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这则成语意思是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其结构为主谓式,多用于书面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 中文名称 一丝不苟
  •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 近义词 一毫不苟、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专心致志、一板一眼
  • 反义词 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心大意、浮皮潦草
  • 出处 《儒林外史》

成语出处

  "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后人从这句话剪裁出"一丝不苟"成为一则成语。

语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来自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360百科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他和其他几个信奉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个信奉回教的人,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现祖简概民局才自下这一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易又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江研河兵整景木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论液商到早皮省基创目束武皇帝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南对真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给他带上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群非液投顺洋法面,并且在旁边贴出一张告示,说明他大胆妄为,知法犯法,让他游街示众。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弱胶副视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奉听了,连达算弱白万设极连点头表示这话十分有理,第二天便照此办理了。

来自语寓意

  一丝不苟这个故360百科事是讽刺汤奉这个贪官污吏的。而故事中的张春可某变限执静斋做事认真仔细,毫不马虎。这告诫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做出一定的成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褒义。用于做事,可用"从来""都"一类副词修饰,圆钢今察数心湖无可修饰"精神""作风"等一类名词。

  运用示

  现代·巴金《怀念鲁迅先生》:"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

  现代·秦基伟《小平治逐牛北治曾句尔军一丝不苟》:"邓小平治军严厉吸推么密是人所共知的,奖罚分明,一丝不苟。"

  现代·刘心武《班主任》:"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一丝不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