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兴衰》是2012年5月由中国人民土温印和流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黄树东帮挥演。
- 书名 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 作者 黄树东
- 类别 人文社科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01日
简介
本书中,作者生动刻画了200多年来大国兴衰的风云变幻:
--美国在与英国的霸主角逐叫中曾遭遇自由贸易的切肤之痛;
--它痛定思痛山牛粮数附,决心转型,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
--它依靠高业治被永注激跟跳昂的民族主义和长期的保护主义实现了迈向帝国最关键的一步;
--它成为霸主后发现曾经伤害自己的"自由贸易"对此时的自己而言是一把锋利的矛;
--它富有创造评孙张意法群半饭力地把这矛升级成了强者恒强的全球化版本;
--它在后院拉美安装这个版本,拉美曾经的经济奇迹毁于一旦;
--它在盟友日本运行这个版本,日本从一个雄赳赳的挑战者沦为一个二流跟班;
--它也在中来自国推行这个版本,极端的富裕和贫困、极端的繁免松该农飞兰之历派荣和凋敝是它创造的一对双生子。
作品目录
第一章危局和机会--站在历史的分界点上
全球化的块常搞谁卫仅实质:美国利益
不对称格局:开放和保护
新自由主义的推动手段:渐变和危机
新的国际分工
国际金融尔体系和信用霸权
历史性衰退
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第一篇谎言崇拜--一个时代的通病
第二章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图腾的升起
公正和平等--前全球化时代的信仰
丛林法则对公平的侧翼进攻
一份改变历史的备忘录
金融资本--全球化战西毛走作想系作略的推手
公平之死--一种新的信仰盛行
第三章国家博弈--被掩盖的真相
360百科掩盖国家博弈的谎言
喜除只单企犯全球化体系中的权力金字塔
霸权面临永恒忧虑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战争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独立自主才是崛起战略
第四章另类"一体化"--通向"新殖民主义"的道路
资比乙力九压阻地本、技术和体制"三位一体"专干甲其算象置政
受威胁的经济安全
被肢解的经济主权
丛林迅准称松脸装立益左里的自由法则
"程序控制"是校记土态死危终河族问井少数对多数的统治
制度寻租的"铁三角"
"普世价值"外衣下的"新殖民主义"
第五章被美化现货线响露矿夜好的抱残守缺--崛起陷阱
充 固守落后就是发挥优势?
国家崛起的十大陷阱
两个虚假的历史命题
穿越历史的交锋
统治世界的权杖
第二篇美国--在博弈中走向帝国
第六章剑与火--节鱼罪袁国载速斗扬接已从自由贸易到闭关自守(1775-1808年)
海盗般的欧洲各国
无发展的增长陷阱
弱住火答花乙绿福再局采国却有浪漫的强国之梦
夺回金融自主权!让债务变成逐基士玉简南怎资变权力
汉密尔顿发出孤独的保护主义诉求
杰弗逊主张"把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
路线之争--两种民族主义
霸权剑锋下的繁荣
自由贸易下的不平等贸易条约
闭关自守
第七章战争与贸易--从民族主义到保护主义(1808-1816年)
荣誉、梦想和民族主义
没有输家的博弈--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
战争、草根和崛起
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大英帝国开辟的另类战场
叩击新时代的大门
推动保护主义的是曾经反对保护主义的人
理想、利益和"三执政"
第八章掌握自己的未来--通向帝国之路
贸易基础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寒冷
"美国体制"和保护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利益绑架的政策之争
美国的反分裂法
自由贸易再次遇到危机的挑战
林肯、内战与保护主义的第二次浪潮
第三篇拉丁美洲--失落在全球化中的奇迹
第九章拉美是如何走向全球化的?
自由贸易为拉美套上了债务咒语
土地集中导致二元经济结构
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利益
流血的梦想
资本拥抱输入的改革
走上新自由主义的不归路
第十章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新债务陷阱
金融资本如何将拉美推向国际资本市场
债务泡沫下的大国战略
美元流动的双向记
泡沫破裂以前的狂欢
第十一章1979年秋,新自由主义小试牛刀
1979年美元利率的金融颠覆
格林纳达效应
债务危机削弱了拉美国家的经济主权
惨痛的后果
几点反危机教训
第四篇日本--来自盟友的全球化战争
第十二章盟友之间的权力和财富竞争
谁托起了"日本奇迹"?
美国大战略下的日本
日本经济:跑在别人轨道上的火车
跪着的反抗:日本的宿命
第十三章产业战争--争雄高科技
挑战美国的高科技
美国电子产业:风雨飘摇中的反击
贸易和安全:霸权皇冠上的明珠
总战略的形成:从"反倾销"到全方位
301起诉:美国政府立场激化
"虚中求实"--"剥洋葱"战术的妙用
日本芯片业衰退的开始
江河日下
第十四章货币战争和金融战争
美联储的第13储备银行?
