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我国红树林概况;第二章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第三章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研究;第四章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估;第五章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示範研究报告;第六章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
基本介绍
- 书名: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
- 作者:王友绍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030376544
- 外文名: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Techniques of Mangrove Ecosystem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页数:348页
- 开本:16
- 品牌:科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可供从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学、植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学生,以及相关管理和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王友绍博士,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研究。199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教授,2008年晋升二级教授;1998年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涉及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和2009年两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学习;2000年至今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室主任、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科学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及广东学位委员会和自然科学高级职称评审等职。为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副主席;美国生态学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纽约科学院等会员。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专项、“863”计画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为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Hydrobiologia、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Marine Biotechnology、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等20多种杂誌审稿人。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和“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2007年、2002年和2001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各一项;2011年、2012年两次获得国际埃尼奖(Eni Award)提名。提出了大亚湾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大亚湾海域主要为受人类活动驱动的複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打破了中国沿岸水体的营养盐平衡”的观点(Nature China评述);揭示了珠江口酸性多糖(TEP)时空分布特徵与形成机制,建立了珠江口TEP分布的概念模式图;提出了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季风期TEP分布的新观点;首次利用硅指示南海北部上升流和中尺度涡存在,证实了吕宋海峡东侧细菌群落组成变化与温度显着相关和吕宋海峡西侧细菌群落组成变化与盐度和硝酸盐显着相关;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对红树植物的作用途径与调控机制等,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红树植物逆境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中国红树林概况
1.1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特徵
1.1.1木榄群系
1.1.2红树群系
1.1.3秋茄群系
1.1.4桐花树群系
1.1.5白骨壤群系
1.1.6海桑群系
1.1.7水椰群系
1.2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1.2.1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2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1.2.3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4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5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6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2章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2.1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生产者
2.1.1小型藻类
2.1.2大型藻类
2.1.3红树植物
2.2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消费者
2.2.1浮游动物
2.2.2底栖动物
2.2.3游泳动物(鱼类)
2.2.4昆虫和蜘蛛
2.2.5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
2.2.6鸟类
2.3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还原者
2.4中国红树林湿地所有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
第3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
3.1城市化、开发区建设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海堤建设现状
3.1.2海堤修建和维护对红树林的破坏
3.1.3海堤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流与物流的影响
3.1.4海堤建设影响红树林的存亡
3.2围塘养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2.1全球红树林围塘养殖情况
3.2.2我国红树林围塘养殖总体情况
3.2.3我国各省份红树林围塘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2.4围塘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3.3城市和工业污染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3.1重金属污染
3.3.2生活污水
3.3.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3.4城市和工业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4水产养殖污染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4.1水产养殖污染的产生
3.4.2水产养殖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4.3水产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3.5互花米草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5.1互花米草的入侵现状
3.5.2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模式与暴发机制
3.5.3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机制
3.5.4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6波浪冲击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6.1波浪与红树林生境相互作用关係
3.6.2船舶兴波
3.6.3快艇引起的波浪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7病虫害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7.1淹水与红树林病虫害的发生
3.7.2红树林害虫发生特点
3.7.3红树林病虫害逐年加重的原因
3.7.4红树林害虫控制
3.7.5虫害的生态效应
3.7.6虫害的专一性
3.8大型藻类过度生长
3.9海洋污损生物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9.1污损动物附着规律
3.9.2污损动物对红树林的危害
3.10过度捕捞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
3.10.1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多样性
3.10.2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3.10.3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气候变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1寒害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2海平面上升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2大规模海鸭养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3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评估方法
3.13.1引言
3.13.2红树林生态退化机制评估方法构建
3.13.3研究技术路线
3.13.4红树林生态退化机制指标体系及评分标準
3.13.5典型案例分析——福建九龙江口
3.13.6红树林生态退化减缓措施建议——以福建九龙江口为例
3.14我国红树林种类和群落类型
第4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4.1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1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含义
4.1.2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意义
4.1.3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4.2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
4.2.1 PSR模型的概念及内容
4.2.2 PSR模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4.2.3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及归一化处理
4.2.5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
4.3全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3.1全国红树林典型样地的概况
4.3.2简化评价体系的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4.3.3简化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係数的确定
4.3.4全国红树林典型样地的指标数值归一化
4.3.5全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4各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1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2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3海南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4福建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5全国红树林健康状况因果链分析
第5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示範
5.1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造林相关配套技术
