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国学书院典藏
《世说新语(下青少版)》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一百三十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胡书涯和伍倩倩主编的《世说新语(下青少版)》正是通过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从中可以看到魏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得以在千年之后一窥名士们的风采。 本书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突出的成就,作为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体例、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以最清丽、简约与潇洒的短文形式作画龙点睛的描绘,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着余味无穷的意蕴。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简约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无疑成就了《世说新语》这一部广为人知的记述魏晋名流遗闻佳话的古代笔记名着,而其中有不少故事,已演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继续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如“望梅止渴”“一览无余”“管中窥豹”“才高八斗”“难兄难弟”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说新语/国学书院典藏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9455211
- 作者:胡书涯 伍倩倩
-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 页数:233 页
- 开本:32 开
内容简介
胡书涯和伍倩倩主编的《世说新语(下青少版)》是南北朝时期一部记述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编撰,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它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突出的成就,作为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体例、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图书目录
上 册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鑒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下 册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雠隙第三十六
文摘
豪爽第十三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①名,语音亦希影凶炼楚②。武帝③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④。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注释
①田舍:乡下人,乡巴佬。②楚:说话带某地乡音。③武帝:西晋武帝司马炎。④恶:不愉快,恼怒。译文
王敦少年时就有“乡巴佬”的称号,说话也是粗俗的乡音。晋武帝有一次召集各位贤士一起谈论技能才艺的事情,别人都多少有些知识,承店匙设唯独王敦表现出与己无关并且十分厌恶的表情。他说自己懂得打鼓吹乐中的鼓,于是晋武帝就命人拿鼓给他。王敦将衣袖捋起,扬槌奋击,音节和谐快捷,神气豪迈昂扬,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讚赏他的豪爽雄健。
王处仲①,世许②高尚之目③,尝荒恣④于色,体为之弊⑤。左右谏之,处仲日:“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注释
①王处仲:王敦,字处仲。②许:讚许。③目:品评,评价。④荒恣:述乱府船连放纵。⑤弊:疲睏。译文
王敦是世人瞩目的高尚之士。他曾放纵于女色,身体也因此受到损害,左右劝他不要这样,他说:“我自己讲迎欢竟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容易解决!”于是打开后门,放走数十名婢女侍妾,随便她们到哪里去,当时的人们都懂断耻叹服他的做法。
王大将军自目①:“高朗疏率,学通《左氏》②。”注释
①自目:自己品评自己。②《左氏》:《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译文
王敦自我评价:“志向高尚,开朗率直,学问上精通《春秋左氏传》。”
王处仲每①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②打唾壶③,壶口尽缺。注释
①每:常常,往往。②如意:器物名。用竹、玉、骨製成,头作灵芝或云叶状,柄微曲,供玩赏用。③唾壶:相当于今天的痰盂。译文
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被打得都是缺口。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①晓便成。今太子西池②是也。注释
①比:及,等到。②西池:池苑名。
晋明帝想造一个池台,元帝不答应。明帝那时是太子,喜好养一批武士,他让这些武士用一个晚上修池,等到天亮时就建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嗔目厉声语使人日:“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shu6)脚令上!”王闻之而止。注释
①参军:属官名。②祖车骑:祖逖。③阿黑:王敦,小字阿黑,祖逖称其小名,有蔑视之意。④摄:快速。⑤槊:长矛。这里作动词,戳,刺。译文
王敦要领兵下京都,对朝政之事做安排处置,他先派参军告诉朝廷,又向当时的贤士暗示自己的意图。当时祖逖还在城中,没有去镇守寿春,听到这个讯息就瞪着眼睛厉声对使者说:“你去告诉王敦,他怎敢如此无礼!赶快收回兵马离去,如果稍有耽误不照办,我将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后跟,赶他回去!”王敦听了这话便放弃了东下京都之举。
……
P24-26
序言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一部记述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编撰,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端己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一百三十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射旬组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史称“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名士们言谈举止的一个总称。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安,儒学缺乏政治后盾,文人名士很难从儒学中找到精神支撑,因而他们醉心于玄学,具体表现形式则是清谈、饮酒和隐逸。
清谈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玄学,即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学哲理,所以清谈也称为谈玄,谈玄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周易》《老子》《庄子》。清谈之外,饮酒也是魏晋名士追求“名士风度”的重要表现手段,如着名的“竹林七贤”就“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又如阮修不慕权贵,常“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这些都显示了他们所追求的旷达与不羁。魏晋名士还注重自然,崇尚隐逸,其实他们隐逸是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栖逸》中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所载均属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东晋名士王导、谢安。王导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谢安则是淝水之战力挽狂澜的邦国柱石。二人都是高级士族出身,不仅在政治上才能出众,还多才多艺,素来被人们看做士族名士之冠,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崇。
