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凤池庵

凤池庵,旧称通元观、通玄观,内供奉观音大士、玄天上帝。

  • 中文名 凤池庵
  • 旧称 通元观,通玄观
  • 拆除时间 1963年6月
  • 性质 建筑

简介

  凤池庵,旧称通元观、通玄观,内供奉观音大士、玄天上帝。

  庵内棉乙水曾留有宋理学家朱熹的足迹和沿服短象北能粮语扩墨宝。1999年元月6日,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来自会在此竖立文物保360百科护标志。

由来

  凤池庵始建于宋代。《闽书》载:"凤山顶有庵曰'通元观',有池曰'凤池'。朱文公主簿同安时,来安溪按事三日,登临此庵,题句壁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又赋诗题《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曰:'县郭四依山,清流下如驶。居民烟火少,市列无行次。岚阴常在午,阳景犹简思斤氛翳。向夕悲风多,游子不遑寐。我来亦何事,吏桀古所记。捧檄正淹留,何当语归计?'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令龚颖以朱子曾憩于此,有诗题壁,遂改庵为书院,塑像奉祀许吗磁,教谕邹鲁作《改建朱文公书院记》。"凤池庵为书院,历时17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提学副使邵公锐谒视书院,卢其亵于樵牧,议徙于学。"

经历

  昔时的凤池庵坐落于县城西关外、凤麓之右的常沿渡来自头,背枕凤山,前临晋江西溪,山水旖旎,形胜佳绝;泉州至湖头溪上船只来往如梭,每逢夕阳西下,船筏悠悠,灯火点点;相传为朱熹亲植的榕树荫披古庵,山光、水色、树影,相映成画。城乡善信,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360百科安进士郭瑄第曾撰联曰:"真身现处一道松阴,仿佛菩提树下;大众渡时半泓溪影,依稀明镜台中。"

  光绪年间(18液染内半75-1908年),晋江文人黄瑞明来庵朝拜,见凤池庵山水幽美,亦题下柱联"凤麓柳枝垂玉露;池中莲叶发祥云"存于庵内。今尚存有清代石刻。

  1963年6月,凤池庵在公路拓宽改造时被拆除,香火中断

  1994年5月,侨亲及信众捐资在旧址边约60米处的凤城镇祥云路西侧,依山重建凤池庵,规制仿古,四合院式,占地面积635平方米,建筑面积255平方米,1995年5月竣工,古刹重光。新庵枕山临水,凤山雄踞于后,层峦叠碧,林木蓊蔚;凤城新区展现于前,高楼广厦,气象万千;庵中画栋雕梁,佛像雄伟,庵堂壮观,香火鼎盛,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三月初三诸圣神寿诞之日,更盛于前。

  1999年4月,凤池庵被列入全县朝圣旅游名胜风景点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凤池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