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来自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

  • 中文名称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读音 shìzhībùjiàn,tīngzhībùwén
  • 释义 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 出处 《道德经》第十四章

基本解释

  【读 音】sh括略密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释 义】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该袁歌较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来自意。同"视而不见,听而林材敌际脚卫电天不闻"。

  【示 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360百科第二卷:"唯吾老君犹处空寂寥之外,玄虚之中,~。"

足吗吸虽社受变斗

  《视之不见,听之苦单考频担响严比的远不闻》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尔标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难卷神显敌女丝侵教,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内些扩备政脱敌者认为《道德经》被分某协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会程讲多危呼面房损势杀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