的,已经衰老、丑陋。但如果没有它,怎幺会有我呢?父亲也会衰老,但父亲的每个器官都是美的……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含义。”声音越来越低,教室陷入沉寂,静得只剩一个孤立无援的身影。
这样的朗读课,大概对于我已是最后一堂。这样真实的课堂,以后的求学生涯中还会有吗?这样的生命唤醒和启迪,以后还会有吗?我还可以甜甜地撒娇似的叫他春哥吗?
四
春哥曾对我们说,在他的国小、国中时代,没有一个老师喜欢过他,甚至可能没有一个老师知道他叫王木春。因为他是个差生。
我曾对春哥说,如果有一天我成了老师,我一定真心疼爱每个学生。
是心酸,或是承诺?我不知道。若干年后我还会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吗?我还会坚持最初的梦想吗?我可以顺从内心的想法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想给当年的王木春一个拥抱,一个足够温暖的拥抱。
L同学曾对我说,春哥是不适合在大陆教书的,这话我赞同。何况他内心自由的呼声太强烈,他太自我了,他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是不肯受束缚和羁绊的。他也常自我调侃说怕把我们教“坏”了。Y同学则说,春哥只适合交友,绝不能嫁给春哥这类人。为什幺?太理想化,是会饿肚子的。我大笑,却又一时语塞。
我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魏连殳那“狼一般的嚎叫”,夹杂着无尽的悲凉与悲愤。大环境是如此,春哥想必也是充满矛盾和茫然吧,而他的呼喊,他的改变,有用吗?
那天临走前,春哥对我说,要现实一点。我忽然有些伤感,室内的热气突然从胸口漫溢到眼睛,便急忙转过身去。一阵压抑。我知道他是担心我将来碰壁。我还能说什幺呢?我点点头。抬头看到他目光直直眺望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幺。我想起课堂上的他。
那个孩子似的王木春,那个在操场上迎风独自而跑的王木春,那个读着好文章会流泪的王木春,那个曾经一次次念叨他的一届届学生的王木春……当我日渐懂得他的时候,却已经毕业了。有一天,他会在岁月深处怀念我们吗?
有人说最好的师生关係应是亦师亦友,也听说过最好的师生关係莫过于情人关係。朋友关係也好,情人关係也罢,这不重要。或许对于我们和春哥,恰如木棉花和木棉树。我们早已同天空、同大地融为一体,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裸露天性,自由地在天地间舒展生命。
行文至此,一场淅沥的雨正滴滴答答地下着。校园里的那两株木棉树又该到换新叶的时候了。我看见,大地,木棉花,一片纯洁,一片晶亮。
(柯霁阳,福建省东山一中2010届高中毕业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