《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从中可以看到魏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得以在千年之后一窥名士们的风采。
《世说新语》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突出的成就,作为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体例、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以最清丽、简约与潇洒的短文形式作画龙点睛的描绘,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着余味无穷的意蕴。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简约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无疑成就了《世说新语》这一部广为人知的记述魏晋名流遗闻佳话的古代笔记名着,而其中有不少故事,已演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继续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如“望梅止渴”“一览无余”“管中窥豹”“才高八斗”“难兄难弟”等。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虽已随时间的洪流而逝,然而“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的风流故事千载流传,并且为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应该是《世说新语》一书的最大功绩。
①田舍:乡下人,乡巴佬。②楚:说话带某地乡音。③武帝:西晋武帝司马炎。④恶:不愉快,恼怒。译文
王敦少年时就有“乡巴佬”的称号,说话也是粗俗的乡音。晋武帝有一次召集各位贤士一起谈论技能才艺的事情,别人都多少有些知识,唯独王敦表现出与己无关并且十分厌恶的表情。他说自己懂得打鼓吹乐中的鼓,于是晋武帝就命人拿鼓给他。王敦将衣袖捋起,扬槌奋击,音节和谐快捷,神气豪迈昂扬,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讚赏他的豪爽雄健。
王处仲①,世许②高尚之目③,尝荒恣④于色,体为之弊⑤。左右谏之,处仲日:“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注释
①王处仲:王敦,字处仲。②许:讚许。③目:品评,评价。④荒恣:述乱放纵。⑤弊:疲睏。译文
王敦是世人瞩目的高尚之士。他曾放纵于女色,身体也因此受到损害,左右劝他不要这样,他说:“我自己竟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容易解决!”于是打开后门,放走数十名婢女侍妾,随便她们到哪里去,当时的人们都叹服他的做法。
王大将军自目①:“高朗疏率,学通《左氏》②。”注释
①自目:自己品评自己。②《左氏》:《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译文
王敦自我评价:“志向高尚,开朗率直,学问上精通《春秋左氏传》。”
王处仲每①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②打唾壶③,壶口尽缺。注释
①每:常常,往往。②如意:器物名。用竹、玉、骨製成,头作灵芝或云叶状,柄微曲,供玩赏用。③唾壶:相当于今天的痰盂。译文
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被打得都是缺口。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①晓便成。今太子西池②是也。注释
①比:及,等到。②西池:池苑名。
晋明帝想造一个池台,元帝不答应。明帝那时是太子,喜好养一批武士,他让这些武士用一个晚上修池,等到天亮时就建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嗔目厉声语使人日:“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shu6)脚令上!”王闻之而止。注释
①参军:属官名。②祖车骑:祖逖。③阿黑:王敦,小字阿黑,祖逖称其小名,有蔑视之意。④摄:快速。⑤槊:长矛。这里作动词,戳,刺。译文
王敦要领兵下京都,对朝政之事做安排处置,他先派参军告诉朝廷,又向当时的贤士暗示自己的意图。当时祖逖还在城中,没有去镇守寿春,听到这个讯息就瞪着眼睛厉声对使者说:“你去告诉王敦,他怎敢如此无礼!赶快收回兵马离去,如果稍有耽误不照办,我将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后跟,赶他回去!”王敦听了这话便放弃了东下京都之举。
……
P24-26
序言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一部记述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编撰,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一百三十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史称“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名士们言谈举止的一个总称。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安,儒学缺乏政治后盾,文人名士很难从儒学中找到精神支撑,因而他们醉心于玄学,具体表现形式则是清谈、饮酒和隐逸。
清谈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玄学,即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学哲理,所以清谈也称为谈玄,谈玄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周易》《老子》《庄子》。清谈之外,饮酒也是魏晋名士追求“名士风度”的重要表现手段,如着名的“竹林七贤”就“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又如阮修不慕权贵,常“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这些都显示了他们所追求的旷达与不羁。魏晋名士还注重自然,崇尚隐逸,其实他们隐逸是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栖逸》中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所载均属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东晋名士王导、谢安。王导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谢安则是淝水之战力挽狂澜的邦国柱石。二人都是高级士族出身,不仅在政治上才能出众,还多才多艺,素来被人们看做士族名士之冠,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崇。
《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从中可以看到魏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得以在千年之后一窥名士们的风采。
《世说新语》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突出的成就,作为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体例、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以最清丽、简约与潇洒的短文形式作画龙点睛的描绘,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着余味无穷的意蕴。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简约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无疑成就了《世说新语》这一部广为人知的记述魏晋名流遗闻佳话的古代笔记名着,而其中有不少故事,已演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继续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如“望梅止渴”“一览无余”“管中窥豹”“才高八斗”“难兄难弟”等。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虽已随时间的洪流而逝,然而“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的风流故事千载流传,并且为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应该是《世说新语》一书的最大功绩。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世说新语/国学书院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