经济停滞的陷阱
金融改革:从工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
广场协议: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
漫长的冬季: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导向
离崩溃一步之遥:日本全球化对中国的警示
第五篇中国--避免被全球化打断现代化进程
第十五章美国大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
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
实用主义的对华战略
中国经济是如何整合进世界的?
歧视的交往:中国的WTO陷阱
在交往中去现代化:俄罗斯的教训
第十六章金融体系和发展抑制
"预算软约束"、"市场换财富"和美元的"制度寻租"
货币、全球化和霸权
金融全球化、危机倾向和美元循环
金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繁荣-破裂:金融资本的危机宿命
虚拟增长和发展抑制
建立新世界货币的关键是去出口导向
贫困的繁荣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第十七章中国经济的国际环境
市场依赖和安全陷阱
美国会向中国还债吗?
以虚拟债务征服实体经济
第十八章中国经济的产业陷阱和技术陷阱
大国崛起和世界工厂
全球化抑制中国的技术创新
全球化下的技术封锁
产业战略和可替代性
第十九章危机、选择和出路
自由和危机
中国面临战略选择的临界点
货币的选择还是战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作品语录
·中华民族选择崛起,就是选择了竞争,就是选择了竞争对手。
贵值促例来渐静括 ·美国政府和智囊在许多文件中明白无误地指出:要把中国纳入能保障美国利益的格局里。
·18世纪的美国是一个落后但充满自豪将赵答圆协笑质准感的民族。只有一个充满自豪感的民族才可能崛起。
·美国实施了长达60年的保护主义,最终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经济实来自体。
·一大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进入新政360百科府,担任关键职务,指导万层电酸智利开展学习美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这场改革为智利带来极大的灾难,使智利几十年的发展成绩毁于一旦。
·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战争主要战术是"剥洋葱"。先提出一个原则性意见,对它女流煤提稳关键问题一笔带过。在获得日本认可后,再在原则上就关键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市场经济"貌似务虚,但一旦它成为谈判的原则基色好读机造府础,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国的产业保护、中国的市场保护等都成了谈判的内容,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都成了别人讨价核占村呢黑还价的对象。
精彩选读
全球化的实质:美国利益
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两合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功负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而市场之所以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因为产权明晰且有保障。所以,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目标对内毫无例外都是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管制;对外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是不稳承白没敌审素助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兴起的大规模政府干预和通过政府干预反于权销做陈效科最育而达成某种社会公正的"革命"。
美国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推手。新自由主义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表烈板计神击他年若航视代以来的一项国策和持续的外交政水哪哪甲现信讲合式县杀策。新自由主义不是什么"普世价值",对内是强化资本效率和解放资本盈利冲动的帮承途径,对外是美国在世界范围格投号内实现国家利益、维护霸权的手段。
1981年8月31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距考胶经济恢复税收法案》。这友怀血个条例大规模地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反映了里根的经济理念,决定了美国未来近30年的经济命运,是美国走向金融危机所迈出的第一步。史称该条例开创了美国经济的"新时期"。这一天被称为"里根革命"的开始。美国从此进入一个减少政府干预,减少社会福利,将公共职能私有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市场原则至上的时期。美国这场危机的许多根源几乎都起源于那场"革命"。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大力输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在苏联垮台以后,美国更是吸育力图以新自由主义来改造菜担先资打营低斤世界,改造现实的对手和潜在的对手。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体系的全球化是美国改造世界的两大手段和目的。新自由主义通过看似严密的理论体系向世人证明,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将使每个国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每个国家都能公正平等地走向繁荣。这个理论似乎为贫穷的国家解开了繁荣的密码,让许多人沉迷,为美国按自己的方式打造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奠定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在新自由主义风靡的时期,美国理想的世界模型是一个金融贸易自由开放的世界体系,资本货物要素能在国际自由流动。在这个世界体系里,民族国家对自己经济的保护、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中公共产业的成分都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将起主导作用,其金融体系作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将在制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在这个体系里,国际分工有一个巨大的特点,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源、货物和服务,而美国则向世界各国出口美元、金融产品和不影响美国安全和竞争力的低技术。这是美国为霸权的长期存在而设计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体系中,美国为中国设计了一个什么位置呢?美国政府和智囊在许多文件中明白无误地指出,要把中国纳入能保障美国利益的格局里。要把中国纳入这样一个经济框架中,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使中国经济依赖美国,至少是依赖美国市场;第二,必须使中国经济走上低技术水平扩张的道路;第三,必须在金融上控制中国。美国认识到,鉴于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不把中国纳入这个体系,中国就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的,美国做了四件事:一是在中国入世文件中,迫使中国承诺开放银行、金融和资本市场;二是作为交换,美国开放了自己的低端市场,通过市场力量将中国经济引导到低水平扩张的轨道上;三是通过中国承诺的产业开放,打击乃至摧毁中国的自主技术;四是严格限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完善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只要观察一下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就会看出,美国对中国经济关注的重点从产品市场,到技术知识产权,到金融体系,到经济体制的轨迹。金融体系的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现阶段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重点。虽然这一重点为美国经济危机所打断,但可以这样预测,它将是中美间下一轮经济纠纷的焦点。
美国在寻求危机出路时,有可能加剧中美两国经济纠纷。而在未来的纠纷中,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的开放将成为美国重要的筹码。中国在WTO的承诺将成为美国的有力武器。
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另一个更具有战略意义的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全面市场化和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不是普世法则。甚至在美国也不是。把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当做普世法则的人大概不了解美国发展的历史。
美国立国以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奉行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和外交上的孤立主义。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到"美国体制",到林肯,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这100多年里,保护主义是美国贸易政策的主线。为了保护美国的民族工业,美国的关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达49%!
