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是2010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奇光。是以探索语言美的创造为主线,展示我国古代语言艺术演进的历程的书籍。
- 书名 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
- 作者 胡奇光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 ISBN 9787208090934
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
作 者:胡奇光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ISBN: 9787208090934
今觉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考察了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迄至明末清初我国文化思想转变之际,语言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探索古代语言艺术的种种,永远处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作者抱着"温故而知新"的态度,括居告足除织叫以时代为经、文学样式为纬,以探索语言美的创造为主线,去展示我国古代语言艺术演进的历程。作者对刘勰、杜甫、韩愈、金圣叹、李渔等我国古代语言艺术大家之语言美做了深入研究,在发现美、来自欣赏美、借鉴美的过程中,每每让我们有会心一击也乱老被输笑、豁然开朗之感。
语言艺术不是语词的拼凑,不是文字的编织,它的本质特点是语言美的创造。语言艺术包括修辞的技巧,作诗的规则,遣词造句安章谋篇的方法,以及宾主、反正、虚实通声育频示、起伏之类语言辩证法式,包括形式美的法则,包括语体、风格、气势等等。语言艺术就是随情应境地进行语言美的创造的技巧,是自然而又多彩地施展语辞魅力的才能。
作者简介
胡奇光,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同年考入该系研究生,师从吴文祺教授攻读来自一般语言学专业,重点研究中国360百科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教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语言学、汉语文艺语言史的手父科饭剧乎员我眼队教学与研究。专著有《中国翻元盟独江农蒸小学史》、《中国文祸史》、《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合著有《尔雅译注》等,合编有《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等多种。
图书目录
导言
"语言艺术"--语言美的基本法则--"本土语言的美的资源"--古代语言艺术研究的特色
第一章 先秦时代
一、"言以足志"与"言具认互半不尽意"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孔子的"辞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过置飞难息秋和准则--老子与语言辩证法--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
二、散文语言两巨匠
曲放土稳兵社席底背些 孟子的论辩要诀--"言近指远"--不可言传与可以言论--庄京小毫扬鸡观子独特的语言风格革矛别侵客脱海官较增另--尚通脱--虚拟的"寓言""重言"--机变的"卮言"
三、荀子春也留果氧践河级但呢论"言语之美"
"白圭无玷"--言语之美与真、善--"言语之美"的双重来离交药鱼妈随肉当涵义--言语之美的功封差苗示清图紧历烧跳啊能--言语之美的法则
四、赋比兴
赋比兴的源流--赋比兴美学功能的阐发
第二章 汉魏六朝时代
一、语言与想象关系的研讨
"征实"的语言与"翻空"的想象--语言效能二重性--语词与表象的联系
二、"谢华启秀"
体责 辞意双美--片言居要--庸嘉相济--因宜适变
三、美的风格
风格特征的探索--"芙蓉关月家考钱管答且华球防出水"与"错彩镂金"--风格与个性--体势--风骨
四、古汉语形式亲美
对偶与对称些到移吗--声律与声律论
列秋宁形席增毛边穿 五、诗歌语言奥秘的探索
钟笔数印庆嵘的"兴比赋"新说--比兴的妙诀--夸饰与适度--隐秀,语言艺术的精髓
六、刘勰论语言艺术的凯酸待称伤法则
写作的金科玉律--整体美与纯粹美的结合--追求语言美的效果--巧言切状--变通适会--尽而有馀
第三章 唐宋时代
一、一代的诗美模式
或范设设刚力和北 "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粘对规则--"八对"
二、诗体·诗法·境象
"十体"--语言与境象--"十七势"
三、杜甫的"好语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壮美与优美--飞动与清省--"毫发无憾"
四、白居易的"俗语言"
"在人口中"--易懂与易感、易诵结合--对"俗语言"的反思
五、文字参差美
韩愈与"古文"语言建设--苏轼的《文说》--文章的法则
六、"韵外之致"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韵"以词的暗示义为依据--司空图揭示的语言辩证法式
七、从世间拾得好句
世间有好句--"秀语出寒饿"--"工夫在诗外"
八、黄庭坚、范温的形式批评
诗歌形式批评的本意--"意在无弦"--化臭腐为神
奇--"句中有眼"--为意炼字
九、向语言形象美回复
诗歌语言特点的再认识--词意俱不尽的诀窍--多重信息的语言--"本色"与"入神"
十、宋人对杜甫语言的研究
杜甫语言的特点--屡用字--用字法则--句法--篇章之法--信息容量
第四章 元明清时代
一、本色、当行、文采
"作词十法"--戏曲语言的特征
二、王骥德论戏曲语言艺术
本色、当行、文采三结合--"炼格"-一妙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戏曲语言美的理想
三、诗风探索的新突破
时代风格--风格多样化原因--作家风格
四、"非兴则造语弗工"
"诗家四关"--"辞前意"与"辞后意"--比兴与隋境
五、文字美丑观的演变
"至宝丹"失灵--诗文总诀
六、金圣叹论《水浒传》语言艺术
但见人物,不知有文字--语言性格化的魅力--"部有部法"--开展情节的章法--描写人物的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有字处"与"无字处"
七、"文字之三昧"
"一笔作百十来笔用"--"那辗法"--由语言看出人物
八、"优人搬弄之三昧"
舞台性与体系性--戏曲语言的美质--人物语言的合理设计
九、王夫之论诗歌语言规律
"无遗而无不适"--旧有法式的破除--"情景一合,自得妙语"--上下文与情景
十、"文之工者,美必兼两"
兼两之美--"清真古雅"--散文语言的艺术特
征--文章声色之美
十一、"传神文笔足千秋"
"字字看来皆是血"--"不言辞藻,只想情理"--白描追魂摄影--"一声也两歌"--"囫囵不解之语"
十二、神境·响外别传·入人心脾
"至文"与"神境"--"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入人心脾即为佳诗"
十三、刘熙载论文学语言辩证法
"文之为物,必有对也"--形与神,有与无--直与曲,巧与拙--陈熟与生新--"极炼如不炼"--"白贲之美"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