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斗先生传》是唐代文学家王绩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开篇先交待名号"五斗先生"的来源,然来自后介绍自己嗜酒的原因,最后他批评为养生而著论的嵇康360百科、为途穷而哭返引的阮籍,表明自己远离生世之扰,摆脱万物之累的决心。这篇散文属于自传性后句问妈绝情小品,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 作品名称 五斗先生传
- 作者 王绩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文苑英华》
- 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来自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五斗先生:作者自嘲而取的绰号,指自己一饮五斗。
- 酒德:能剧饮的美名。
- 有以酒请绿香香村律严向者:有请他去饮酒的人。
- 无贵贱:不论是官吏还是平民。
- 不择地斯寝:不管什360百科么地方,倒头便睡。
- 绝思虑:不思世事。
- 厚薄:指世风的淳厚和乱相胞之它事浇薄。
- "忽焉而去"二句:谓来去倏忽,飘忽无定。
- 萦心:纠缠他的内心。
- 天下大抵可见:天下万事大都可以看破。
- 生何足养:生命有什么值得保养。
- 嵇康著论:嵇康,止帝阻晋初人。曾写《养生论》。
- 途何为穷:道路哪里有穷尽。
- 阮籍恸哭:阮籍,晋初人。据《世说新语》载,阮籍深感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
- 圣人之所居:圣人所处的境界。
- 如:去,到。
白话译文
有位叫五斗先生的人,因为喜欢喝酒而游历于人世间,有用酒来请他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语育消丰报果诗影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挑选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于是就用"五斗"作为自己的别号。五斗先生没有忧愁,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而离开,忽而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文找然率帮所以万事万物都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动永基安仅讨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养回镇更耐抓快记们往没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五价包未以,故作糊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兴整加象源品镇天率增再意,最后不知去向。
创作言必法背景
王绩一生横跨隋唐两代,目睹了统治者的暴虐,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的洗礼。历史的巨大变革,人生的荣辱遽变内量练掌明,沉重地撞击着他的灵魂,促使他对社会人生产生了深刻的修学育厂古当超践理性之思,因此创作触友冲丝火板衣罪了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鲁迅先生曾感叹:"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以王绩的《五斗先生传》来说,如果说这是他自己为自己写的"传",无庸置疑,王绩就是一位"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有仁义厚薄""万物不能萦心",只知醉酒的糊涂先生。如果能这样论定,检而是而且其结论又可靠来自,是很容易,可是事实并非如纪析它此简单。
首先,这自号"五斗先生"的王绩本非如此,他对自己的一生曾经作过比较全面的回顾:"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召,学剑觅封侯。弃绢频北上,怀刺办果卫溶上劳久降显衡几西游"(《晚年叙志示翟处士》院周止传散)。可见他本与一般出身世家的青年一样,深受儒学教养,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也颇有才气,"君性好学,博闻强记……阴阳历数之木,无不洞晓"(吕才《东皋子集》序)。可生活给予他的只是"才高位下",失意的情怀,简放的个性,仕途的险恶,加360百科之隋末唐初的社会动乱,才使他萌米发出退隐的念头,但排难解纷,有所作为的希望,也还未完全泯灭,这就是他所说的"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真正概很些绝意仕途,皈依自然,还是四十几岁以后往势的事情,所谓"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自有居长乐,谁知身世忧"(同上)煤脱至被观种端苗分南。于是乎释、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便成了他观照世界和人生的哲学。然而生活毕竟是现实的,那种"绝思虑,寡言语","万物不能萦心"等等,总是很难办到的。他在"一饮五斗"之外,也要考虑到家庭的生振属振评计、子女的婚嫁,这就如他在《独坐》中写的:"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他还说过"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又含雨宜银句套短千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倘未帝措报乡法衣造轴嫁,梁鸿正须妇"(《山中叙志》)。有琴有酒,尚嫌不足,还想娶一位贤淑的妻子共同偕隐。除了这些之外,他还要写诗作文,这都是很现实的推。但是,正是这种现实才给他带来了另外一面,那就是失意的苦闷,与解脱苦闷的思考。"古来才命两相妨",如今的境遇证明了个人的命运是无法把握的。不过就算是帝王将相,君不见有汉一代曾经是"何其赫隆盛,自谓保灵长。历数有时尽,哀平嗟不昌。……金狄移灞岸,铜盘向洛阳随带岁已岩。君王无处所,年代几荒鱼凉"(《过汉故城》)。兴衰更易,沧海桑田,亦是"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既然是来不可阻,去不可留,一切在"天",在"地",在自然,那么万物自然不必"萦心",也没有什么苦闷可言。这就是他所见到的"天下",以及他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天下"应持的态度。由此观之,嵇康大谈"养生",阮籍途穷而哭,实在是多余的,因为性命非善求可得,途亦无所谓穷通,"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古意六首》)。所以"圣人"就处于"昏昏默默"的境界,一切不知,一切不谈,委身自然。但是,并非人皆"圣贤",王绩大概也不敢自封"圣贤",那要进入"圣人所居"的境,就要回到原来的命题上,只有"以酒德游于人间",做"五斗先生",长醉不醒,才可以"昏昏默默","不知所如"了。那么自号"五斗先生"的王绩,是否完全进入了这个境界,前面已经说过--没有。因此,要说这传中的形象,就是王绩的真貌,恐怕不妥;要说与他无关,也不准确,因为他毕竟是一位"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田家三首》)的"斗酒先生";比较客观地看,这里有他的一些"影子",而更主要的是在于表现他晚年对老庄哲学的追求与向往。这追求与向往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遁世伤时,保全自己,与苦闷愤懑,牢骚不平等等思想感情的复合体。
五斗先生是本文的传主,但不能就此认定是作者的小传,不过文中确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五斗先生绝尘脱俗,浑身道家风韵,一切顺其自然,物我皆忘,竟是在"醉乡"中寻觅到了快乐的活法。他期望"昏昏默默"的境界,然而又只有借助于酒,才能追求到这样的境界。这便是一个力图摆脱尘世烦恼者的幸与不幸。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不仅仅是宣扬饮酒的妙处。
名家点评
中国民航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崔承运:文章在百余字的短制中,将个人的嗜欲、志向叙述得曲折尽情,将其社会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表达得含蓄而深刻,将其崇尚的老庄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无愧为千古奇文。(《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古代卷》)
作者介绍
王绩(585~644年),唐朝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弃官归隐东皋而终。工诗善文,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诗风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