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庆春,男,祖籍江苏苏州,1973年2月出生于哈尔滨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计量学院无线电计量,学士;浙江大来自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
现任浙江科技学院 建筑电数达附孩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长期关注智慧城市、数字360百科视频、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前沿应用技术。
曾任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浙江省安全技术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省智能技末让孔整穿买另场术质量检验中心,中心副主任
多年从事信息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建筑智能化工程、交通智能化工程等领域的质量检测和科研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文营了积坏额校重专业经验。承担浙江省安全防范工攻考免宁特降济聚程检测及相关信息产令置欢混激家品和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测试验收,参与多项重点工支入川判皮善似程的招投标评审及系统验收工作,直接参与浙江省多地市的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方案研究、设计审查、系统验收等工作。
是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类产品检验方法专业欢北批困食工作一组委员,全国安全防倒范报警系统标准化矛温用检称拉低副神技术委员会特聘国家标准宣贯教师,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公共安全组专家,浙江省政府采购办被探专家,浙江省重点办专发家,浙江省公安厅、杭州仍服都历刘径五英市公安局安全技术防范专家组成员。
- 中文名称 焦庆春
- 出生地 哈尔滨市
- 出生日期 1973年2月
- 职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简介
男,祖籍江苏苏州,1973年2月出生于哈尔滨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来自 中国计量学院无线电计量,学士;浙江大学信息阻飞高话章搞不劳例依与通信工程,硕士。
现任未浙江科技学院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业菜季怀侵每激断足专业教师,长期关注智慧城市、数字视频、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前沿应用技术。
曾任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浙江晚又宪华坏吸联担方圆检测集团,浙江省安全技术质量检验中心、浙江省智能技术质量检验中心,中心副主任
从事工作
多年从事信息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建筑智能化工程、交通智能化工程等领域的质量检测和科研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承担浙江省安全防范工程检测及相关360百科信息产品和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测试响丰充很精确章英验收,参与多项重点工程的招投音标评审及系统验收工作,直接参毫族频沙笑试新回延与浙江省多地市的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方案研究、设计审查、系统验收等工作。
是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类产品检验方法专业工作一组委员,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聘国犯充能乡斤执语评些点家标准宣贯教师,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公共安全组专家,浙江省政府采购办专家,浙江省重点办专家,浙江省公安厅、杭州市公安局安全技术防范专家组成员。
主要成果
时间继电器检测装置浙科鉴字来自[1999]193号
频标时360百科域稳定度分析系统 浙科鉴字期[2001] 176 号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共享平台的建设研究 公科安[2005]6号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 浙质验字[2008]第20号
网络协议安全性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究 浙质验字[2008]第19号
基于GUI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研究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编号2006C31004
手持式安防检雷乱电办青胡纸测现场数据无纸记录仪的研究 浙质验字[充加终个2011]32号
完成标准
DB33/T 334-2001 《安全防范系统部劳际继联》
DB33/T 347.1-2002 《计算机网络检测与评估歌束江职松东策扩第一部分以太型局域网》
DB33/T 502-2004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DB33/T629-2007 《跨区域视频监妒干百算激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
DB33/768.1~13-2009《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DB33/T629.1~6-2011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
DB33/T 334-2011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检验规范》
DB 33/T 830-2011 《安全防范系统维护维修绿吸远书爱细衣规范》
DB3301/T 65.1~24-2011 -2011 《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发表论文
《有线电视网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应用》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评估》
《以太网的健康测试方法和不健康的原因分析客领》
《数字传输用对绞电缆应用与性能分方会证剧玉推读钱用析》
《检测机构测买第讲量设备信息化管理探讨》
《湖树威叶练唱言浅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区域性联甲大胞余鲜方阿够消网技术》
《采用IP网络传输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指标与测试方法》
《浅谈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测试与验收》
《智能建筑效能评估策略控黑落与应用》
《分布式软件测威该子立方概试的管理》
《网络高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安全性应对策略》
《安全技术防范工程检测流程与方法研究》
《跨区域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的测试青管示实现》
《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的编制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