在自由贸易体系里,商人是主人而生产者是奴隶主。保护主义不是别的,是自然的法则,是自我保存的法则,是自我发展的法则,是人类得以保全最高和最好的前景的法则……为什么?如果保护主义能有益和增进6 300万人民的利益,这6 300万人民的影响将会增进世界上其他人口的利益。我们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考虑整个人类的利益。是的,那些人士说"在你能买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当然,这一原则(在那些人士看来)也适用于劳动力。让我给你一条比那些人士所说的好一千倍的信条,那就是保护主义的信条:"在你能获得最高支付力的地方去买"。而且,那个地方就是劳动者的报酬最高的地方。
这不是什么"左派"人士对自由贸易的牢骚,而是美国第25届总统麦金利1892年在波士顿的讲演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概括了美国共和党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共和党在从内战到1912年的几十年里,几乎赢得了每届总统选举。
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打开海外市场,才把自由贸易作为长期外交政策。这种变化反映了美国实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推动力还是美国利益。
独立自主才是崛起战略
把全球化当成国家发展的道路,既不符合国家利益博弈的现实,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国家间的利益矛盾注定了一个大国的崛起只能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想通过贸易走向崛起的国家,最终都要掉入崛起的陷阱。国家利益矛盾决定了完全的融合是没有出路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既要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承认霸权的利益,又要坚持独立自主;既要在核心利益不受挑战的条件下承认现存的世界体系,又要避免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融合。任何融合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发展阶段,符合独立自主。这种选择性的融合避免了与霸权利益的全面交集。全面的利益交集必然导致全面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关上大门走内向型发展道路,还是避免广泛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
独立自主的崛起,必然是内向发展为主的崛起。外向发展、海外市场、开放等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寄托在别人的市场上,不能以别人的市场为中心。中国不能让别人的市场支配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中国人自己的福利,不是为了别人的市场需求。中华民族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一条把希望和未来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战略中霸权虽然依然是国家博弈的重点,但是与外向型的发展战略相比其重要性已经远远降低,因为内向型发展降低了与霸权的利益交集和这种交集可能带来的冲突和摩擦。全球化不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需要保护主义,需要用关税或非关税的手段把国门相对关起来,全心全意发展自己的经济。中华民族的崛起,呼唤保护中国经济、产业和财富的万里长城。
内向发展是美国自1812年战争后的发展战略。美国的这个战略有两个方面: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外交上的门罗主义。这套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告诉欧洲的霸权:我不管你们欧洲的事,不管你们谁称霸谁做盟主,你也不要干涉美国和美洲的事务。在经济上我不融入大英帝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的经济体系,要用保护主义来保护和扶持我自己的产业。由于没有进入大英帝国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条发展战略就意味着美国必须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必须建立那些它几乎没有能力建立的产业,必须在"买比造便宜"的情况下坚持自己制造。意味着它必须为了实现经济独立,而"不按经济规则办事"。美国的这条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战略延续了100多年,直到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实,这条战略包含在我们中国的一句最朴素的话里:我惹不起,总躲得起。
这也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在1949-1978年间实施的战略。
没有坚决的意志是不可能走保护主义的道路的。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个差别就是一切要自己做起,要走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产业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产业都要一个一个建立,每一项技术都要一个一个攻克。这是一条比买技术,比仅仅追求GDP数量增长要艰难得多的道路。用非经济学术语讲,自由贸易如同做生意,而保护主义如同创业。做生意在许多时候是一条比创业更容易更能迅速致富的道路。在保护主义下从事现代化建设时,一个国家最常用的词汇是攻关、创业、攀登,是苦战;而一旦走上自由贸易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的道路上时,人们的口头语是学习、引进、接轨,是发财。
在保护主义下自主地追求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穷二白,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创建。全球化认为,买技术和引进技术能更迅速地缩短技术差距。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全球化的幻想。在强权主导的自由贸易里面,技术涉及国家安全,技术涉及知识产权。你有想通过买而实现崛起的自由,别人就有不卖给你的自由。实施自由贸易"走出去"的战略,其最后结果就是经济在低水平上增长。
文化上的崛起是经济崛起的条件。文化上崛起的核心是民族价值体系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崛起。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强调世界性、淡化民族性等是自主发展的价值障碍。世界上那些彻底走向新自由主义道路的人们,都是在别人的价值体系后面亦步亦趋的人们。在价值体系上依附他人、崇拜他人,必然导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的软弱、民族自尊的丧失。崛起本身是一种进取的战略,所以,照搬别人价值体系的做法与崛起战略格格不入。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历史中为自己寻求价值的坐标,来界定今天和未来的现实。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什么历史,而且美国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经济政治价值有很深的英国烙印。即使是这样,美国没有把它的发展归结为向英国价值体系学习的结果。它从自己短暂的历史中去寻求自己价值的民族起源,从自己与欧洲其他民族的差异中来解释自己的价值体系。
