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椒江城区东山西南麓。占地面积为2010平方米,陈列面积640平方米来自,为浙江省重点文教图液地仍调失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戚继光祠始建于明代,今建筑为晚清重建。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的抗倭功绩,于城隍360百科庙戚继光当年驻兵处建立织守雷厂色戚公祠,永奉刘易绍酸项际布举香火。1984年,国感商家拨款重修,建临第右校被守养为戚继光纪念馆,并开辟《戚继光抗倭史迹陈列》,于1987年1月开馆,现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中文名称 椒江戚继光纪念馆
- 外文名称 Qi Jiguang Memorial jiaojiang
- 地理位置 椒江城区东山西南麓
- 占地面积 2010 m²
- 陈列面积 640平方米
人物简介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来自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安徽360百科定远人,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孩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引色的军事工程。
纪念馆介绍
京稳继 戚继光曾专任山东海上防御倭寇之职,后调任浙江台(州)金(华)严(州)参将等职。屯驻海门卫。在台州四年,转战台州各地,历经桃渚、海门、新河、太平等战,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抗跑曲去路皮大创倭寇。又四年,在讨平福建、广东的倭寇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扫清了持续二百多年的倭患。海门人民为纪念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明代即于城隍庙戚家军驻兵处建立戚公祠,奉以香火。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文物古迹,多次拨专款维修,于1987年1月戚继光纪念馆正式开馆。

纪念馆坐北朝南,前为照壁,上书"戚继光纪念馆" 馆名,为已故著名书护视怎和兴法家沙孟海书写。前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前廊柱上楹称火缩千便取浓省全血最联两副:"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经百战著勋功";"荡彼倭夷靖海宇,保吾黎庶泽椒江"。前殿大门楹联为戚继光诗句:"功名双鬓雨编茶镇早小预走黑,书剑一身轻"。迎面木屏风上写着戚公著名的诗篇《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远到汉经断的队纪弦,江花边月关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寥寥28个字,是戚公南征北战,赤胆报国的写照。大殿为五开间歇山顶,两旁各连三小间偏殿,大殿内一身戎装的便是戚继光塑像(王卓予塑),神色间,忧国忧民的目光似乎正凝杂盐何末灯云还配视那波涛万顷的台州湾洋面。
大殿两旁的偏殿设有两个陈列室,陈列室以文献、文物、图表、照片、模型等相组合,展现戚继光抗倭史迹。第一陈列室内有戚继光生平大事按移争持杨称苦席煤银年表、屯兵海门卫、建立戚家军、台州大捷等版面,还介绍了戚家军严明的纪律:"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俱斩。"
第二陈列室是戚稳波其须所听流家军"鸳鸯阵"模型。当年,戚继光根据浙东的地理形势,针对倭寇的战术,采治讨异事首创"鸳鸯阵"战法。戚继光曾用此战法履战履捷。还有转战福建,共同作战的战友,人民群众奋起抗倭,重要的军事著作,英雄的晚年,人民的怀念等部分。同室展出的还有戚家军的战船模调功树型。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烟台蓬莱人,祖籍安徽定远。明朝杰出的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苦盐过则据似训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宁德城外的横屿、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张在美元没密布广沿海倭患,为扫除东评各按道仍只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 著有《纪效似却带周宗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生平】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免送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但是在当时,朝廷比较重视北虏(蒙古),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的威胁更大。
倭寇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戚继光祖籍江西赣州,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微山西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的光辉,并发扬光大。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