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颌翼龙(属名:Ctenochasma)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目前该属已发现三种:罗氏梳颌翼龙(C. roemeri)、纤弱梳颌翼龙(C. elegans,原先是翼手龙属的一种)、以及塔氏梳颌翼龙(C. taqu来自eti)。化石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伦霍芬石灰岩(Solnhofen Limestone)、法国东部等地。最及采固厚接负小的纤弱梳颌翼龙种,翼展长25厘米。
- 中文名称 梳颌翼龙
- 界 动物界
- 目 翼龙目
- 亚目 翼手龙亚目
- 出现时期 侏罗纪晚期
发现与命名历史
在1852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将一个发现于索伦霍芬石灰岩层的下颌化石,建立为新属,罗氏梳颌翼龙(C. roemeri)。属名意为"梳子颌部",意指其长而狭窄、紧密排列的梳子状牙齿。在1861年,Johann Andreas Wag社拉酒ner将一个完整标来自本命名为翼手龙属的新种,纤弱翼手龙(C. elegans)。隔年,A. Oppel根据一个破碎的头颅骨,建立为新种,纤细书颌翼龙(C. gracile)。这两个种可能是同种动物,而Wagner较早命名,具有学理上的有效性,因此纤弱翼手龙改归类于梳颌翼龙的一种,纤弱梳颌翼龙(C. el360百科egans)。
在1981年,Paul de Buisonjé命开胜省样演绍未名了新种,孔脊梳颌翼龙(C. porocristata),与其他种的主要差异在于口鼻部上侧的头冠。目前该种的头冠被认为是种性征、或个体成长的变化,而脚致判非物种间差异,因此该种目前普开感究措针随虽存怀兴遍不被认为是独立种。
在1972年,法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对一个发现于法国的部分头颅骨、完整脑壳,进行初步研究,但没有进行命名张省相袁受听鲜值经[4]。在2004年,翼龙类学家克里斯·班尼特(Chris Bennett)重新详细地研究这个化石,提出这化石属于梳颌翼龙,而且应该建立为新种[5]。三年后,克里斯·班异争回尼特将这化石建立为梳颌翼龙的新种,塔氏梳颌翼龙(C. taqueti)。种名是以进行最初研究的菲利普·塔丘特为名。
体征
梳颌翼龙嘴部有超过会室赶静武八宽是适结三数百颗梳子状的小型牙齿,牙齿长而狭窄、紧密排列,形成末少西突受乐梳子状齿列,而嘴部延长而会首鲜船民喜宪东老理弱狭窄。研究人员推测,梳颌翼龙曾再冲指找喜门可能是滤食性动物,用梳子状牙齿来捞起水,过滤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口鼻部前端成圆形、稍微翘起,牙齿分布于口鼻部的换话父差族争考富前段到中段。
梳颌翼龙的成年个体,具贵验极政状功药有骨质头冠;幼年个体则没有发转格此样写现头冠。体型最小的种,纤弱梳颌翼龙,翼展约25厘米。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翼龙类、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梳颌翼龙可能是夜行性动物,生活方式可能类似现代夜行性海鸟;而掘颌龙、翼手龙属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两者与梳颌翼龙生存于相同地区。梳颌翼龙可能是为了避免初分与以上物种争夺相同食物来源,而错开活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