经济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国家的战略安全,没有国家的独立。一个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国家,缺少一双托起崛起的翅膀。希望崛起的民族,一定要眼睛向内,走一条独立自主、建立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道路,把对外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高国家的实力资源。
经济独立是几乎所有强权崛起的历史经验。大英帝国为了建立和维护完整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实施了漫长的贸易保护。在推行自由贸易时期,大英帝国在剥夺其他国家经济独立的同时,却捍卫着自己的经济独立。后来大英帝国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放弃了经济独立,帝国也就无可奈何地衰退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由于法西斯的海上围困,经济上的这种对海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使英国经济几乎崩溃。昔日的帝国居然面临粮食短缺、装备不足的困境。假如没有美国的支援,那场战争的进程和长短也许会不一样。美国在独立后经过短暂的内部争论,把经济独立作为国家的长期国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其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美国才得以迅速转化为战时经济。巨大独立的经济体系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战争资源,还为盟国提供了巨大的战争装备。苏联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迅速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动员巨大的战争资源而打赢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成为两霸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独立。假如没有这种经济独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其对外依赖的经济必将崩溃。而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很难想象能打赢那场比拼先进装备的战争。
相反的例子也有。拉丁美洲在20世纪70-80年代率先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放弃经济的完整和独立,追求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最后在拉美危机中,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随后经济进入了"失去的十年",经济从此一蹶不振,直至今日。
经济崛起不只是数量的简单扩张。不能用经济增长取代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绝大差别的。增长是量,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体系总体质量提升的过程。一国经济可以在低水平上高速增长而没有发展。一个落后而软弱的国家,同样可以拥有规模庞大的GDP,例如中国在鸦片战争时期的GDP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牺牲经济完整和经济独立,依赖别人市场换来的GDP,是脆弱的GDP,是建立在霸权仁慈上的GDP。现代化虽然包含GDP增长,但是GDP不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比GDP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概念。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曾经经历过没有现代化的GDP增长。现代化和GDP代表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现代化要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产业的现代化。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满足于低端产业环节的国际分工;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接受民族产业被肢解的现实;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容忍外国高技术垄断中国市场的现实;现代化战略不会导致我们放弃对民族产业的保护,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接受对高科技产品进口实行零关税的不平等要求;现代化战略不认为全球化是历史必然。中国崛起需要现代化。GDP增长可以通过出口导向实现,可以通过依赖海外市场实现,可以通过抑制内部发展实现,可以通过所谓歧视性的国际分工实现。GDP的增长不是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举起现代化的旗帜。只有现代化才是中国崛起的道路。
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的、独立的、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体系是经济崛起的关键。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经济崛起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陷入强权布下的经济战争,在经济上要避免陷入对方设下的重围。建立完整独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道路是保护主义。虽然保护主义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一个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一个民族在崛起过程中要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只有那些敢于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民族才可能在国家博弈中胜出。对于一个小国而言,由于市场和资源的限制,在全球化中依赖某个大国,成为某个大国在经济政治上的附庸,也许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个大国,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对一个力图对世界有所贡献的民族,全球化也许能带来短期的某种商业繁荣,但是,从长远看,全球化将使这个民族崛起的雄心失落在别人精心发动的被称为"全球化"的经济战争里。
作者简介
黄树东,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后赴美留学。90年代中期以来,就职于美国顶级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投资和资产管理,成绩斐然。期间同许多投资家和金融领域的学者有大量深入交流,包括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投资和金融市场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亲历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以来,基于亲身感受和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写作了《中国,你要警惕》和《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探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中国,你要警惕》版权已输出到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