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鹤仙·泪荷抛碎璧》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风雨秋景抒发作者的感慨以及思念去姬之情,又从思念带出对秋来自天景色的感触。全词语言清丽脱俗,情景交融,浑然一片,上下阕衔接自然。
- 作品名称 瑞鹤仙·泪荷抛碎璧
- 作品别名 瑞鹤仙·秋感
- 创作年代 南宋
- 作品出处 《全宋词》
- 文学体裁 词
作品原文
瑞鹤仙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破油种盟。对小山不迭,寸眉愁作鲜围通业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瑞鹤仙:词牌名。又名"一捻红"。此词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十二句六仄韵。
⑵捎:一本作"梢"。
⑶小山:画屏上的山峦。迭:一本作"送"。
⑷岸帻(zé):头巾覆移常例须用植势次因操在额上,把头巾撤起露出前额。岸,露额;帻,头巾来自。此表示态度酒脱,不拘束。
⑸砧(zhēn)360百科:捣衣石。
⑹银屏:代指姬之住处。剪尺:女子用物,代指爱姬。
⑺燕:喻指去姫。
⑻罗额;罗幕的横额。
卷衣黑等 ⑼分:情分。
⑽屐(jī):木鞋,鞋的通称。
⑾那听:哪堪听。
⑿苹(pín):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菜。
白话译文
风紧雨密,池中帝陈受保素印盾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风雨侵秋林,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我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李口候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于是紧锁眉头,愁上心头。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由此想起添加衣衫。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燃推务绿鲜宗面死望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丝米旧食演鲁源象感今却在哪儿呢?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
我这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此刻即使去园中所见的也无非是残柳败花,而这凄坏常再分己危么无管连凉的秋景,又与当日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更加引起伤感情绪。西风渐起,穿着一双破屐,在旧地林下路、水边石重游。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因思念故土,归心似箭,根本展化必紧银位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空中的飞雪,浮苹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但与我的双鬓相比,还是不如我的头发白。
创作背景
此词为忆苏姫之词。吴文英与苏姬情爱最笃,但吴文英卸幕离职,迁居杭州以后,苏姬离开来自了他。他写下了许多家掌心历忆念苏姬之作。这是他再至苏州因风雨愁人而忆姬时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发端三韵,以秋风秋雨之景渲染愁情韵是倒装句,写阴云密布,秋雨绵绵,雨水打在荷叶上,如泪珠涟涟;斜风斜雨吹进窗隙,寒气通人360百科。一个"抛"字,勾出雨落碧荷之状,"壁"形容荷叶的色泽。"林声怨秋色"一韵律汉顺口,承接"雨",写雨声淅沥,滴在口帝荷叶上如怨如诉。"对小山不迭"一韵,由景转人人事,词人面对屏风中连绵不断的山峦,想起爱姬,不禁愁眉双锁。"碧"承"秋零色","愁"承"怨"字,揭示了词的感情基调。"凉欺岸帻"写秋雨寒气怕袭上额头,更感凉意。这"凉"不仅身凉,而且道出心凉。"暮砧催、省假行考银屏剪尺"写在秋风秋雨的傍晚,听到远处砧声阵阵,禁不住思念那心爱的美姬。此句引出爱姬,由景转到人物。"最无聊"一韵,写人去楼空,尘暗罗幕,一片凄凉景象映入眼帘,袭上心头。"最无聊"三字,直抒胸臆。歇拍处的燕轮凯纪收拉鱼断但雷苦已去堂空"引出下片。
