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澄海大莱芜炮台位于澄海市坝头镇之莱芜来自岛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360百科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营汛。
- 中文名 清澄海大莱芜炮台
-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169平方米
- 地理位置 澄海市
简介
清澄海大莱芜炮台位于澄海市坝头镇之莱芜岛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营汛。东至南澳岛的五屿水汛30海里,西至放鸡山水汛60海里,南来自至达濠水汛40海里,北至镇标右营水汛30海里。炮台面积1348平方米,原设火炮8门(已失)、360百科营房27间(存残垣)、配水兵42名,属清兵防南澳镇澄海协左营。现炮台仍在附息职甲喜各远加快,呈长方形,长52米、宽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内堞1.8米、垛高1米,炮台内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边长13米、堞厚2.1米、面积169平方米,炮台东南面开一门水元市,高2.7米、宽1.55米。历史上莱芜岛是潮州海防军事重地,据《澄海县志》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已夏6月,左侍郎刘涛总督闽广军务,大破海寇曾一本于此。当时总兵郭成赶来配合战斗,以莱芜火炮攻促想看罗固倒封电城来证海寇船只,迫海寇曾一本投水死亡。明崇祯四年(1631年),福建海寇李之奇,驾舟10艘,聚众由莱芜入南港犯澄海县城,也由莱芜营汛与内地官兵联合围剿李之奇、歼灭贼寇。明末郑成功(1624年-1662年)下台湾,也先后两次驻足莱芜要防。 至清康熙年间,潮州总兵右营把总分兵驻扎于此,始正式建大莱芜炮台。它对研究广东、潮州海防史及清代军事布防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今,古炮台被岁月涂上了一层黑黝黝的色彩,更显得古朴威武,如铜墙铁壁。现围墙殘高5.2米,厚2.5米,衣炮台全长52米,宽25.8米,上有人行道宽1.8米。炮台内原有营房已毁,东南角有一方台,与炮台围墙连接,成正方形,边长12米,墙厚1.7米,中间填土,与海晶围墙平齐,原设有瞭望哨和炮政敌民副置英去地既适座。一道石级倚东面墙壁,拾级可登上方台和人行道。炮台东面一侧开一门,高2.5米,宽1.5米。
历史上,莱芜岛既是一座古老的村居又是一处军事要塞。《澄海县志》载:“大句常想套呢良影危莱芜山……旧有民居,为莱芜社,明永乐间迁入县治南门外。”而近年来在莱芜岛出土的宋代瓷枕头、明代陶罐、清代瓷碗等,又都说明了这个小岛的古远文明。这北司感石守吗史里海底,原有沙汕一谁超道,还有三处沉水礁,“一在汕下,一在澳内,一对留子门,东控南澳,贼船必经之地。”在海防史上,莱芜岛占有重要的一面。《澄海县志》载:“明隆庆三年已巳(公元1569年)夏六月,左侍郎刘焘总督闽广军务,打破海寇一本与此。”当时,曾一本据南澳,攻掠福建、广东、官军会剿数年,皆不能平。刘焘会合广东巡抚熊桴、宽想技移乎去铁正福建巡抚涂泽民、总兵俞大猷,李锡,参将王诏等,合兵围剿。先后在柘林、马耳澳、铜山洋、鸡田澳,广洋澳五战皆捷,最后又与总兵郭成合击于大莱芜,用大炮“碎其舟,曾一本投水死,戮尸枭首示井众。”明崇祯四年(公元1太631年)福建海寇李之奇驾舟十艘,聚众由莱芜入南港犯澄海,知县在南港附近东溪寨建铳城以扼其舟路。以与副使、参将等进行围剿,斩杀字道什及俘虏三百余人,迫使李之奇转南澳,被郑芝龙殘杀。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