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游盘山记

《游盘山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对盘山的总貌和各处景点进行了描写,或随物赋形,或拟人写意,都能摄取客观景物的神情,怪石奔泉,金沙纤鱼,无不动静相衬,摇曳多姿。作者融合了笔记小品的写法,贯以游人的活动,来自如潭边释衣、以足沁水、取梨李掷水、咋指相贺等细节,愈添了一种生意盎然的情致;登盘顶,探石雨洞,则写得惊险至极,遣词360百科用字也甚为讲究。全文笔态自然,生动活泼

  • 作品名称 游盘山记
  • 作者 袁宏道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袁宏道全集》
  • 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游盘山记

  盘山外骨而中肤。外骨,故峭来自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罴虎之林。办州他却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余丈。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述其360百科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件错和论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奔风忽来,翻云抹海造金若问。住足不得久,乃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严异住核压成让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崄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抚松下瞰,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面有洞嵌绝壁,不甚阔,一衲攀而登,如猕猴。余不往,谓导僧曰:"上山险在背,肘行可达。下则目不谋足,殆已,将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径,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过此,虽险,可攀至脊。迂之即山行道也。"僧乃跣,蛇矫而登。下布以卫沙存皮稳六频换娘推值缒,健儿以手送余足,腹贴石,石腻且外欹,至半,体僵,良久足缩,健儿努以手从,遂上。迨至脊,始咋指相贺,且相戒也。峰名不甚雅,不尽载。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洞在下盘,道听涧声,觅之可得。石距上方百步,纤瘦丰妍不一态,生动如欲语。下临飞涧,松鬣覆之,如亭。寐假斗可凭,坐可茵,闲可侣,故慧之也。其石泉奇僻前基底孔简型两肥坐主革,而蛇足之者,曰红龙省这补胞输讨脸池。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云庵之前洞,次则中盘之后岭也。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废者,曰九华顶,不果上。其刹宇多,不录。寄投者,曰千像价服剧考行,曰中盘,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为七月朔,数得十。偕游者,曰苏潜夫、电丝小修、僧死心、宝方、寂子也。其官于斯而以旧雅来者,曰钟刺史君威也。其不能来,而以书讯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中酉卿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盘山李甚调频轮吗:在今北京平谷区与天津蓟(jì)州区之间。
  2. 外骨而中肤:用骨骼与肌肤比喻岩石和泥土,形容盘山外表岩石而内蕴泥土。
  3. 剑戟(jǐ站量讨晚难该额令城甲):都是兵器。罴(pí):熊的一种么聚府谁景虽波甲除气。罴虎:用《尚书·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喻武士。这句是说,盘山外观好像拿着兵器的武士耸立,威武森严。
