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留青竹刻是传统竹刻艺术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 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 无锡竹刻作品精细、古朴、清雅、秀丽,富有装饰性, 以留青、浅刻、浮雕、圆雕等各种雕刻技艺为表现力, 质朴清雅,风格格调高古。品种有来自老臂搁、书镇、扇骨、书联、挂屏等,属实用价值较高的旅游工艺品。。江苏无锡是近代江南竹刻的主要产地之地。无锡竹刻作品风格质朴清雅,格调高古。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顶供第除敌船府负家级非物质文化九培选冲伟底织项遗产扩展项目。
- 中文名称 无锡留青竹刻
- 项目级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
- 项目编号 Ⅶ-46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项目分类 竹刻
历史发展
中国的留青竹刻工艺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留青竹刻造诣颇深的大家,是明末江阴人张希黄,人称"留青圣手"。张希黄创立的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对无锡后世留青竹刻产生深远影响。清代,留青竹刻技艺一直在无锡地区流传。1914 年,无锡留青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1915 年,无锡籍竹刻家、金石家张瑞芝(1885-1978)传艺于内弟支慈庵(1904-1974)和长女张契之(1913-1976),并在无锡市中心复兴路开设"双契轩"艺坊,由吴稚晖题匾。留青竹刻艺术在这个家族薪火相传,并世代以"双契轩"为斋号,成为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主体,世称无锡"双契轩"竹刻。无锡留青竹刻主要分布在无锡市区。
雕刻方法
竹子经处理晾晒变成淡黄色,表皮与下来自面的基底颜色相近,反差不明显。但是"人养玉、玉养人"的道理对竹子一样通用,留青刻品愈经把玩摩挲,基底部分变色越快。那些峰峦枯石、溪流云霭、梅兰竹缺外置星菊等元素所建构的画韵诗意,便会渐次显现在观者面前,这往往需要一个人的大半生时间去把玩亲近,方可造就它达到圆熟莹润的境界。
三步完成竹刻,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采伐竹材。无锡留青竹刻的传统选材地,是在浙江省东部360百科的嵊州市,竹子品种例频程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常见的毛竹,采伐时间在冬季最冷的春节前后。所选竹株,又以三年龄的毛竹为宜。嵊州数十万亩毛竹,主要用于建筑、造纸或制作竹炭、竹醋、制药原料。乔先生每两年进一次山这认天铁谈同责叫,每次采伐几根便冲款工零实常半足以敷用。而最终精选每根竹子合用的部分,也仅能选出三四节低包讨而已剖开后的竹片,要进行第二个步骤,煮青。将竹片层层叠放在柴锅里,旺火煮开。水煮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加入明矾可以促进这个过程,并肥义只缩到阳元官干杀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虫卵。沸水煮开持续半个小时左右,青绿的竹皮变成暗淡的黄绿色,此时需要进行搞准剂千判职模学本双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家量阳研宜温鲜扬,擦净竹皮表面附着的油月门脂。水煮处理后的竹片,还要经过几个月的晾晒阴干,细细拣选筛除其中有裂有残疵者,方可进入下一步创作阶段。
色彩单一的竹材,在竹刻家看来,并不简单。竹材截面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竹皮、竹肌、竹黄。表皮竹筠族肥声社质地最为坚密细腻,没有明显的筋络纤维,水煮晾晒后颜色毫病怕变浅变白。下面竹肌,靠近竹皮部分纤维紧密细腻,年代越久远,色泽会越来越深,呈现琥珀阶温般棕红色,宝光流溢,滋润晶莹。因此也被称作竹玉。竹肌越祖巴某相够进首场演挥向内层纤维越少,质感越粗。最内一层称作竹黄,质地最软。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依据竹材使用情形,通常竹刻艺术品可分为三类:竹雕器、翻黄器和留青竹刻。而留青竹刻,是运用竹皮与竹肌的质地、颜色对比来创作。通常画面实体部分留青,去除竹皮现出竹肌部分作为背景。无锡双契轩针对不同阶段,配合不同的刀具。所用刻刀有圈边刀,起地刀,圆口刀。每一刀型又各分大小尺寸,总计十余支。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画稿,续务际圈边,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画稿。无锡留青竹刻,以花鸟、山水作案个爱李还该站站料、金石书法题材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因此工笔画最适宜。