5.1.1造林选地与整地
5.1.2造林树种选择
5.1.3造林密度
5.1.4造林配置
5.1.5新建造林技术研究
5.1.6修复造林技术研究
5.1.7修复造林方式
5.1.8修复造林的树种选择
5.1.9特种造林技术研究
5.2红树林修复技术评估体系
5.2.1红树林修复技术评估指标及评估标準
5.2.2红树林修複评估方向
5.3影响广西人工红树林的胁迫因子
5.3.1颱风
5.3.2低气温
5.3.3生物危害
5.3.4人为干扰
第6章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
6.1红树林的生理生态特点
6.1.1强大的根系
6.1.2独特的繁殖方式——胎生
6.1.3良好的拒盐、泌盐功能
6.1.4高渗透压
6.2红树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意义
6.2.1高生产力水平
6.2.2保护生物多样性
6.2.3维护C02的平衡
6.2.4防风御浪、造陆护堤、净化水质
6.2.5抵御全球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的负影响
6.2.6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6.3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
6.3.1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
6.3.2红树林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4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
6.4.1红树林生态系统管理目标
6.4.2预防性管理方法
6.4.3政策和法律框架
6.4.4实施与整合
6.4.5红树林评估
6.4.6社会经济考虑
6.4.7文化和社区问题
6.4.8能力开发
6.4.9森林管理与营造林
6.4.10渔业
6.4.11水产养殖
6.4.12农业、盐业生产和矿业
6.4.13旅游、游憩和教育
6.4.14红树林产品和负责任贸易
6.4.15加强退化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营造人工林
6.4.16红树林研究与信息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红树植物及海岸植物种名目录
附录2红树林区大型底栖生物种名目录
附录3红树林区鸟类种类名录
附录4红树林区浮游生物种名目录
附录5红树林区底栖硅藻种名目录
附录6红树林区昆虫种名目录
附录7红树林区鱼类种名目录
图版
第1章中国红树林概况
1.1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特徵
1.1.1木榄群系
1.1.2红树群系
1.1.3秋茄群系
1.1.4桐花树群系
1.1.5白骨壤群系
1.1.6海桑群系
1.1.7水椰群系
1.2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1.2.1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2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1.2.3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4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5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6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2章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2.1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生产者
2.1.1小型藻类
2.1.2大型藻类
2.1.3红树植物
2.2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消费者
2.2.1浮游动物
2.2.2底栖动物
2.2.3游泳动物(鱼类)
2.2.4昆虫和蜘蛛
2.2.5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
2.2.6鸟类
2.3中国红树林湿地中的还原者
2.4中国红树林湿地所有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
第3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
3.1城市化、开发区建设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海堤建设现状
3.1.2海堤修建和维护对红树林的破坏
3.1.3海堤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流与物流的影响
3.1.4海堤建设影响红树林的存亡
3.2围塘养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2.1全球红树林围塘养殖情况
3.2.2我国红树林围塘养殖总体情况
3.2.3我国各省份红树林围塘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2.4围塘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3.3城市和工业污染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3.1重金属污染
3.3.2生活污水
3.3.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3.4城市和工业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4水产养殖污染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4.1水产养殖污染的产生
3.4.2水产养殖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4.3水产养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
3.5互花米草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5.1互花米草的入侵现状
3.5.2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模式与暴发机制
3.5.3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机制
3.5.4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6波浪冲击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6.1波浪与红树林生境相互作用关係
3.6.2船舶兴波
3.6.3快艇引起的波浪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7病虫害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7.1淹水与红树林病虫害的发生
3.7.2红树林害虫发生特点
3.7.3红树林病虫害逐年加重的原因
3.7.4红树林害虫控制
3.7.5虫害的生态效应
3.7.6虫害的专一性
3.8大型藻类过度生长
3.9海洋污损生物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9.1污损动物附着规律
3.9.2污损动物对红树林的危害
3.10过度捕捞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
3.10.1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多样性
3.10.2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3.10.3红树林区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气候变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1寒害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1.2海平面上升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2大规模海鸭养殖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
3.13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评估方法
3.13.1引言
3.13.2红树林生态退化机制评估方法构建
3.13.3研究技术路线
3.13.4红树林生态退化机制指标体系及评分标準
3.13.5典型案例分析——福建九龙江口
3.13.6红树林生态退化减缓措施建议——以福建九龙江口为例
3.14我国红树林种类和群落类型
第4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4.1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1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含义
4.1.2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意义
4.1.3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4.2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
4.2.1 PSR模型的概念及内容
4.2.2 PSR模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4.2.3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及归一化处理
4.2.5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
4.3全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3.1全国红树林典型样地的概况
4.3.2简化评价体系的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4.3.3简化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係数的确定
4.3.4全国红树林典型样地的指标数值归一化
4.3.5全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4各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1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2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3海南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4福建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4.4.5全国红树林健康状况因果链分析
第5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示範
5.1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造林相关配套技术
5.1.1造林选地与整地
5.1.2造林树种选择
5.1.3造林密度
5.1.4造林配置
5.1.5新建造林技术研究
5.1.6修复造林技术研究
5.1.7修复造林方式
5.1.8修复造林的树种选择
5.1.9特种造林技术研究
5.2红树林修复技术评估体系
5.2.1红树林修复技术评估指标及评估标準
5.2.2红树林修複评估方向
5.3影响广西人工红树林的胁迫因子
5.3.1颱风
5.3.2低气温
5.3.3生物危害
5.3.4人为干扰
第6章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
6.1红树林的生理生态特点
6.1.1强大的根系
6.1.2独特的繁殖方式——胎生
6.1.3良好的拒盐、泌盐功能
6.1.4高渗透压
6.2红树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意义
6.2.1高生产力水平
6.2.2保护生物多样性
6.2.3维护C02的平衡
6.2.4防风御浪、造陆护堤、净化水质
6.2.5抵御全球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的负影响
6.2.6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6.3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
6.3.1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
6.3.2红树林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4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
6.4.1红树林生态系统管理目标
6.4.2预防性管理方法
6.4.3政策和法律框架
6.4.4实施与整合
6.4.5红树林评估
6.4.6社会经济考虑
6.4.7文化和社区问题
6.4.8能力开发
6.4.9森林管理与营造林
6.4.10渔业
6.4.11水产养殖
6.4.12农业、盐业生产和矿业
6.4.13旅游、游憩和教育
6.4.14红树林产品和负责任贸易
6.4.15加强退化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营造人工林
6.4.16红树林研究与信息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红树植物及海岸植物种名目录
附录2红树林区大型底栖生物种名目录
附录3红树林区鸟类种类名录
附录4红树林区浮游生物种名目录
附录5红树林区底栖硅藻种名目录
附录6红树林区昆虫种名目录
附录7红树林区鱼类种名目录
图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