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拟古·种桑长江边

此诗为陶渊明来自《拟古》诗的第九首,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360百科。"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 作品名称 拟古·种桑长江边
  • 创作年代 晋末宋初
  • 文学体裁 五言诗
  • 作者 陶渊明

作品全文

  素三几裂以措革班承限下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①。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②川务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③。

  春蚕源批朝既无食,寒衣欲谁待④。

  本不植高原⑤,今日端落首复何悔。​

作品注释

 频议强换计尽短 ①"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②始:才。值:逢。

  ③柯:枝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④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⑤本:桑树枝干。这句和下句是说桑树不烧料导对移世顶营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发舒归隐之志的诗歌,往往是畅所欲言,而寄托故国之思的诗歌,则往往是微婉其辞。其中如《述酒》一篇,便隐晦曲折之至。所以,只论陶诗明白如话,其实并不全面。这《拟古九首》之第九首,亦是一篇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的作来自品。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血鸡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延察巴影价致杀假百有乍一看来,起笔二句所写不过是种桑之一小事,可是此一事360百科象,实托喻着重大政治事件。桑树乃晋朝之象征也。西晋傅咸《桑树赋序》云:"世祖(晋武帝)昔为中垒将军,于直庐种桑一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即晋惠帝)入朝,以此庐为便坐。"《赋》文并谓永呼封讲:"惟皇晋之基命,爰于斯而发祥。"可见以桑树象征晋对则哪朝,是有来历的。江边本非种桑之地,"种桑长江边",此暗喻晋恭帝为刘裕所立。恭帝于公元418年(义熙十四年)旧历十二月即位,至公元420年(元熙二味粉年)旧历六月被刘裕逼迫禅位,前后正是三年,故诗云"三年望当采"。本来,桑树种植三年,则可望采其叶矣--此言其已当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则可望有成绩矣--此言其已当自强。此在恭帝,虽说是无望之望,然善检而同情晋朝的人,毕竟望其能够固本自立。而结果却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条刚开始生长起来,却突然遭到山河变迁。曰"始欲茂",实是未茂。曰"山河改",则呼应置又伟植"长江边",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溃矣。长江边非种桑之地。昔日种桑是于斯,今日毁桑亦于斯,此正喻说恭记志些刻顺日帝是为刘裕所立,亦为刘裕所废也。"忽值山河改"一句,触目件突可影头白房它惊心,虽是比兴,亦是明言矣。公元420年(元熙硫护征席望六二年)旧历六月,刘裕逼练话恭帝禅位,篡晋称宋,改低坏失话听苦断边呼元永初。山河变色矣。"柯叶自摧折,根株因识浮沧海。"洪水滔滔,高岸为谷,冲断了树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沧海横流。三年之桑,毁于一旦。刘裕逼恭帝禅位,即废之为零陵王。"根株浮沧海"句,喻指此事。倍缺克队水怀口容孔片的次年公元421年(宋永初二年),刘裕便派人杀害了废帝。从"三年望当采"及"根株浮沧海"之句,可知此诗当作于恭帝被废之后,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后,陶渊明是以《述酒》一谈青说诗,作出反应的。程穆衡《陶诗程传》云:"'柯叶'、'枝条',盖指司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荆州,而道赐发宣城,楚之据长社。迨刘裕克江陵,奔亡相继,而晋祚始斩。"所言甚是。从"枝条始欲茂"及"柯叶自摧折"看,晋室日述掌本来并非未作努力自强,"三年望当采"亦形则企材技喜并非毫无来由之望,可是晋室终非刘裕之敌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终于落空。"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此二句,从比兴之表面事象说,是写桑树既毁,春蚕遂无叶可食;蚕丝不成,寒衣亦无资源可制。从所寄托之深层情意言,则是表达天下同情晋朝之人包括诗人自己,当晋亡之后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对于晋朝的依恋之情,亦见于言外。此二句所写晋亡及于人们之影响,托喻春蚕、寒衣之事象,但仍与桑树这一基本象征有密切联系,全诗构思,缜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者,根也。结笔两句,回向桑树,仍是双管齐下。表面意谓当时种桑既在江边,而未植根高原,则今日桑树根株全毁,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层意蕴,则是当时晋室既依赖于刘裕,今日晋之亡于刘裕,亦无可追悔也。诚如黄文焕《陶诗析义》之所言:"事至于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

  渊明此诗当作于晋亡之后不久。如诗所示,在渊明心灵深处,实痛愤刘裕,同情晋朝,对于晋亡,沉痛至深。这就说明,在归隐十六年之后,陶渊明亦决非一忘世之人,他对于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坚确的是非之判断,鲜明的爱憎之情。就是将他说为一道家,实亦未妥。同时,亦如此诗所示,渊明以一同时之人,能够对晋亡之一段当代历史,表达明晰之认识,提出清醒之教训。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二句,可以见出其清醒、理智之态度。这,又是与他早已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之间保持了相当距离所分不开的。可以说,渊明此诗是一幅晋亡之诗史。

  渊明此诗艺术造诣很高。诗中采用桑树这一晋朝之象征,喻说晋亡一段历史,比兴已可谓高明、得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诗以比兴结体,桑树作为基本象征,全幅诗篇一以贯之,始终都未脱离这一基本象征。意象毫无支离之感。中国诗歌艺术,以比兴为根本大法。《诗经》之比兴,多局于开篇之起兴,简单之比喻。比兴至于《楚辞》,发展而为自觉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为片段,诗幅主体犹是直抒。渊明此诗,以同一象征性意象贯串全幅诗篇,极为完整圆满,而寄托遥深,不著痕迹。可以说,渊明此诗之创造,丰富了中国诗歌比兴寄托之艺术传统。​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拟古·种桑长江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