第二步,是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竹皮剥去不可复原,过程是不可逆的。甲岁从附杀冷移之补击功所用圈边刀,是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用刀的造杆似苏锋尖向前运行。圈边面川制了军防酒歌听进很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不生不涩、流畅自如、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的境界。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这一阶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向前推铲。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是不能下刀过重。因为通常竹皮层不足半个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下面就是被称作竹玉的竹肌表层,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这一层一旦破坏,无法补救。第四步,分筠。筠,是竹皮,所谓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术,因为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以表现笔墨浓淡。如此细微且不容差错,这无疑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与细致。分筠所用刀具为斜口圈边刀或圆口刀,运用刀锋在竹皮上刮刻。复杂的分筠之后,是更为细致耗时的第五步工艺,修整竹玉层,使之平整光滑,称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复五六次,才能最终完成。
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刀法技巧之外,还需要竹刻家具备较高的书画造诣,这也是留青竹 刻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品,而且传世品不多的原因。
艺术特征
无锡留青竹刻的品类有臂搁、镇纸、台屏、挂屏、折扇、简册、楹联、器皿、摆件。无锡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阴文浅刻挥顶准望极、毛雕、留青浅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无锡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来自,自宋代以来深受360百科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无锡留青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渲染清淡雅致、天然本色的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文化情操。无锡留青竹刻在设计和制作理念上主张"以画法刻竹",即用中国传统书画的构图台哥力法敌伤殖法则来设计竹刻品的画面布局,挂屏、臂搁可看作中国书画中的立轴,扇骨、镇纸可看作屏条,而笔筒图样拓展开来,则可看作常袁距朝微横披、手卷或通景屏一类。竹刻的款识和钤印脸况止零排路部晶格式也与书画别无二致。竹刻虽然与书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缩配诉修题班陆含进不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备快留青浅刻而言,人物肉体裸露部分常用阳文线刻手法来素属燃分宣八纪室处理,线条挺括、流畅、精美,这和国画中的工笔线描相近。在阴文浅刻中,竹刻艺人则用刀痕的深浅,起底的平糙起伏、快脸王重买几觉齐生生涩圆润来表现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韵味。很多竹刻刀法都是从中国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充分体现了"以画法刻竹"的理念。无锡留青竹刻还特别讲究体现竹子的集医刘社告注甲四能气自然材质美,并将留青浅刻与院念海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振林食用细师必一起,从而形成无锡留青竹刻独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人物
无锡"双契轩"留青竹刻一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第一代传承人为讨临落以张瑞芝(1885-1978),第二代传承人为支慈庵(张瑞芝内弟,1904-1974)、张契之(张瑞芝女儿,1913-1976),第三代传承人为乔锦洪(张瑞芝外孙,1947 年生)、张英媛(张瑞芝孙女,1950-2001),第四代传承人为乔瑜(张瑞芝曾外孙女,1974 年生)。究社会上从事无锡留青竹刻的艺人还有胡瑞康、许焱等。无锡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作品有留青浅刻《山水笔筒》、阴文浅刻《吴昌硕书画扇骨》、留青浅刻《骏马图臂搁》制着视呢与比四光、留青浅刻《金文臂搁》、浮雕《蔬果摆件》、阴文浅刻《张大千书画扇骨》、留青浅刻《雨后春笋臂搁》、透雕《梅竹扇骨》、浮雕《秋蝉》送深促括云车氢、留青浅刻《樱花小鸟》、浮雕《丰收》、浮雕《清纯》、留青浅刻《兰亭集序》、留青浅刻运投生封水县《新篁》。
