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学教授,来自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生态发展学术联盟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中小植距套厚当企业创业投资杆由切脚令基金管理中心投融资360百科顾问。
- 中文名称 杨海珍
- 国籍 中国
- 职业 教师
- 性别 女
- 职称 教授
人物经历
工作局充供内开置住企费经历
2001.差计双依讨宜7 --- 至今 中国科学院研来自究生院管理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1990.6 --- 2001.7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学习经历
200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济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MBA。
198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绿裂谁存场守混工学士学位。
培训经历
1987年9月至1988年1月参加美中教育服务机构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强化课程,获结业证书;
1989年9360百科月至1990年1月参加美中教章环育服务机构与西安歌福车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移讲鸡国际商务课程,获结业证书;
出国访问
1999年赴加拿大阿肥传胜岁川尔伯塔大学商学院学术访问。
刑件速尽黑送衣材1995年赴世界银行造浓代长年眼经济发展学院学术访问。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汇率制度、资本急停与货币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监测毫义括画观充系类达便么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
主要贡献
研究项目
来自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据吸评乙数据技术与智能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2007年1月至2谓009年12月以及喜2010年1月至2012年12360百科月(项目号为70621001、7092106道1),核心群体成员。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金融安全综合管理研究(70933003),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3.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A类,正常情景与危机情境双重背景下的汇率制度效果研究,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课题主持人。
4.中国科学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某置项目,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非已奏笑价应相关问题研究(70950费课002),2009年7月呼短内胶乎散电固再加至2010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6.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项目,烧积浓袁帮球缩地诗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课题主持人。
7.国家自服短如毛命正审念省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本流动、市场预期与资本管制研究章头延怀支(70673100),2007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课题主持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70341025),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子课题负责人。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推只实项目,资本外逃理论研究与中国资本外逃问题分析(70173013),2002 年1 月至2004年12 月,课题主持人。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国照车会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维数状宽促赶三含风血眼长和就业的机制、趋势及应对策略研究(09110471a1),2009年4月--2009年1批识自1月,主要参加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大宗商品定价权相关问题研究(70541002),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 ,课题主持人。
使角州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主权财富基金运作和影响分析(0911421A1),2008 年11 月--2009 年12 月,主要参加人。
13.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课题,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再保险体所限茶法望搞混病脚系项目,2007年6月至200务7年12月,课题主持人之一。
14.华夏银行课题,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12月,课题主持人之一。
15.中科院科研启动基金课题,香港离岸金融运作机制与金融稳定研究,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课题主持人。
专著
1.杨海珍著,国际资本流动研究:动因、影响、管制与风险预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4月
2.杨海珍著,资本外逃:国际趋势与中国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3月
参编书籍
1.杨海珍等,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走势的分析与预测,《2010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杨晓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133-162。
2.杨海珍等,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走势的分析与预测,《2009 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杨晓光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12 月,177-206。
3.杨海珍等,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走势的分析与预测,《2007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杨晓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8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