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译经

即指翻译经典。又作翻经。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席般方、律、论三藏),被整来自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360百科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 中文名称 译经
  • 定义 指翻译经典
  • 拼音 yì jīng
  • 注音 ㄧˋ ㄐㄧㄥ
  • 别称 翻经

词语读音

  拼音:yì jīng;注音:ㄧˋ ㄐㄧㄥ来自;词语解释:多指翻译佛述兴话阿经。

历史来源

  在我国古代之译火种减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又精通梵360百科汉语言,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促互按和矛知。然译经之大业,古来即罕有独自一人完成者,而系于译经三藏下,另有众多辅助者从旁协助译业,其后乃有专为译业所设之种种官制。

中记载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

  (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

  (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来自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

  (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批九用所听配土装证文。

  (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

  (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约呼国题士是笔受。

  (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辍(ch360百科uò)文(缀文)。

  (跳站变那点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老术,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

  (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世之译经

  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之经典,称作失译经;后世之译经,常于经首或卷尾署明译者之名,而在古代,译经者多不署名,故福法所谓之失译经特多。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后之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者,称为旧译;或谓姚秦鸠摩罗什以前之译经为古译

东晋时期

  东晋道译经典时,提出"五失三不易"之说,谓汉译经有五种情形易失原意,而有三种难译之情形。五失劳察取,又作五失本,即:

  (一)由于文法相异,原语与汉语之文词颠倒。

  (二)原典之文体质朴,较少修饰语;汉语好文饰。

  (三)原典常有数度重覆相同之语微粒列守句,极为繁琐;汉译则多略去此类重覆语。

  (四)原典经文中夹杂注解,语词颇有错乱之嫌;汉译文体多略去此类夹杂之注解。

  (五)原典于说毕一事再接叙次事之时,常有重覆前述文词之嫌;汉译则多省略重覆之部分。此即汉译经典五种易于失去原意之情形。

翻译不易

  三不易,即:

  (一)圣典系依当时之风俗、语言等而立,但物换星移,时俗既变,若期以适合现代,味儿九买育办待则翻译不易。

  (二)不拘圣人赶项名提降力阻与凡夫之距离多大,而欲令远昔圣人微妙法音,适合后世凡愚之风俗,则翻译不易。

  (三)阿难出经,距佛世不久,再煤黄科民明希松配养经无数圣者点校记载,从而乃有圣教流传,后世之人若以浅见从事译经,纵然审慎逐次序万分,亦恐有所讹误,则知翻译不易。

不翻之说

  此外,玄奘亦有五种不翻之说,即:

  (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

  (二)含多义故不翻,如婆伽梵。

  (三)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先之  (四)有古译故不翻(从前已经音译,且为一般所知),如阿耨多罗三管职双氧析粉概成能座呀藐三菩提。

  (五)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闻之则生信念,若译作智慧走造防沿拿苦往把说南恐生轻薄,以尊重故不翻。

八种资格

  另据续高僧传阿右刚太黄当静进川卷二、翻译名义集卷一等载,隋代彦琮著辩正论,举出八备十条之说。所谓八备,乃译经者应具备之八种资格,即:

  (一欢投前教米故春势哥)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六)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

  十条,则为译经十项要例,即:(一)字声,(二)句韵,(三)问答,(四)名义,(五)经论,(六)歌颂,(七)咒功,(八)品题,(九)专业,(十)异本。

高僧传卷

  赞宁之宋高僧传卷三亦举出翻译之六例,即:

  (一)译字译音,分为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等四种情形。

  (二)胡语梵语,说明原典有胡语与印度纯梵语之别,于纯梵语之中,依五天竺地域之别,各地梵语亦不尽同;胡语之中,有竖读之胡语(如羯霜那国),亦有横读之胡语(如吐货罗、迦毕试等);此外,如龟兹语则是亦胡亦梵之语。

  (三)重译直译,直接从印度之梵箧译成汉语者,称为直译;一度译为胡语后,再度转译成汉语者,称为重译;此外,译者来华之途中,经历诸胡国时所译之经典,译语之中常夹带胡语,此则属亦直译亦重译。

  (四)粗言细语,印度之语言有所谓平常言词之口语与典正言词之文言,其中,佛陀说法时大多采用口语;又佛陀之言音可概分两类,即分明典正之全声(细语),与不分明讹僻之半声(粗语)。此外如法护、宝云、玄奘、义净等所译之梵本皆采用中天竺之细语。

  (五)华言雅俗,谓译成之汉语亦有雅俗之别。

  (六)直语密语,谓梵语涉俗者为直语,涉真者为密语。[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一之一、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法苑珠林卷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出三藏记集卷六至卷十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译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