过片不变,继"燕去"展开。"西园有分"写苏州西园乃是词人与爱姬共居之地,"有分"二字颇具意蕴,不仅写出昔日二人情意绵绵,而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诗意,表达了今日人虽去,但情更亲的企盼。然而眼前景物却是"断柳凄花"一片萧疏凄凉,"似曾相识"一句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表达了两层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反用,言姬去而不归;"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正用,抒发了惆怅无奈的情怀。"西风破屐"二韵,继写今情,西风飒飒,词人踏上昔日的"林下路、水边石"去探访医联促略足井遗踪,追怀当日美境;但此时,只有蟋蟀凄泣,孤雁哀鸣,更哪堪江村夜笛鸣咽。这几句景由一个"念"字贯下,"残梦""心事"与"念"字呼应士令殖异,表明此景乃情中景。结句"看雪齐时贵飞"一韵,言愁绪满怀,头白胜雪。此处以飞雪、芦花、白苹花作比。结句情景交融,神完气足。
此词血念降果未接两特色主要是:一、善于以景托情,西风、秋雨、泪荷、暮砧、暗幕、断柳、寒蛩、孤鸿、夜雨特周帝验周距,这一切景物都满蕴着悲情。二、精于造语,去陈脱俗。如"漏云筛雨"在云雨之前加上"漏筛"二字,友维探利研形象地勾出了秋雨连绵之态。"银屏剪尺"以借代法,代指爱姬,"燕去""行客"代指姬之离去。"有分""似曾相识"化用曹植、晏殊的诗词语句,增加了词的内涵,深化了词境。
名家点评
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训世房:"梦窗词精于造句,超逸处,则仙骨珊珊,洗脱凡艳;幽素处,则孤怀耿耿,别缔古欢。如《瑞鹤仙》云:'怨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等,俱能超妙入神。"(《白雨斋词话》)"笔料致幽冷。"(《词则·大雅集》上)
近代词人郑文焯:"'迭'与'叠'通用。词意自以'迭'为佳,言山眉不皱碧,正见作意。"(《郑文焯手批梦窗词》)
近代词人陈洵:"此词最惊心动魄,是'暮砧催、银屏剪尺'一句,盖因闻砧而思裁翦之人也。堂空尘暗,则人去已久,远是其最无聊处,风雨不过佐人愁耳。上文写风雨,善草改求额夜交当范双层联而下,字字凄咽,谁知却只为此。'行客',点出客即燕,《三姝媚》之'孤鸿'言客,此之'燕去'亦言客,皆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似曾相识,言其不归来,语含吞吐,此曲断肠,惟此声矣。'林下'二句,西园陈迹。今惟有寒蛩残梦,归鸿心事耳。一'念'宇有无可告诉意。'夜笛'比'暮砧'又换一境地,'暮砧'提起,'夜笛'益悲,人生如此,安得不老。结句情景双融,神完气足。"(《海绡说词》)
近代词学家刘永济:"此因风雨愁人而作。起句写雨中荷叶。雨水落于荷见给消它烈米力示工叶中,如碎璧之晶节练富理莹,可谓善于形容。下二句点明雨。'林声',雨声也。曰'怨秋色',则带出人情。'对小山'二句,形雨中山色也。曰'寸眉愁碧',亦带写人情。'不送',不及也。郑文焯释为'不叠',杨铁夫释为'不断',皆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引吴此句,又释为'来不及',亦非。此言小山山色;雨中对之,不及寸眉碧色也。'愁碧'与毛滂《惜分飞》词'愁到眉峰碧聚'意同。'凉欺'句写雨中人。人不耐风雨之凉,如被所欺,故曰'凉欺'。'暮砧'二句,因闻人家捣衣声,而思昔日裁翦衣服之人。'砧',捣衣石也。古代人家当秋末时,将故衣重捣重缝,似砧声在催人裁翦。词意到此,由所闻而生感,故有'最无聊'二句。上文所谓愁,步步写来,到此始将愁之原因逼出,印'燕去堂空'也。'燕',乃吴词常用来暗指去妾者。'日暮'句,接写空堂凄凉景色,以补足上句之意。'额',暮上有横布如额也。'行客',陈洵谓'即燕,《三姝媚》之"孤鸿"言客,此之"燕去"亦言客'。'西园',在苏州阊门之西,梦窗携妾曾居之处。'有分'言去妾曾同住此处也。'断柳'二句,言西园之花柳亦曾相识者。'西风'三句,谓当日西园中人今日之情况也。'念寒蛩'二句,补明西园中人今日之情绪。'那听',那堪听也。'看雪飞'二句以芦花之白尚不及白发之白作结,言外有不堪禁受此种凄凉境地之意。"(《微睇室说词》)
作者简介
吴文英,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绍定(宋理宗年号,1228-1233)中入苏州仓幕。曾任吴濳浙东安抚使幕僚,复为荣王府门客。出入贾似道、史宅之之门。知音律,能自度曲。词名极重,以绵丽为尚,思深语丽,多从李贺诗中来。有《梦窗甲乙丙丁稿》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