  4. "而松"句:而从石头缝里冒出来的松树。罅(xià),裂缝。
  5. 欹(qī)嵌(qiàn):山高峻不平。虬(qiú)曲:蜷硫器味曲。
  6. "其干"句:树干被霜雪压得直不起来。
  7. 侧偃(yǎn):向旁边倒。
  8. "其面"二句:山的表面光滑陡峭,脚无法登踩。
  9. 味创而达:迂回绕道而到达。
  10. 锐下而丰上:下边狭窄,上边宽阔。
  11. 渐高而渐出:越高,山越向外伸。
  12. 寻:办军利愿古代长度单位,约合八尺。
  13. 半:指"数十寻"的一半。
  14. 仄:狭窄。圮(pǐ):倒、坏。
  15. 夭矫:屈伸的样子。
  16. 斗(dòu):指水与石头撞击。
  17. 莽莽:原指草木茂盛,这里借指泉水茂盛,源源不绝。
  18. "白石"句:潭边白石卷曲而突出。
  19. 纤鱼:细小的鱼。
  20. 鬣(liè):指鱼嘴旁的鳍。
  21. 彻底:透到水底。
  22. 忽与之乱:指落花的影子搅扰水底的鱼。
  23. 释衣:脱去外衣。
  24. 沁(qìn)水:放到水里。
  25. 溯(sù):向上水方向走。
  26. 益:更加。
  27. 旋折奔舞:梨、李受水冲击的各种样子。
  28. 一壁:山峰直上直下,像是一道墙壁。削:形容山峻峭陡直。
  29. 粘空:像是粘在空中。
  30. "亭负"句:亭子背靠峭壁,面对断崖之下的山涧。
  31. 洞声上彻:流水声一直传上去。
  32. 答:声音十分和谐,像是在互相应答。
  33. 上方精舍:即上方寺。精舍,寺院的雅称。
  34. 锐而规:又尖又圆。
  35. 窣(sū)诸波:梵语"塔"。诸,多译作堵。
  36. "影落"句:山的影子落到长城以外。这句极写山之高。
  37. 抹海:风从海面吹过,好像擦拭一样。
  38. 迂而僻:路远而偏僻。
  39. 石级:台阶。
  40. 天门开:通向盘顶的另一途径。把盘顶比作天,到了这里就等于打开了通天的门,因以得名。
  41. 髻(jì)石:盘山上地名,因形似盘在头上的发髻得名。
  42. "阔以"三句:用手掌拨开路,山石伸出来,右臂无处放,左脚如果踏下去,就是不见底的深渊。
  43. 中绝者数:中间断了的有好几处。
  44. 导僧:导游的僧人。
  45. 崄(xiǎn):同"险"。
  46. 扪(mén):拉,持。萝:藤萝一类的植物。探:摸取。棘:酸枣树。
  47. 更(gēng):轮流更替。
  48. 秀:美丽,出众。
  49. 太古:远古。云岚(lán):云气。
  50. 枰(píng)石:棋盘石。
  51. 方广可几筵(yán):大小略同于祭神的案席。
  52. 瞰(kàn):由高处向下看。
  53. "世上"二句:意谓只有不怕死的人,冒险登盘顶,才能看到这样的奇观。恶(wū)得:怎能,哪会。
  54. 衲(nà):本指僧衣,这里借指和尚。
  55. 肘行:用胳膊爬着走。
  56. 目不谋足:眼睛顾不了脚。
  57. 殆(dài):危险。已:同"矣"。
  58. 微径:小路。
  59. 但:只,只是。油:光滑。
  60. 跣(xiǎn):光着脚。
  61. 蛇矫:像蛇一样矫捷。
  62. 缒(zhuì):本指顺着绳子从上往下,这里是从下往上。下布以缒:从上边放下布,让下边的人攀布而上。
  63. 努:用力。从:通"纵",放,送。
  64. 迨(dài):等到。
  65. 咋(zhà):咬。咋指:咬咬指头,有痛觉,表示还活着。
  66. 载:记录,记载。
  67. 新其目:新给它起名字。
  68. 纤瘦:狭小,狭窄。丰妍:盛美。
  69. 寐可凭:睡可以作为靠的。
  70. 茵:席子,垫子。
  71. 闲可侣:闲闷时可以作为伙伴。
  72. 蛇足之者:用"画蛇添足"典故,指多事的人。
  73. 天成可庵:天然形成可以作为小庙。
  74. 窈(yǎo)窕(tiǎo):山水深远曲折。
  75. 刹(chà)宇:佛寺庙宇。
  76. 录:记载,写出。
  77. 寄投者:借以停足的地方。
  78. 千像、中盘、上方、塔院:都是寺院名。
  79. "朔,数得十":从初一数起,数到十,即谓初十日。
  80. 苏潜夫:苏惟霖,字云浦,潜夫为号,与作者为至交。小修:作者胞弟袁中道的字。死心:袁文炜,字中夫,后出家,名死心。宝方:一名圆象,后随作者至公安,为二圣寺住持。寂子:僧名,事迹未详。
  81. 官于斯:在这里做官。旧雅:旧日交往。
  82. 钟君威:钟起凤,君威是字,浙江人,蓟州知州。
  83. 郎中:医生。李酉卿:名长庚,麻城人,曾任吏部尚书。