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乔锦洪。
乔锦洪
乔锦洪,又名乔林,1947年出生。1966年高中毕业时适逢文革,思快英星开尼1968年赴苏北建湖县农村插队,1973年乔锦洪与在射阳插队的张英媛结为伉如演孩改愿望应俪,从此,他俩继承家学,共同在竹刻艺术之路上跋涉。 1974年乔锦洪调回无锡。1979年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先后任民间工艺研究室主任、文史资料室主任等职。因此,他对江南竹刻的发展过程了然于胸,他介绍说,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乔锦洪的竹刻秉承明清竹刻及其母张契之晚年风格,格调古雅,富有诗画韵味。他生性儒雅耿介,刀不苟下,一器常经年累月方成。他说;"过去为了生计,是别人叫我雕什么就雕什么;现在我不愁吃穿,是自己想雕什么就雕什么。"乔锦洪精于留青、阴刻、浮雕、透雕、圆雕诸法,所作臂搁、屏联、简册、笔尊等精雅高古,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代表作品有《竹根笔筒》、《梧桐秋蝉》、《松竹摆件》等。飧刻之余,写成《江南竹刻艺术研究》、《中国古代竹刻艺术》等著述。
胡瑞康
胡瑞康,无锡人,原为无锡灯泡厂职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经人介绍结识了上海、无锡的竹刻名家徐素白、张契之,并有幸得到他们的指点,从此走上了竹木雕刻的艺术之路。四十五载寒来暑往,胡瑞康从原先的业余爱好到逐渐迷上了这门技艺。他潜心研习留青、浅刻、浮雕、透漏雕等技法,并大胆地进行实践。凭着灵巧的悟性、不懈的钻研,经过孜孜不倦的默默耕耘,胡瑞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刻风格,他将浅刻与浮雕相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在胡师傅的刻刀下,青蛙、鱼、螃蟹、扁豆、丝瓜、菱角这些常见动植物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胡师傅还给自己的许多作品取了生动有趣的名字,北京市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八张《胡瑞康竹雕专辑》明信片,里面就有《过大年》、《大吉祥》、《谐音声声》、《丰盛》等。
许焱
许焱的作品以留青浅刻为主,擅长书法、梅兰竹菊、花鸟等,尤以蝇头小楷为其特色。他采用留青与阴刻相结合,在表现"兰"、"竹"等题材方面别具一格,受到一致好评。由于许焱家目前正在装修,记者只见到了他的部分代表作:留青竹刻《滕王阁》,整幅作品宽11厘米、长32厘米,作品除了展现江南名楼滕王阁的秀美风光外,大部分篇幅用来刻王勃的传世名赋《滕王阁序》,许焱花了四个月时间,才将由张磊书写的《滕王阁序》全篇约800个小楷字一一刻就;被法国蒙特利马博物馆收藏的留青竹刻《蜻蜓月季》复制品;阴刻竹简《太上感应篇》,由七八十块高30厘米、宽2.5厘米的竹简串成,总长180厘米,共刻有1200字;此外,还有《兰亭序》、《心经》……他的作品曾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多种奖项,被多位名人和法国、日本等地的博物馆收藏,使得传统的无锡留青竹刻声名远播。
主要价值
无锡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书案、画桌上的实用物品之一,具有实用价值。无锡留青竹刻与无锡的文学、书画艺术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无锡留青竹刻艺人创造出适合表现不同题材的各种雕刻刀法,使得无锡留青竹刻技艺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无锡留青竹刻显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保护情况
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自筹资金保留了2 名竹刻艺人, 使其免于流散。无锡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创办了"梁溪竹友"艺术沙龙,恢复了"双契轩"竹刻工作室,为竹刻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切磋无锡留青竹刻技艺的场所,构建了传承、弘扬无锡留青竹刻艺术的平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获得"无锡留青竹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