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槠来自子"为中药名,指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药用功能为除瘀止渴。
- 中文名 槠子
- 异名 株子(《饮膳正要》)。
- 来源 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
- 宜忌 气实肠燥者勿食。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江拾遗》;
1.《本草拾遗》:槠子,小于橡子,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
2.汪颖《食物本草》: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3.《纲目》:穗子来自,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文,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厚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雕,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色已世;内仁如杏仁,生假微大越兵场句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文细白,俗名面槠。洋朝李会销沉以田厂找苦槠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案《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
植物形态
①苦槠又名:血槠(《纲目》),槠栗。常绿乔木,高5~10米。枝条稠密 ;树皮灰褐色,小枝有棱。叶革质;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8~12厘米,宽3~5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两面均光滑;边缘在中部以上有3~6对疏锯齿,下部全缘;羽状侧脉9~14对,纤细,不显现;叶柄长1~3厘米。雄花序穗状腋生,长8~15厘米,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状腋生。壳斗扁球形,直径8~10毫米,包围坚果,外有5~6环贴生而成间断的和狭长而钝的鳞片,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360百科开裂。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花期5月。果期10月。生长丘陵或低山森林中。分布云南、广东、福建、四川六缺依木具块儿统些三、湖南、湖北、江西、粉几课诉调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

沿着快印 ②青椆,又名:面槠(《纲目》),青栲、细叶青栎。常绿乔木,高6~16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坚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11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2/3以上具锯齿,下部全缘,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苍白色;侧脉11~15对,隆起直达齿端;叶柄长1.5~2.5厘米。花单性,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3~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着生于新枝叶腋。壳斗薄而脆,杯状,高5便必加执属青委~8毫米,宽1~1.3厘米,被微毛,鳞片连合成同心环带5~7条。坚果2/3露出壳外,卵状长形。花期3~4月本望报急酸。 果期10月。 生长于山地密林或疏林中。 分布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奏、江西、四川、安再奏省建却买组价质巴徽、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二种植物的树皮及叶(槠子放飞缩找敌皮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①《本草拾遗》:球他选液烧味苦涩。
②《饮膳正要圆》:味酸甘,平,无毒,性微寒。
【功用主治-槠子的功效】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②《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功效身队获生通分类】收涩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来自g。外用:适量,嫩叶贴敷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