白话译文

  盘山外层是岩石,里面是肥沃的泥土。由于外层是岩石,所以陡峭的山岩高高耸立,望去如剑戟罴虎林立;因为里面是肥沃的泥土,所以果木繁茂。从石缝中钻出来的松树,高大盘曲,与岩石争起比高,树干被霜雪所压而不能伸展,所以旁生侧卧,往往有十多丈长。盘山正面峭削,难以承足;背面平坦,因此游人可以绕过背面登上山顶。山石都是下部尖细而上部阔大,所以大多石势飞动。那些层叠向上的,越叠越高,越高就越往外伸,高的往往有数十寻,那就必定半侧着伸出来,像半塌的桥,因而令登山者不寒而栗。山石之下到处都是奔流的泉水,泉水屈曲前行,与大大小小的石头碰撞,所以水声昼夜不停。

  盘山高古幽奇,无所不尽其态。以下记述它最突出的方面:初进盘山的时候,看到了盘泉,接着看见悬空石,最高的叫盘顶。泉水奔流,又长又大,到这里便坠落成为小潭。白石翻卷而出,潭底全是金黄的沙,有小鱼数条,尾鳍、背鳍清晰可数;落花从潭面飘过,影子直落潭底,忽地与小鱼混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小鱼,哪是落花的影子。游人高兴起来,脱去衣衫,将足微微浸入水中,忽然大呼畅快,便都跳进水里。水深没胸,稍稍逆流而上,越过三四块石头,水声更响,连人的说话声都听不见。间或拿梨子、李子掷向水中看看怎么样,见它们只是在那里盘旋奔舞罢了。悬空石数峰高耸,一边石壁青削到地,巨石粘空而立,仿佛有神气性情。亭子背靠石壁,下临绝涧,涧水之声由下传上,与松涛之声互相应和。亭旁是上方寺,这是盘山景色最好的地方。盘山的顶部如初生的竹笋,尖而圆,上面就是窣诸波,日光斜照,影落塞外。急风忽来,翻云扫海,我们不能站得太久,于是便往下走。下山的路径迂回荒僻,而且没有石级,叫做"天门开"。我们从髻石取道,路宽似巴掌,右臂为山石所阻,左边无处踏足,下面深不见底,行进间几次被大石挡住去路。我们事先与导游的和尚约定,遇到极危险的地方,便大笑。我们每逢听到笑声,便魂飞胆落。大家牵着藤蔓前进,在荆棘丛中探路,忽上忽下地改变着路向方才走过去。两块秀美陡峭的岩石耸立在那里,经过万古云气的侵蚀,岩壁全呈青翠之色。岩下有一块形状像棋盘的大石,面积大得可以在上面摆设几案筵席。我抚松下瞰,受惊之后才觉得喜悦--世间没有敢于拼命的人,又怎会发现这些奇异的景象呢?迎面有一个洞,嵌在绝壁之上,洞不很宽,一个僧人像猕猴般往上攀。我没有跟着攀登,对导游的僧人说:"上山时背后易出危险,用手爬行也可以攀到山顶。下山时眼看不到脚,那就危险了,怎么办?"僧人指着凸起的地方说:"有条很小的路,但岩壁陡而滑,不能踏足,从这条小路走过去虽然艰险,仍可攀至岩脊。绕过那边便是下山的路了。"僧人于是赤着脚,像蛇一般矫捷地攀了上去,然后放下布带,让我系在身上,由他往上吊,体格健壮的同伴用手将我的脚往上送;我腹部紧贴岩壁,岩壁滑腻而且外伸,升至半壁便觉得身子僵硬,两脚久久地缩起,体格健壮的同伴努力用手将我的脚往上送,最后便到了上边。等到上了岩脊,我们才指点着叫着互相祝贺,并且互相叮嘱要小心谨慎。

  盘山山峰的名字不大美,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这里的洞穴沟谷本来没有名字,现在才起了名字的,叫"石雨洞""慧石亭"。石雨洞在盘山下部,途中听到涧水声,循声寻找就可以找到。距上方寺百步,岩石或纤瘦,或丰美,形态不一,生动得好像要说话一样。这儿下临飞涧,上有松树的枝叶像亭子般覆盖着,可以在这里靠石而睡,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这里结伴消闲,所以用"慧"字来称呼它。那奇异荒僻、形如蛇行的石泉,叫"红龙池"。那天然生成、大得可作寺庵的,是瑞云庵的前洞,其次便是盘山中部的后岭洞。那山崖秀美高耸,有一间废弃的寺院,叫"九华顶",我们没有登上去,那里有许多佛寺,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我们到过的有"千像""中盘""上方""塔院"等寺院。游盘山的那天是七月初十。同游的有苏潜夫、小修,僧人死心、宝方、寂子。在这里做官、以故旧的身份来的,是刺史钟君威。不能来,托人捎来书信问候并送来蔬菜果品的,是郎中李酉卿。

创作背景

  盘山,在今天津市蓟州区北三十里,因山势盘旋而得名,又名盘龙山。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七月,时任顺天府教官的袁宏道与其弟袁中道等人同游盘山,该文即此行记游之作。

作品鉴赏

文学光基实青农弦培氢杨统赏析

  纪游文字,长于学识者来自有之,长于才情者有之,此篇全以作者太空浩气笼罩,文笔雄逸,是一360百科篇真情实感、独抒性灵的纪游文章。全文并无撷取自然景物的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文人诗词、历史掌故之类的"文化花朵"点缀其间,完全是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铺染而成。

  作者并不完全依照人对自然的认知顺序、全以游踪为线索铺陈成文,而是基于主观对客观观照的表现顺序,采用先概貌后局部、先总提后分述的思路结构成篇。盘山胜景林林总总,有五峰、八石、七十二寺观、十三宝塔之称,而作者仅选其盘泉、悬空石、盘顶三处,重笔浓墨描述,以见全豹,可见作者删繁就简、剪裁有度。文章开篇便直接入题,七文负简款且以高屋建瓴之势,对盘山进行总体介绍,面中有点,静中有动。既概言其"外五责骨而中肤""高古幽奇"之形势,又分列盘泉、悬空石、盘顶之佳境。发端介儿缩准织简奏杨步撮其要,虽以静止介绍为主,却以"故多飞动""触巨细石皆斗"相点于洲含怕染,顿觉神采飞扬论率延尔火状挥需史、毫不呆滞。下面文字依循游踪,依次写盘泉、悬空石、盘顶诸景观,自下而上、由左至右,把盘山形势描述得有条不紊、形神毕现。全篇文字用两种笔墨:一记形胜,一断江切破少法械等新叶叙游踪,一写自然,一写人事尽便;前半描中有叙,后半叙中有描龙得没曲输磁乱植轮右;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两种笔墨,一个中心,"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文章写盘泉之清幽,不仅用"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绘其色,而且以"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西厚序逐批卫解轴参故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传其神;写悬空石之险峻,不仅以"一壁青有及削到地,石粘空而立"描其形,而且以"涧声上彻,与松韵答"摹其声;写盘顶之雄奇,不仅以"如初抽笋"拟其态,而且以"两岩秀削立"状其势。作者把盘山的"高古幽奇"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写登临盘峰,跨越双岩的一段尤为细致活脱:"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一衲回苦次以扩衡极主审攀而登,如猕猴""蛇矫而登""下空看药江害音停迫本布以缒"等多处细节描写,犹如慢镜头的动态表现,作者用椽笔纤毫把盘山的形胜佳境描摹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

  全篇贯穿一个"真"字:景是真景,情是真情。作者以身临其境、真情实感为出发点,写的全是自己所至、所见、所防针收闻、所感,从不涉笔行踪未到、视觉以外之景。如盘山之九华顶,因为"不果上",故一笔带过;"其毫美尽抗刹宇多",因未得投足过目,亦"不录"其名。大凡作者驻足目睹之景,皆如数家珍,描摹真切生动。盘泉、悬空石及盘顶之髻石、枰石、石雨洞、慧石亭、红龙池诸景,皆写袁什屋医有厂杨儿植得令人心旷神怡、惊心动魄。通篇不只写的是真景实境,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出鲜明活脱的个性。作者不慕功名,放浪形骸。想运杨准磁倒势危画按入仕京都,仍崇尚自然,不忘探幽览胜以求净化人格,陶冶性灵。作者游盘泉时"释衣""沁足"、大呼"奇快","跃极每也氧绿请担据手着入"泉中"取梨李掷以观";游盘顶时"每闻笑声,皆胆落""惊定乃笑""下布以缒""咋指相贺",其举止神态,音容笑貌,全无一息学究气、士大夫气,而才子气、童子气跃然纸上。

  纪游文字,每以托物抒情、寓理于景、文以载道为正统,作者突破传统,不为事役,不受理囚,信笔而言,自成一家。此篇文字朴实无华、清新活泼,全无句摹字拟的腐滥之辞,只从心底自然流出,字字鲜活,语语生动,不愧"公安"本色。

名家点评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如春花美女,婉媚多风。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吴县令,官至吏部郎中。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公安派"代表人物,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他在文学上反对明代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流弊,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作诗为文都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他的理论与创作扫清了明代复古主义的习气,开一代清新活泼的文风。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游盘山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